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国宝”——独乐寺

一滴水

<p class="ql-block">早就听说天津蓟州的独乐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独乐寺三绝(山门、观音阁、泥塑)集中体现了辽代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被梁思成誉为“无上国宝”,可见独乐寺在我国古建筑中的独特地位,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复杂最精彩的一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关于独乐寺寺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因观音塑像内部支架是一棵参天而立的大杜梨树,以“杜梨”的谐音而取名;其二,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独以普度众生为乐,故名独乐寺;其三,独乐寺为安禄山起兵叛唐誓师之地。独乐之名,亦安禄山所命,盖安禄山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而命名,最后一种说法流传最为广泛。</p> <p class="ql-block">去年夏天来到蓟州想看看独乐寺,谁知大门紧闭,我被拒之红门外,理由是暴雨成灾景区临时关闭,在酒店等待了两天,开门无望,悻悻而归。今年,我执着的远奔千里再次来到蓟州,只为看看中国建筑史上赫赫有名的八大辽构有其二(山门、观音阁)的独乐寺。精诚所至,如愿以偿。</p> <p class="ql-block">先来看看山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乐寺山门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span>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实例。<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山门是无殿顶,规制很高,</span>它的屋顶形制与故宫太和殿、乾清宫同属最高等级,屋顶两端的鸱吻为辽代现存最早建筑实物,斗拱设计独特,展现了唐代遗风与辽代技术融合的卓越成就。‌‌只可惜景区围墙离山门太近了,我用尽办法,都拍不了无遮挡物的山门全景,左拍右拍都不完美!</p> <p class="ql-block">然后再看山门上“独乐寺”三个字,是明朝的大奸臣严嵩写的,我们一般都认为“字如其人”,看来也有例外哦,独乐寺这三个字还是非常有气质的,字比严嵩这个人要好。</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山门的出檐比一般的屋檐要深远得多,这就是唐构的特点,这样深远的出檐,就要有雄大的斗拱把它支撑起来,这个斗拱气魄很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辽构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体现唐风。唐风又是什么样子,用梁思成先生的话来说叫做出檐如翼,就是出檐像鸟的翅膀一样伸展出去,气势宏大。</span></p> <p class="ql-block">山门里的哼哈二将(辽代),是这个宝刹的护法。闭口为哼开口为哈。这哼哈二将倾斜而不倒,看面部表情,那个眼睛直愣愣的看着你,眼神挺凶的,大约以此来显示威严。</p> <p class="ql-block">看到哼哈二将,蒙曼老师觉得“那个眼睛在看着你啊,哼哼,你要尊重我的威严啊。哼!我在看着你哦。再看哈哈,哈哈!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呀!”。看来蒙曼老师是个浪漫主义者了,而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所以看着哼哈二将的表情,我的感受是:吓唬谁那!吓唬老百姓啊?没门!你是泥做的!呵呵!</p> <p class="ql-block">山门里还有两幅清代的壁画。(下图)</p> <p class="ql-block">‌走进山门就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观音阁。辽统和二年(984)重建,距今一千多年了,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据资料介绍:观音阁通高23米,外观两层实为三层,歇山顶。观音阁设计匠心独具,全部结构围绕中间16.8米的泥塑观音像建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榫卯结构,</span>内外两圈有序排列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28根立柱和152朵斗拱组成</span>一个整体,赋予建筑巨大的抗震能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经28次地震仍完好无损。</span>斗栱由于位置、功能的不同,式样多达24种,是辽代木构技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的两层出檐同样如鸟之飞翼,很美丽!(上图和下图)</p> <p class="ql-block">榫卯结构的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集力学智慧与美学于一体的典范,斗拱造型如“花篮”般精巧,兼具装饰性与功能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我的眼里,这些斗拱都是绽放的美丽花朵。</span></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现保存历代匾额三块(上图和下图):唐代大诗人李白书"观音之阁";清乾隆皇帝书"普门香界";清咸丰皇帝书"具足圆成"。</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观音之阁匾牌的“阁”下面有两个小字太白,所以传说是李太白题写的。而蒙曼老师认为:“独乐寺的观音阁根本不需要借李白的威名,它本身就是赫赫有名的八大辽构之中成就最高的那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塑像(下图),观音阁中央须弥台上矗立着三尊辽代塑像(千年的泥塑),主像因冠顶置十个小佛头,加上本面,称十一面观音,高16.08米,为我国现存最高大的泥塑站像。两侧胁侍菩萨像高3.2米,身着护甲,站姿动感优美,造型生动活泼。三尊塑像皆承袭唐代风格,又具辽代特征,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辽代泥塑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十个小佛头真是太独特了!精美而又特别!原本大殿里有个旋转楼梯可以上去近距离看看观音泥塑头部,现在封住了,游客止步。