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热浪

【山茱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气象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高温热浪”通常指持续多天的35℃以上的高温天气。</span></p> <p class="ql-block">  高温热浪使人们的生理、心理不能适应,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同时,持续高温天气极易造成干旱,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使作物减产,高温还会造成用水用电量急剧上升,从而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影响。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还易引发火灾,而森林火灾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p> <p class="ql-block">  我国有两个高温热浪天气的多发区。一个是在西北部、包括新疆大部和内蒙古西部,高温日数一般有10至30天,新疆东部达30至50天,吐鲁番东坎年高温日数最多,达110天。另一个在东南部,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盛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常出现高温酷署天气,有的年份甚至超过40天。还有一个在河北南部、河南、陕西东南部、汉江河谷、四川东部、重庆、广西、广东和海南等地也有10至30天的高温天气。</p> <p class="ql-block">  而今年初夏以来,高温早己跳出“正常范畴”。受副热带高压天气系统的影响,咄咄逼人的热浪气势汹涌地翻滚而来,我国多个地区极端高温天气愈演愈烈。6月4日至17日关中兴平、韩城、西安出现37℃一40℃高温,7月全国高温热浪创新记录,新疆托克逊达45.8(7月28日),吐鲁潘44.4~44.6℃,重庆北碚、沙坪坝40.8~4I.2℃,甘肃敦煌40.6,河南郑州、四川盆地40℃~44℃(7月12日)山东单县43℃(7月6日)。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还高3℃至5℃,如何消夏度署,减轻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成为老百姓热切关注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  全球气候变暖是北半球及我国夏季高温热浪事件频繁出现的大背景。近百年来,地球正经历一次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p><p class="ql-block"> 今年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北3至5个纬度,控制范围扩大20%;西太平洋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1.2℃,为副热带高压提供持续能量支持,厄尔尼诺现象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叠加,形成“酷热炸弹”效应,全国24个省区市受影响,高温面积超300万平方公里;7月25日前后地面蓄热达到顶峰,高温强度达到鼎盛。</p><p class="ql-block">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长,生产生活以及城市交通等在消耗能源的同时,也都有一定的废热排放,使城市区域增加许多额外的热量收入,让城市比乡村气温高出3~8℃,加上人口密集,高温下的公共健康风险陡增。同时,城市建设使得土地利用发生变化,植被减少等也加剧了极端高温的酷热程度。</p> <p class="ql-block">  热,真的热!一踏出家门,黏腻的空气瞬间包裹全身,高温叠加高湿,让人透不过气。这种高温高湿的“组合拳”极大削弱了人体自我调节能力,我们依靠汗液蒸发来散热,但当空气湿度极高时,汗水几乎无法蒸发,体感温度会远高于实际温度。</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极端高温天气,或许只是个开始。它不只是“出门要带伞”的小事,而是全人类要面对的挑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绿地,提升城市韧性,需要每个人,每个国家的行动。</p> <p class="ql-block">  面对高温热浪,建议公众务必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减少高温时段户外暴露时间,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与剧烈运动;戸外工作者须避免高温时段作业;落实防署措施,穿戴防晒衣物,警惕皮肤灼伤,主动规律补充水分;特别关注老人、婴幼儿和心血管、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要注意饮食卫生,多增加维生素C、蛋白质、能量的摄入;再次,保证睡眠休息时间,适当早睡早起,坚持午睡,必要时准备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以备不时之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欢迎你阅读!谢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