<p class="ql-block">今天的美篇继续欣赏帝都旧影,带你走进1906-1909年的北京城外、1930年对民众开放的中南海…</p> <p class="ql-block">1902年,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作为建筑顾问随德国远征军首次来华,在华期间他被中国古建筑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深深打动,继而萌生了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念头。而当柏石曼亲眼目睹了战争对于中国古建筑所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毁坏之后,便最终下定了决心,尽快展开相关的学术研究。1905年2月柏石曼向德意志帝国政府提交了极为翔实的相关研究项目申请。该项目于1906年8月获批,柏石曼也以帝国驻北京公使馆建筑学顾问的身份第二次前往中国进行考察。</p><p class="ql-block">1906年秋至1909年夏末(清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柏石曼跋涉数万里,穿越了彼时中国18个省份中的14个,对中国各地古建筑展开了全面的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柏石曼拍下了(部分通过购买)数千张中国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建筑的照片,并手绘了大量地图、重要建筑的平面图以及建筑细节图,最大限度地记录了当时中国古建筑的真实风貌。</p> <p class="ql-block">在诸多建筑已然被毁的今天,其所收集的史料均已成为研究彼时中国古建筑极为珍贵的原始材料。此外,柏石曼还编录、翻译、阐释了传统建筑中出现的大量碑文、诗文和匾文,力图挖掘传统建筑背后所隐含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内涵,开创了以文物和古建筑为切入点研究中国文化的全新文化学分支。基于两次考察所得资料,柏石曼连续出版了六部有关中国建筑的专著《中国的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三卷本)、《中国的建筑与景观》、《历史照片中的旧中国》以及《中国建筑》,这些著作使其成为欧洲相关领域无可争辩的权威。由于历史变迁,大量的古迹或重建或荡然无存,柏石曼的论著已成为中国古建筑史领域无法逾越的丰碑,也成为中国摄影史上最杰出的景观摄影之一。</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建筑与景观》一书共收录288幅摄影作品,内容涉及中国北京、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共12省,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各地的建筑、风景、文化及日常生活。大多数照片出自柏石曼之手,有少量是他雇用中国摄影师拍摄,有1幅为购买收藏。</p><p class="ql-block">今天分享1904年至1909年柏石曼拍摄的北京城外照片,并对照片进行标注和说明。</p><p class="ql-block">一、戒台寺</p> <p class="ql-block">1、位于门头沟区马鞍山上的戒台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的公元622年,初名慧聚寺,元末被毁,明英宗时重建并改名为万寿禅寺,寺内建有的佛教戒坛为全国之最,从而后世民间称为戒台寺。</p><p class="ql-block">二、黑龙潭</p> <p class="ql-block">2、位于海淀区寿安山北山腰处的黑龙潭龙王庙,此庙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的公元1486年,至明万历年间重修,再至清康熙二十年重建,照片中一位留着长辫的男子背对着柏石曼,正准备拾阶而上。</p> <p class="ql-block">3、黑龙潭是一处四季不干的泉潭,因而在明清两朝成为京畿求雨的主要之处,为了表达对龙王的尊敬,从而在这里修建了龙王庙。</p> <p class="ql-block">4、黑龙潭一角,旁边的环廊依潭而建。</p><p class="ql-block">三、南口</p> <p class="ql-block">5、位于昌平南口镇北的居庸关云台,始建于元至正二年的公元1342年,曾是过街塔的基座,为藏式风格,其上建有三座白塔,明朝初年,塔被毁,此后在云台上建有佛殿,清康熙年间被火烧毁,成为照片中的模样至今。</p> <p class="ql-block">6、居庸关云台的佛像石刻。</p> <p class="ql-block">7、居庸关云台门券处的石刻,底部是大象,其背上站着形似山羊的怪兽,怪兽的背上则骑着一个手拿莲花的童子。</p> <p class="ql-block">8、在居庸关云台门券的正上方的六拿具,有六种寓意的图案,中间是一只鸟形的雕刻,这是天龙八部之一的迦楼罗,俗称为金翅大鹏鸟。</p> <p class="ql-block">9、柏石曼拍摄的金翅大鹏鸟细节照片,迦楼罗鸟身人面,嘴如鹰喙,以蛇为食,两侧是龙子童女的形象,另外有七个龙首,尾部生有龙尾。</p> <p class="ql-block">10、西方广目天王,擅长玩蛇,左侧是汉人文臣的模样,右边家奴是人形夜叉,脚下踏着雨伯。</p> <p class="ql-block">11、南方增长天王,脚踏雷公,手中持剑,右侧辅臣是一位武将,左边的家奴手持箭囊。</p> <p class="ql-block">12、北方多闻天王,手里持着一把伞,其右侧是托塔夜叉,右脚踩着风伯,左边是持剑辅臣。</p> <p class="ql-block">13、东方持国天王,手持三弦琵琶,其右侧人物为持鞭辅臣,其左是持谱的家奴,捧其脚的是夜叉,左边脚踏的是电母。</p><p class="ql-block">四、长城</p> <p class="ql-block">14、位于南口的居庸关长城,这张照片可能拍摄于1915年。