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8年我离开家乡,小时候,我好奇心强,对大人讲的张家短李家长的事比较关注,特别是婚嫁之事,觉得有趣,有些往事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p><p class="ql-block"> 现在农村发展富裕了,年轻人有文化,信息发达,婚姻的观念和做法截然不同了,提倡自由恋爱,时代进步了。</p><p class="ql-block"> 在改革开放前,村上的人们婚姻状况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把我尘封的记忆打开,说给大家听听。</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一个自然村,主要由罗沈江晏四大姓氏组成,罗氏最多,因此村以罗氏命名。村子不算小,三百多户,一千多人,村前约18平方公里湖,在湖边十一村里算比较宽裕的。村大又兴旺,年轻人找对象比较容易。那时候婚姻结构大致分这么几种。</p><p class="ql-block"> 一、村上几个不同姓相互做亲,村嫁村娶的现象较多,我们小的时候,姑姑舅舅就多,从数量上看,“自产自销”的比较多,同时也造成了近亲结婚也不少。</p><p class="ql-block"> 二、婊姊妹们转亲的相当多,其中包括姨婊、姑舅婊,相互做亲。按当地的民俗,知根知底,提倡亲上加亲。</p><p class="ql-block"> 三、湖口十一村之间做亲,通常都是通过亲戚之间相互介绍,是比较文明的做法。</p><p class="ql-block"> 那年有一件换亲的往事,十分悲催,铭刻在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这位姐姐叫月喜,那年十八九岁,个头在一米六五以上,苗条的身材,眉清目秀,一脸的俊模样,勤劳能干,正常情况下,会嫁个好人家,但她家有一个三十来岁的哥哥,长得不算灵巧,一直找不到对象,后来她父母亲就动起了换亲的念头,托四方亲戚做媒,想拿姑娘与人家换亲,所谓换亲,就是儿子取另一家女儿为媳,再将自已女儿嫁给同一方儿子为妻,就此条件,百转千回才找一家,那家子姊妹俩,都得过麻风病,后来治愈了,脚指却有损伤。月喜知道后百般反抗,但都经不起父母亲跪地央求,为了延续家里的香火,月喜只好冷气吞声。</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出嫁的那一天,月喜终于将心中怒火爆发了,又哭又闹坚决不嫁,一家人象对待犯人一样,强行的给她穿上一件红衣服,又拉又拖送上迎亲船,父亲用竹杆将船用力一推,月喜的哭声大于唢呐声,远远离开了生她养她的村庄,作为父亲,他内心的苦难和无奈是不言而喻的。</p><p class="ql-block"> 在她嫁出去以后,听说三年都没有回过娘家,月喜姐心早已凉透了。</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我遇见过月喜姐姐,她告诉我,原来的丈夫结婚不久就死了,又改嫁回本村,现在儿孙满堂,我也为她高兴。</p><p class="ql-block"> 一个水乡的自然村庄,受传统家族的影响很大,媒妁之言,父母做主,一帮子亲友帮腔,儿女们是很难反抗的。更重要是在生产队大锅饭的政策下,村民们贫富差距不大,都靠集体分的口粮为生,孩子读书也不多,一个村能读完初中的没有几个,高中就更少。经济和文化条件没有太多的差距,这样可比的条件就少了,孩子们只能认命了。</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样子,这取决于经济文化的差异性。那时婚姻是稳定的,从一而终,认命,男的守规矩,女的守妇道,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他们的,属于他们婚姻观。</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村上,家家住别墅,是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旅游打卡地,贫富差距很大,经济上的不平衡,加上现在许多不良风气,导致不稳定婚姻很多,这是时代变迁带来的新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赞誉新时代,同时不能忘记祖辈们留给我们的善良朴实的优良传统,对婚姻忠诚的崇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