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传承的当代演绎

haining

<p class="ql-block">  年轻歌手单依纯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用一首《君》串联起邓丽君小姐的16首经典名曲,以此纪念她逝世三十周年,并向她致敬!我听歌的时候心潮澎湃,记得四十年前,在未来的岳父家里,用东芝录音机拷贝邓丽君歌曲,猫在大学宿舍帐子里偷听的情景,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单依纯以当代音乐语言重写经典叙事,在创新、致敬、颠覆与重构中找到了新的平衡!《君》搭载着邓丽君《在水一方》的悠长音符,东一句西一句的娓娓唱来,这种做法看似用碎片化打破了原作的结构,实则是通过电子音效和巧妙的词曲组合,搭建起了现代音乐的新感觉。</p><p class="ql-block"> 《君》的歌词虽然有点反习惯式的“凌乱”,但前后衔接不可谓不精致:将《恰似你的温柔》和《独上西楼》中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是离愁”搭在一起,巧妙的让时空交错,完成情感递进,这并非简单的技术解构,而是将“散落的珍珠串成新的项链,每一处的衔接都闪烁着创意的灵光”。</p><p class="ql-block"> 表外甥女是音乐老师,正巧在上海度假,我乘机向她求教演唱歌曲《君》在发声和转音上的技巧。单依纯在歌唱中展现出来的是“致敬而非模仿”,她熟练地运用技巧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游刃有余。特别是在《月亮代表我的心》的尾音处理上,将空灵声线与一丝沙哑进行融合,呈现出一种老留声机的音质感。这种既保留邓丽君歌曲的柔软温润,又注入自己情感张力的唱法,让经典在当代重获新生。我能够从《君》“繁杂”的旋律中打捞起年轻时的记忆,重拾那个时代的温柔,相信如今的年轻人亦会喜欢。在新的时代,经典必将以不同的形态完成文化基因的某种传递。</p><p class="ql-block"> DeepSeek告诉我,邓丽君的甜美音色建立在口腔共鸣为主的传统唱法之上,而单依纯的空灵声线依托鼻咽高位的共鸣,这种差异在本质上是不同时代声乐技术体系的外在显现。如今有批评意见认为:歌曲《君》的选词“不够精益求精”,“旋律跳转生硬”。我觉得正是这种打破常规的违和手法,才会更大的激发起人们内心的怀旧波澜,展示出艺术创作与形式内容之间的永恒矛盾。</p><p class="ql-block"> 当《甜蜜蜜》的欢快节奏,突然转入《独上西楼》的哀愁,这种断裂感恰恰是作者和歌手刻意营造出来的独特氛围,也是构成歌曲《君》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正如本雅明所言:“经典的生命力不在于被完美复制,而在于不断引发新的阐释可能。”单依纯是“老天爷赏饭吃”的歌手,她真的会唱歌,而且对流行音乐的解读也别有一番功夫。她的高音直冲天灵,低音犹如潺潺流水,在16首耳熟能详的邓丽君名曲中自由徜徉。她似乎是没有规律的循环,但将翻版的歌词、语境和曲调衔接处理的天衣无缝。我一边听歌,一边还担心单依纯会唱乱了,结果她非但收放自如,而且把听众一下子都带入了那个追捧邓丽君歌曲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我把《君》看作是对艺术传承命题的当代演绎,它完全可以证明任何经典的生命力不在于被供奉为文化图腾,而是在于通过新的解构去焕发作品的新生。邓丽君的甜美与单依纯的空灵,在歌声里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听众体会到了艺术最本真的魅力。它既唤醒了沉睡的集体记忆,又激发出新的审美想象,这种在经典与创新的过程中探寻艺术生命的张力,比任何所谓的完美表演更加具有启示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