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环游陕西第一站是从陕西省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寨——党家村开始的。</p><p class="ql-block">党家村,位于陕西渭南市韩城市,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整个村子主要有党、贾两族,东临黄河,西靠梁山,现存的123座四合院、11座祠堂、25个哨楼与古老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光绪皇帝下圣旨修建的节孝碑、高耸的看家楼、元代的古井交相辉映,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有着“世界民居之瑰宝”,“活着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美誉,2008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走进党家村,扑面而来的是错落有致、青砖黛瓦、古屋高墙、鳞次栉比的中国明清古民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世界•民居瑰宝——党家村。</p> <p class="ql-block">党家村现有320余户人家,有1400余人,但很少有本地人居住,大部分是留守的老人,他们仍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后代大多都搬到周边去了。漫步古村巷陌,凸凹石路,其排水系统至今仍在使用。村里没有人声鼎沸,也没有商业喧器,只有古村庄的静谧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眼所及,门上的石刻、木刻,柱础石上的石雕,房上的砖雕,窗棂上的木雕,处处是福、禄、寿、喜、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党族祖祠始建于清康熙38年(公元1699年),是村中党姓人的宗族总祠堂,是祭祀先祖和商议家族大事及家族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也是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一等四合院(翰林故居)。</p><p class="ql-block">翰林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党家村唯一的进士,清光绪皇帝“钦点翰林”,党蒙故居。其四合院的布局和砖雕、木刻、石雕工艺展现了山陕古民居的典型特色。</p> <p class="ql-block">门楣题词“孝弟慈”。</p><p class="ql-block">孝、弟、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伦理概念,是对父母等长辈的敬爱、孝顺,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及对一切人的慈爱。</p> <p class="ql-block">门额题字“诗书第”,作为家训的浓缩表达,体现“诗书传家”的治家传统,倡导子孙勤学修身。</p> <p class="ql-block">门额题字“光裕第”,意为“光前裕后”,即既为祖先增光,又为后代造福。</p> <p class="ql-block">门额题字“耕读第”,寓意将耕作与读书结合,既包含“耕田以养家”的生存智慧,也蕴含“读书以明理”的价值追求。</p> <p class="ql-block">明清四合院内景。</p> <p class="ql-block">家国情怀•岁月流金•全国最美家庭——党鉴泉家庭。</p><p class="ql-block">(本照片入选“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p> <p class="ql-block">门额题字“诗礼第”,表示家族以诗书礼义为立家之本,彰显书香门第的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诗礼第”院内是花馍展。</p> <p class="ql-block">花馍是韩城地方性特色传统风俗礼食,它贯穿于韩城人岁时节令、风俗礼仪的全过程。党家村花馍则是韩城花馍中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花馍伴随韩城人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党、贾两姓各有一个分银院。贾家分银院是清代村中贾姓人分钱的地方,也是贾家定居到党家村的第一座四合院,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经有4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看家楼建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高14米,三层四面,四面开窗。曾经每天都有村民轮流值班放哨,因其看家护院的功能,得名看家楼。</p> <p class="ql-block">“走廊院”是党家村古建筑群中极具特色的四合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一颗印院”是一座很特别的四合院,因院落呈正方形且形似古代官印而得名。这座四合院封闭性强,体现了传统民居的防御功能与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这是村中最古老的一口水井,修建于元代,最早村民日常用水的取水之处。</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节孝碑,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建给党伟烈之妻牛孺人的。当年,党伟烈新婚不久后参加科举,在赶考途中染病去逝,后来夫人牛氏守节尽孝一生,最终年老逝世。事迹感动了光绪皇帝,于是皇帝下诏赐给牛氏这座节孝碑,这也是党家村唯一一座由朝廷修建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文星阁。</p><p class="ql-block">党家村人自古以来一直践行着重教兴学的理念。古时候鼎盛时,全村虽不足百户,却有13所私塾,25座惜字炉。在党家村的东南角,专门修了一座六角型的六层文星阁,又名文星塔,是党家村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初为木塔,后毁于火灾,在光绪年间重建为砖塔,塔内供奉着孔子等木雕牌位,其意就是“文星高照”,期望党家村多出人才。</p><p class="ql-block">党家村从道光至光绪六十年间,村里中了五名举人,一名拔贡、一名进士,仅光绪一朝就出了44名秀才,当时村里不足百户,半数家庭取得了功名。</p> <p class="ql-block">惜字炉,是过去文人焚烧废弃纸张的地方。在党家村有这样的故事,之前一些老秀才时常提着一个写有“敬惜字纸”的布袋,拿着一把长火钳,在街上捡拾有字的废纸,然后送到惜字炉焚烧,以示对文化的尊重。祖辈告诫后人,不可用有字的纸擦屁股,那是玷污圣贤。这种崇文重教的传统,至今仍被村民践行,写过的纸片要送到惜字炉焚烧,以示对文字的敬畏与崇文重教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村里转了一圈,村里建筑上的家训特别多,都是围绕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常”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八德”,教你怎么做人,如何处世。家训通过青砖雕刻、楹联、门楣题刻等形式融入建筑和日常生活场景中,形成独特的“建筑—家训—教育”融合模式,满满的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用脚步丈量古村岁月,一半是人间烟火,一半是旧里时光。</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 于家中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