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学生在学校受了委屈,或者被欺负了,学生经常是不敢给家长说的,往往选择自己悄悄忍受。这种情况很容易对孩子心理造成潜在的、长期的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而儿童应对外部环境心理影响的能力欠缺,缺乏情绪调节技巧或问题解决能力,则又可能进一步放大在校园所受日常挫折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家长过度期待与校园过度竞争共同作用下的叠加压力。家长执念于孩子学习成绩,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好像孩子就一切都不好。一切以学习成绩比高低,也加剧了校园过度竞争。学业压力重、过度竞争、成绩苛求或家长教师不当惩罚,就可能导致孩子焦虑、厌学或自我否定。时间长了,会催生出孩子的“学习恐惧症”和对学习的负面应激反应。出现与家长老师初衷适得其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人的天性本来就总在与他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较。在比较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其心理感觉总是以负面居多。而有的学校明里暗里推行的拿孩子考试成绩、作业、社团、特长等进行的各种竞争性活动,比如那种考试成绩排名,有的学校虽然不再明说了,但还在拐弯抹角地实行按成绩班级晋升和班级淘汰,有极个别甚至按照考试成绩排座位。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过度竞争压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校园欺凌霸凌。同伴关系变形。屡屡出现的校园欺凌、霸凌会严重损害儿童自尊和情绪发展。如果孩子经常或者长期受到同学欺负、侮辱、打骂乃至精神控制,有的还被压榨索取财物、被逼迫做他根本不愿做的事情。出现这些问题,孩子又不敢对家长和老师说,自然就得不到应有的救助。这样把精神紧张长期压抑在心里,就像一直紧绷的猴皮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崩断。</p><p class="ql-block">2023年发生在山西大同某双语学校四年级学生被同寝室同学恶性校园欺凌事件,2024年发生在湖南长沙的女生被欺凌自伤事件,受到欺凌孩子的伤痛,并不会随着欺凌的停止而结束。它必然长期蒙上深深的心理阴影,甚至成为一生的痛。</p> <p class="ql-block">3)被冷漠对待和冷暴力。冷暴力是指通过非肢体接触的方式(如孤立、嘲讽、忽视等)而对他人造成心理伤害。其常见形式包括:一是社交排挤与孤立,故意疏远、孤立受害者,使其被边缘化;二是言语冷漠,讽刺、挖苦、贬低,使受害者自尊心受损;三是情感忽视,长期无视受害者的需求或情绪,加剧其孤独感;四是网络欺凌,通过社交媒体散布谣言、恶意评论,进一步扩大伤害。</p><p class="ql-block">最常见的校园冷暴力多源于同学之间的相互比较和鄙视。同学之间总拿家庭条件、衣着服饰、零花钱之类的进行比较,有时候以此形成鄙视。这种情况下,孩子经常会遭到排斥、孤立,没有同学和他玩耍、没有朋友,不仅会严重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既不能得到排解,也无处得以宣泄。长期的内心孤独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深层次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此外,还有一些孩子受到“友谊”等名义下的某种精神绑架和精神控制,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焦虑抑郁的来源。</p><p class="ql-block">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校园冷暴力(如社交排挤、言语冷漠、情感忽视等)导致学生心理崩溃甚至自残的事件。某名校一学生被同学长期孤立、排挤而抑郁;某教师长期忽视并羞辱某个学生,致其失去学习信心而辍学;2025年网上沸沸扬扬的“某某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涉事双方均遭受网络暴力,其中一方因舆论压力出现自杀倾向。</p><p class="ql-block">这些案例揭示了冷暴力的隐蔽性、长期性和严重危害性,亟需法律、教育和社会多方面的干预与预防措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老师的差异对待。老师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是除家长之外的最大的心理依托。生活中,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会对不同的孩子表现出某种偏心,即使孩子父母对待亲生的老大老二都会有一种微妙的偏袒。客观地说,老师更喜欢学习好、情商高的孩子,或者有意无意地偏向一些父母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的孩子,也属于人之常情。然而,我们确实应该注意,如果老师有了某种心理偏见、区别对待,最容易给孩子心理造成隐性伤害。人生来就具有渴望得到公平对待的本能和愿望。而老师的差异对待,会直接在孩子心理上埋下危险的种子。尤其是要公平对待那些学习不好、或者家庭条件较差,或者本身成长于特殊家庭经常受到歧视、虐待等不公平待遇的孩子。如果这些家境不好的孩子经常受到别人冷眼冷脸,或者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明明是家境较差的孩子占理,如果老师却偏向父母有地位或者有钱人家的孩子,就很容易在弱势一方孩子心里留下愤恨情绪。</p><p class="ql-block">被人小看、尤其是被老师小看的情况,会成为学生自卑心和心理问题的一种源头。这种源头一旦涌上心头,就是难以自动消除的,甚至一辈子都会意不平。所以一定要防止和避免个别老师看学生父母的身份地位下菜,在班上有意无意地对学生区别对待的现象出现。应该绝对避免采用一些歧视性的语言、做法,让学生感觉到、心里难受但又说不出来。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心理“内伤”危害很大,有的还会影响到他一辈子的心理、性格。</p> <p class="ql-block">【守护童心健康 我们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原创不易 感谢鼓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