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创:宁静致远<br>ID: 33720858<br>地点:甘肃天水 <p class="ql-block">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名官法地象天。</p><p class="ql-block">庖厨祭祀罟网渔畋。瑟以象时神德通玄。</p> <div> 12:10 雨霁初晴,苍穹如钴。伏羲城朱漆大门在蒸腾的水汽中浮现金光,仿佛上古神谕初显于混沌。踏入青石甬道,松柏垂露如泪,檐角悬珠若星,草木清气与焚香幽邃交织成一把穿越时空的秘钥,轻轻旋开了华夏文明的始源之门。</div> <div> 重檐下“开天立极”匾额如雷霆贯目。仰首间,伏羲执矩而立的幻影剖开鸿蒙——他创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立图腾龙魂凝聚部落万邦,从此散居的先民有了共仰的星空。《周易·系辞》早已明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岂是神话?分明是文明初祖以智慧之斧凿开蒙昧的史诗。</div> 刚过午朝门,“开天明道”的牌坊就撞进眼里。匾额上的字是清乾隆年间湟中观察使杨应琚写的,笔力遒劲如苍松,像在诉说伏羲“剖判混沌”的壮举。牌坊下的石碣还刻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古训,虽被岁月磨得模糊,却依然能感受到古人对始祖的敬畏——这不是迷信,是对“文明启蒙者”的致敬。 <div><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font color="#333333">走进大门,东侧唐代龙槐,树干中空如历史的隧道,1300年风雨蚀刻的年轮里,藏有明代的扩建、清代的修葺以及抗战的烽烟。</font></div> 穿过仪门,先天殿的重檐歇山顶像一只展开的翅膀,正脊上的龙吻直指苍穹。殿内的伏羲塑像三米巍然,身着桑叶衣,手托八卦图,目光炯炯如炬,仿佛还在凝视着当年洛河里的龙马。塑像两侧的壁画,用朱砂和石青绘着他的功绩:结绳为网罟,教民渔猎;画八卦分阴阳,开启智慧;定婚姻制伦理,让人类从部落走向家庭。<br> 最震撼的是殿顶的六十四卦藻井,青蓝色的卦象像星空落进了殿里,每一笔都藏着文明的密码。这藻井是明代的原物,八卦的排列严格遵循“先天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像一幅活的宇宙地图。站在藻井下,豁然彻悟:伏羲八卦非迷信,实乃中华智慧的母体。它是《易经》的源头,中医“阴阳调和”的基石,天文历法的胚胎,二进制计算机的遥远先声。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早已点透:“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这藻井悬垂的,分明是宇宙律动的核心算法。 <div><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font color="#333333"> “柏抱檀”的奇观更似文明的隐喻:宋柏与明檀绞缠共生数百年,根系在地下盘结如华夏血脉的绵延。抚摸皴裂如老者手掌的树皮,指尖传来的是时间深处的搏动——文明非僵死化石,而是活生生的融合与生长。</font></div> 立于大殿,仰望伏羲老祖的塑像,突然懂了为什么他被称为“人文始祖”——他不是神话里的“神”,而是“中华文明的工程师”。他是“身份认同的创造者”。 <div> 壁画之上,朱砂石青勾勒着伏羲的功业:结绳为网罟,教民渔猎;画八卦分阴阳,开启智慧;定婚姻制伦理,让人类从部落走向家庭。</div> <div> 最令人心魂俱震的,是他将鳄头、鹿角、鹰爪、鱼鳞等部落图腾熔铸为“龙”的创举。《说文解字》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伏羲以龙为符,使散落四方的部落凝聚成“龙的传人”,从此炎黄子孙有了共同的血脉徽记与精神图腾。</div> 他是“文明规则的制定者”。他创立的辩证思维如基因般植入民族心智,从《论语》“叩其两端而竭焉”到《道德经》“反者道之动”,无不闪耀其智慧光芒;他制定的婚姻制度,使人类告别“知母不知父”的混沌,步入伦理秩序;他发明的书契雏形,让文明得以超越时空而传承。这些规则如种子,在华夏厚土上生长为参天文明之树。<div> 他是“精神力量的源泉”。伏羲的“创造精神”,让我们敢于面对未知:从结绳记事到造纸术,从指南针到航天飞机,我们一直在“创造”;伏羲的“融合精神”,让我们包容多元: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今天的“文化自信”,我们一直在“融合”;伏羲的“坚韧精神”,让我们战胜苦难:从洪水泛滥到抗日战争,从汶川地震到新冠疫情,我们一直在“坚韧”。这些精神,是伏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div> <font color="#333333"> 当夕阳将伏羲城大门染成金红,琉璃顶在余晖中如燃烧的史诗。蓦然回首,伏羲庙已非砖木建筑,而是矗立在时光中的精神坐标。它无声叩问:我们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答案在伏羲炯然的目光里,在六十四卦的玄机中,在古柏的苍劲年轮间——我们是龙的传人,从人文始祖的智慧长河泅渡而来,亦将携伏羲精神航向文明的星辰大海。</font> <div><font color="#333333"> 风送钟声悠远,如始祖的召唤。抚摸怀中八卦吊坠的细密纹路,忽然彻悟:伏羲精神何曾死去?它活在妈妈熬煮的“阴阳调和”汤药里,在父亲教导的“辩证思维”中,更在我们自称“龙的传人”时胸膛涌动的热血里。伏羲非神话虚影,而是基因深处的烙印,是中华民族永续不断的“文化DNA”。</font></div> <div><font color="#333333"> 雨霁后的伏羲城,柏香如缕,沁入心脾。此行非朝圣的终点,而是血脉觉醒的起点——伏羲的创造、融合、坚韧之魂,早已随五千年风雨渗入民族肌理。</font></div> 斜阳下庙宇如悬天古画,而我们每个人,皆是这长卷中流动的笔墨,以生命续写着伏羲开启的永恒故事。<br> <div><font color="#333333"> 伏羲庙里,每一片瓦当都收存着上古的回声,每一缕香烟都缠绕着未解的玄机。当藻井的卦影投射在仰起的脸上,当古柏的根须在脚下延伸,我们便是在触摸自己灵魂的来处——那被伏羲点亮的文明火种,从未曾熄灭,而是在沧桑中愈燃愈亮,照彻千年暗夜,直指浩瀚星辰。</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