问了管理员,说是封了2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里一圈都是元代的描绘十八罗汉的壁画,非常精美,壁画里的众多人物在讲述一个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再看这明代的倒座观音和悬塑(上图和下图),因为面北所以称倒坐观音。这尊观音的坐姿挺有意思,<span style="font-size:18px;">翘着一条腿坐着,好潇洒哦!查了一下,这叫</span>半珈跌坐式。观音背后悬塑五彩须弥山,山下为巨龙蹈海,观音坐在海岛中央,表情闲逸自若。倒坐观音两侧是红脸关羽和白脸韦驮,分别悬立在观音阁两根后金柱上。</p> <p class="ql-block">这也应该是个和尚念经用的老物件了。</p> <p class="ql-block">1984年天津市政府专门为独乐寺重建千年立了一块碑。(下图)</p> <p class="ql-block">韦驮亭(上图),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顶作攒尖。亭内原有明代铜铸韦驮铜像一尊,一九四二年被日军盗毁。现韦驮像为一九八五年重塑。(下图)</p> <p class="ql-block">报恩院(上图)始建于明,清乾隆年间重建,由前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形成一组四合院。后殿主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三世佛,东西配殿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前殿居中供奉汉传佛教弥勒菩萨铜像,笑迎八方来客。两侧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四大疯僧像(下面四图),神态各异,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里的三世佛(下图),俗称"三宝佛",即娑婆世界的佛主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佛主阿弥陀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佛主药师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东方药师佛,一手托药钵,一手持药丸,发愿解救众生,不受各种病业恶道之苦。西方阿弥陀佛,手托莲花,接引众生前往西方净土。中间释迦牟尼,古印度人,佛教创始人,现实世界的教主。</p> <p class="ql-block">在观音阁的东面有个清代行宫(从北京城出到清东陵祭祖路过此地休息),院子的围廊壁上有乾隆皇帝书法壁碑共二十八块。<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书法我是外行,只是</span>选择几块不同字体能看得清楚,看着漂亮点的拍了照,自认为此举虽然盲目但却真诚。</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笔碑刻说明:乾隆皇帝书法壁碑共二十八块,诗文107篇,印章229枚。其中少数诗文是乾隆所撰,多数是他临摹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唐寅、米芾、蔡襄、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等名人书法。行草楷不同,大小字不等,或粗矿苍劲,或圆润秀丽,风格迥异,各有特色,文辞华丽隽永,寓意悠远,内容丰富。这组碑刻不仅是乾隆皇帝的书法真迹,而且是历代书法大家作品的汇集,弥足珍贵,稀世珍宝。收藏诗文之多,在全国范围内亦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笔碑刻说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寿命最高的封建皇帝,盛世之君,文治武功,诗文并秀,碑廊中所珍藏的乾隆碑刻,分御笔临和御笔两种。御笔临有《艇子新浮水》(临文征明)、朝辞白帝》(临赵孟頫)、《朱阑画柱》(临苏轼)等,笔法和神韵均堪称一绝。御笔有《敖不可长》、《金刚四句》、《大学圣经》、《秋兴八首》等,或苍劲挺、或行云流水。很多作品反映了乾隆皇帝受佛、道、儒思想影响所持的中和、平常的修身之道。</p> <p class="ql-block">最终看清楚了,下图这块碑文是御笔。</p> <p class="ql-block">这块下面部分碑文是御笔临。(下图)</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对上图碑文的对照。</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透过观音阁的一角可以看到远处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塔(下图)是早期独乐寺的一个组成部分,</span>始建年代不详,辽清宁四年(1058年) 重建 ,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塔高30.6米,平面呈八角形,<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体雪白,造型别致,</span>为砖石混合结构,由塔座、塔身、覆钵、十三天相轮、塔刹五部分组成。建筑设计者巧妙地将硕大的覆钵置于中国式亭阁之上,将亭阁式、密檐式、覆钵式几种塔型结合为一体,是中国古塔中造型奇特一例,也算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白塔塔身下层八角各有小塔,更陪衬孤高之白塔,给人有众塔林立之感。白塔寺历经千余年,饱餐风霜,屡经地震,在1983年维修时,曾出土文物一百多件,其中完好无损的七十三件,这些物品做工精细,是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塔身有8句谚语(下图),是佛教中的重要理论——缘起论,佛家称之为法身舍利谒,也称之为佛法。</p> <p class="ql-block">白塔上通饰砖雕,题材多样,造型生动,是辽代砖雕的上品。</p> <p class="ql-block">须弥座有24组伎乐俑砖雕,笛筝齐奏,翩翩起舞,形成严肃而欢乐的礼佛场面。</p> <p class="ql-block">最后附上梁思成先生的《蓟县观音寺白塔记》作为结束语。“登独乐寺观音阁上层,则见十一面观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向前凝视,若深赏蓟城之风景幽美者。游人随菩萨目光之所之,则南方里许,巍然耸起,高冠全城,千年来作菩萨目光之焦点者,观音寺塔也,塔之位置,以目测之,似正在独乐寺之南北中线上,自阁远望,则不偏不倚,适当菩萨之前,故其建,必因寺而定,可谓独乐寺平面配置中之一部分;广义言之,亦可谓为蓟城千年前城市设计之一著,盖今所谓"平面大计划"者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