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书院春秋

美丽大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书 院 春 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文/王小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院,是中国传统培养人才、传承文脉的独特场所和教育形式。流芳余绪,绵延千年,古韵悠悠的书院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传承的灯塔,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迄今仍是文化人的精神圣地、中国人的文化底气和情感根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育和学术中心,书院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学界认为,唐代以前是书院的萌芽期,夏代的“序”“校”、商代的“大学”“小学”、春秋战国时期“学室”和汉代的鸿都门学,这些教育机构可以说是书院的雏形。到了唐代,玄宗时期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主要负责图书整理和编纂,民间书院则开始承担讲学功能,书院进入了从藏书场所向教育机构转变的开创期。宋代,书院迎来兴盛期。北宋时期官学低迷,岳麓、白鹿洞、嵩阳和应天“四大书院“迅速发展,逐步奠定了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南宋时期,书院成为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注重道德修养,提倡学术交流,秉持独特学风自成一体。元代将书院制度纳入官方教育体制,各路州府均设书院,全国数量达2000所左右,形成了类似学校的体制。明清两代,受官府政策调整的影响,书院和官学在限制与提倡之间此消彼长,一时衰落一时复兴,书院先是具有了明显的官方色彩,清光绪时更是被学堂所取代。</p><p class="ql-block"> 这多年出游,拜访过古代“四大书院”其二。“天下书院楚为盛”。湖南,书院文化气息浓郁,集“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之大成者当属岳麓书院。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岳麓山东麓建起岳麓书院,宋真宗赐“岳麓书院”额,赫赫有名的张栻、朱熹、王阳明等大家曾在此讲学,培养出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杨昌济等名震华夏的人才数以万计。立院千年,屡经劫难,七毁七建,如今透过存留的明清建筑,仿佛仍能看到莘莘学子的匆匆身影,觅到文人墨客的密密足迹,听到太平盛世的朗朗书声,见到兵荒马乱的铮铮铁骨……2009年初谒,欣赏于大门口“惟楚有材,於斯为盛”对联的豪气,湖湘之地重视教育培养、学子追求卓越的文化自信扑面而来;浏览于忠孝廉节堂屏壁上《岳麓书院记》的洋洋洒洒,书院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之才的办学思想和学术风骨可见一斑;徘徊于慎斋祠、濂溪祠、崇道祠,一场与先哲的跨时空对话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论辩声中思朱张(朱熹、张栻),爱晚亭里忆罗典,岳麓书院悠悠文脉承载的可是华夏人文精神啊!余秋雨先生尤是赞叹:书院的出现实在是一批高智商的文化构想者反复思考、精心设计的成果,它既保持了一种清风朗朗的文化理想,又大体符合中国国情,上可摩天,下可接地,与历史上大量不切实际的文化空想和终于流于世俗的短期行为都不一样,实在可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创举。</p><p class="ql-block"> 中国名山大川的书院很多,河南嵩阳书院佼佼在上。那年去嵩山少林寺游玩,误打误撞住宿登封,遂去嵩阳书院一拜。要说历史,嵩阳书院比岳麓书院尚早了近500年,北魏时是佛教寺院,隋唐时是道教宫观,到了五代十国时才成为传授儒学的书院。儒释道三位一体的过往,给予嵩阳书院一种独特的气质风韵。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40多岁的杨时与游酢去拜见恩师程颐,二人见老先生闭目养神,静坐假睡,不敢上前打扰,也不好不告而退。于是,他们就静静地立在门外冒雪等候。程颐醒来,看见门外站立的杨、游酷似雪人,此时院内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了。尊师重教成语“程门立雪”由此而来。这是一个出思想的地方,北宋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曾在嵩阳书院授课讲学,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成为嵩阳书院学子们的共同志向。这还是一个聚圣贤的地方,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嵩阳书院讲学期间,编撰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理学奠基人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登台讲学十余年,吸引各地士子云集达数百人;后又有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名家在嵩阳书院讲学,促使嵩阳书院成为“洛派理学”的发源地。乾隆皇帝曾游历这一儒家文化的“标本”,留有“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以褒奖。</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天空风云际会,无论是岳麓书院还是嵩阳书院,庭院殿堂里的每一块匾额、每一座门庭、每一枚砖瓦,都是连接过去与当下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的桥梁纽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span></p><p class="ql-block"> 文以载道,笃行致远,书院传承千年不绝。同州最早的书院,是孔子门人子夏开设的“石室学堂”。《同州府志》载:同州河西县有子夏石室学堂。西河与泗上(孔子讲学地)、稷下(齐国学术中心)并称春秋战国三大学术中心,孔子死后,子夏以河西石室学堂为讲学、著述和弟子修行的场所,悉心传授《诗》《春秋》等儒家经典,强调“学而优则仕”,吸引四方学者及河西弟子三百,培养了李悝、吴起、田子方、段干木、禽滑厘、公羊高、谷梁赤等名流,魏文侯亦尊为师“问乐于子夏”。