</p><p class="ql-block">五、明清十三陵</p> <p class="ql-block">15、位于明清十三陵的一处龙凤门。</p><p class="ql-block">(1)明长陵</p> <p class="ql-block">16、明长陵的大殿祾恩殿,这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位于昌平天寿山的主峰南麓,始建于明永乐七年的公元1409年,十三年后朱棣驾崩下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17、明长陵祾恩殿的正门台阶。</p> <p class="ql-block">18、明长陵内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19、明长陵内的大殿内景。</p> <p class="ql-block">20、明长陵内的一处石门,门柱两端立有神兽。</p> <p class="ql-block">21、明长陵内的石栏杆龙形汉白玉石雕。</p> <p class="ql-block">22、明长陵的北楼。</p> <p class="ql-block">23、明长陵内的龙首石雕。</p><p class="ql-block">(2)明永陵</p> <p class="ql-block">24、明永陵的大红门,是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始建于嘉靖十五年的公元1536年,三十年后驾崩安葬于此。</p><p class="ql-block">(3)清东陵</p><p class="ql-block">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境内的清东陵,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的公元1661年,这里有安葬了清顺治帝的孝陵、清康熙帝的景陵、清乾隆帝的裕陵、清咸丰帝的定陵、清同治帝的惠陵。</p> <p class="ql-block">25、清东陵内的孝陵大红门,这是清顺治皇帝的陵寝。</p> <p class="ql-block">26、清东陵内的裕陵建筑,这是清乾隆帝的陵寝。</p> <p class="ql-block">27、清裕陵内大殿的台阶一角,有两处巨大的龙首石雕。</p> <p class="ql-block">28、位于清东陵内的惠陵建筑,这是清同治皇帝的陵寝。</p> <p class="ql-block">29、清惠陵的大殿建筑。</p> <p class="ql-block">30、照片中标记为Nahe,应该是慈禧太后的定东陵牌坊。</p> <p class="ql-block">31、定东陵内的牌坊门墩石。</p> <p class="ql-block">32、清东陵某处大殿的门窗。</p> <p class="ql-block">33、清东陵内的牌坊依柱石,雕刻着龙形。</p> <p class="ql-block">34、清东陵内的牌坊依柱石,雕刻着一条龙戏珠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35、清东陵内的牌坊依柱石,雕刻着神兽戏珠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36、清东陵内的牌坊依柱石,与前图相对,同样雕刻着神兽戏珠的形象。</p><p class="ql-block">(4)清西陵</p><p class="ql-block">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各庄的永宁山下,始建于清雍正八年的公元1730年,共有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四座皇帝陵。</p> <p class="ql-block">37、清西陵内的泰陵华表,这是清雍正帝的陵寝。</p> <p class="ql-block">38、清泰陵的龙首石雕。</p> <p class="ql-block">39、清泰陵内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40、前图的清泰陵牌坊细节。</p> <p class="ql-block">41、清泰陵内部的一处照壁。</p> <p class="ql-block">42、清泰陵的一处大门。</p> <p class="ql-block">43、清泰陵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44、清泰陵的一处石刻细节。</p> <p class="ql-block">45、清西陵内的慕陵建筑,这是清道光帝的陵寝。</p> <p class="ql-block">46、清慕陵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47、清慕陵的大殿侧面。</p> <p class="ql-block">48、清慕陵的建筑底部。</p> <p class="ql-block">49、清慕陵的日晷。</p> <p class="ql-block">50、清慕陵内的建筑梁柱。</p> <p class="ql-block">51、清慕陵的一处建筑屋顶。</p> <p class="ql-block">52、清慕陵内一处建筑的门扉。</p> <p class="ql-block">53、清慕陵内的供台。</p> <p class="ql-block">54、清西陵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55、清西陵内的一处圆墙门。</p> <p class="ql-block">56、清西陵内的一处牌坊依柱石。</p> <p class="ql-block">57、清西陵内的深墙。</p><p class="ql-block">六、未知地域</p> <p class="ql-block">58、这张照片柏石曼未注明拍摄地,可能是北京故宫旁的西苑紫光阁,残破的二楼是被1900年八国联军破坏所致。</p> <p class="ql-block">59、北京某处楼阁一角。</p> <p class="ql-block">60、北京的一处亭阁。</p> <p class="ql-block">61、这张照片柏石曼未注明拍摄地,可能是位于天坛的斋宫。</p> <p class="ql-block">62、北京一处庭院内的石台。</p> <p class="ql-block">63、此图柏石曼注明为tangshan,几个男子站在栏杆内,院中长满了杂草。</p><p class="ql-block">百年前的中国大地,那些璀璨的建筑,虽然很多已经消失,但是在旧影中,永远见证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巧思能工,那是中华文明照耀的光辉!</p><p class="ql-block">(以上图文源自:大观日知录)</p>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对民众开放的中南海</p><p class="ql-block">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位于北京故宫西侧,鳌玉桥以南,面积约1500亩,其中水面700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身为西苑,中南海一直是列朝封建帝王的行宫和宴游的地方,主要景物有紫光阁、勤政殿、蕉园、水云榭、瀛台、丰泽园和静谷等。中南海始建于辽金时代,明清时期曾是封建统治者的皇家园林。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肇始,袁世凯决定将总统府设在西苑中南海,并做了相应准备。首先把中南海改名“新华宫”,取新中华民国开国之意,把南海宝月楼改造成中南海正门,打开南墙修一对八字墙接宝月楼两端,使其直接面对西长安街,一层中间三楹辟三门,楼北建一大影壁,门成,命名“新华门”。</p> <p class="ql-block">1912年,中南海新华门</p><p class="ql-block">门对面隔街修菱形图案花墙遮挡后面的回回营民居和清真寺(现墙依旧,回回营民居和清真寺已拆),中南海南皇城墙外的西长安街段改名“府前街”,中南海西皇城墙外街道名“府右街”。“海晏堂”改名“居仁堂”,为总统办公场所;“仪鸾殿”改名“怀仁堂”,为开会议事场所;摄政王府为国务院办公场所;丰泽园为总统办公机构处,整个“中南海”就成了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1912年,中南海中海海晏堂,民国后改称居仁堂</p><p class="ql-block">1928年民国政府迁首都到南京,北京恢复为明初的北平称谓,北平成为河北省辖市(后又升格为行政院辖的北平特别市)。</p> <p class="ql-block">西苑的北海于1925年已辟为“北海公园”,供民众游览休息。循例,中南海也应辟为公园。1928年,时任北平市公务局局长的华南圭先生致函北平市长,要求对中南海予以保护。这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注意,认为把皇帝禁苑与军阀官邸变成公园,是臣民社会向国民社会过渡的一个标志,开放中南海成了还权于民的盛举。经过一番努力,中南海董事会于当年12月成立。1929年4月,中南海董事会推举熊希龄为主任委员,李光汉为事务主任。不久,北平市政府也成立“整理中南海公园临时委员会”,负责中南海的有关事宜。至此,中南海公园正式向民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中南海南海灜台涵元门内屏门</p> <p class="ql-block">↑中南海南海双环万寿亭内部</p> <p class="ql-block">↑中南海南海瀛台涵元门外侧</p> <p class="ql-block">中南海南海灜台香扆殿</p> <p class="ql-block">中南海南海新华门外侧廊下</p> <p class="ql-block">中南海南海万字廊内拍摄双环亭</p> <p class="ql-block">中南海南海北岸勤政殿西八所松竹斋南侧的花窗影墙</p> <p class="ql-block">中南海中海春耦斋南侧游廊</p> <p class="ql-block">中南海南海瀛台翔鸾阁南面</p> <p class="ql-block">中南海南海万字廊局部</p> <p class="ql-block">中南海公园总面积约为1500亩,其中水面约为700亩,远超过了北海。作为北平内城最大的一片水域,除了观赏皇家园林,中南海公园的特色还是水(冰)上项目。垂钓、划船、游泳、溜冰的经营颇为现代,游泳有团体票,70人以上可打五折,学生有练习月票。游泳池还聘有游泳教练,指导提高游泳技巧。</p> <p class="ql-block">1935年,西苑南海卍字廊(今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1935年,北平市政府大門(府右街)。中南海中海西牆外,蠶池口老北堂址。明爲萬壽宮;清末慈禧拟建集靈囿,倂入西苑範圍;宣統朝撥改建攝政王府,另闢大門出入;民國後北洋政府國務院進駐;遷都後北平市政府設此;1949年政務院在此辦公。原建筑均已拆除另建,僅留下了西花廳。</p><p class="ql-block">1937-10,“七七”事變後,日軍佔領北平,日偽當局把北平又改回“北京”,還是那個大門,北平市政府的匾額被“北京市政府”横幅蓋住,任偽職的附逆大員在門前合照。選自《安特生的遠東相册》 [By Johan Gunnar Andersson 瑞典東亞博物舘藏]</p> <p class="ql-block">1940年,中南海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1940 年前後,西苑南海卍字廊(今已不存) [日偽時期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1940 年前後,西苑中海迎春園遊園的女子 [日偽時期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文源自:《中南海胜迹书画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