子夏“西河设教”,为儒家思想从鲁国向中原乃至黄河以西扩散提供了关键节点,侧面也表明同州在周代已是文化重镇。</p><p class="ql-block"> 同州后昆追溯子夏和继承子夏的思想、教育贡献,扶持风教,表率士林,尊师重教重学之风盛传,历代专设教育管理机构不说,又广设书院。大荔地区,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知府李星曜倡导建在大荔县城东大街的丰登书院,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由知县熊兆麟倡导建在大荔县城东大街的冯翊书院……朝邑地区有清雍正九年(1731)由知县朱集义倡导建在朝邑县城文庙西侧的西河书院,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知县杨衍嗣倡导建在朝邑县城南寨子小学东侧的华原书院,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知县黄照临倡导建在朝邑县城东街的友仁书院,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阎敬铭之子阎乃竹倡导建在朝邑县城南寨子的文介书院,清光绪年间由关学名家杨损斋倡导建在双泉铁镰山半坡的镰阳书院……这些书院或公或私,皆致力于培养文人学士、仁人志士,层出不穷的群星点亮了同州文化复兴的璀璨夜空。</p><p class="ql-block"> 清代关中大儒李元春是朝邑南留社人,他博览群书,遍求程朱之学,熟读慎思,苦心钻研,曾主讲华原书院,教人以身心性命之学,弟子遍三秦及晋豫数省。李元春高徒杨损斋是朝邑西野雀人,得为师真传,以县学正身份主讲友仁书院,后更是创立镰阳书院并任山长。他解惑授业、补偏救弊、诲人不倦,主张求学做学问一定要秉持真诚的态度,以真诚之心去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就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诵读经典上;以真诚之心保持恭敬谦虚的态度,就能将所学付诸实践,而不只是局限于空泛的讲说讨论。高人高论,至今仍具有普遍教育意义。张西轩,朝邑西高城人,清末历任华原书院、丰登书院山长,主讲礼泉烟霞、三原宏道、长安关中书院,力主教育事业须从学制上改革,选学自然、社会科学,设立女子学堂,使女子享有受教育与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得益于这些有品德、有才学、有情怀的先贤悉心授教,同州人出仕有绩、做人有品、学问有成,德望满乡梓、誉天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迈入新世纪,现代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书院的文化教育功能,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和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古有镰阳,今又镰阳,2019的时候,大荔籍政治学家张奚若先生的侄孙在许庄坡底镰山山涧再建镰阳书院。书院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丝绸之路壁画长廊以古长安城墙建筑为起点,古罗马教堂建筑为终点,由七座古建长廊连接,悬挂着大型丝路风情壁画。名人堂展示历代大荔籍名人的肖像和事迹简介,以及主人收藏的名人书画和信札。静观美术馆珍藏着清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的信札及书法对联真迹等。般若博物馆供奉佛祖和菩萨像,收藏明清两代的擦擦佛和唐卡。奚若亭内有张奚若先生的塑像,介绍其事迹贡献。民乐广场位于朝阳门外,是游人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镰阳书院不仅承载了历史的记忆,还通过展示大荔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作用。</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其实早在前一年(2018),同州湖景区就开了一个“培元书院”,建筑面积90平方米,藏书4000余册,全面展现大荔籍著名作家、书画家、国务院参事忽培元先生各个时期的文学和书画原创作品,以及先生推荐的我国当代作家经典作品。书院既是为老百姓提供优质阅读环境、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之地,也是大荔籍作家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展示窗口。后来,同州湖毁了,可书院犹在,只是搬到了先生的故乡——安仁镇鲁坡村忽家巷。新建的“忽培元书院”,集图书收藏、公众阅览、文学书画创作与成果展示交流一体化,致力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不仅广度深度拓展了乡村文化阵地,也为群众学文化、爱祖国提供了新的平台。忽培元先生介绍,书院建成后有“三多”:一是慕名登门拜访的全国文学界同仁多,设立捐赠图书专柜的达数十位;二是日常来书院学习研读的村民和学生多,个人阅读加心得分享加创作讨论内容丰富;三是省市县文学艺术社团对接联系多,现在已经挂了成十个基地之类的牌匾……培元书院赋能发展、滋润民心,热度和人气持续走高,社会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空前提升。</p><p class="ql-block"> 朱熹认为,知识不是唯一的教育,人的德行培养是终身的。现代书院,正肩负着这一时代重托,不仅需要成为人民群众了解中华文脉的窗口,更需要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力量。大荔从来不乏有识有为之士,著名作家孙天才先生有在双泉南龙池故居建立镰山书院的设想,大哥和我也有把羌白西太丰老宅建成丰旺书院的计划。镰山绵长、丰收旺盛,祖祖辈辈的念想与追求。“修品立志,志存高远,家国情怀,怀于胸间”,以书院为媒,深挖精研家乡特色文化,以主题研学、国学讲座、艺术交流、读书沙龙等系列活动扩大文化带动力;以书院为媒,充分发挥教育和研究的双重功能,积极探索继承传统与转化创新融通并进、个人作为与社会效应互惠双赢的创新思路。以书院为媒,书院+书房+书屋,阐释、传承、创新思想文化,书写同州大地河洛文明锦绣长卷的璀璨篇章。这,是大荔文化人共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是大荔老百姓执守的善做善成、创新作为与责任担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