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404讲一一卫灵公篇第十六章

万子私塾

<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五卫灵公篇第十六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让我们一起分享《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篇第十六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如之何也已矣。”</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孔子说:“遇到事情不想‘该怎么办?该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该说他什么好。”</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说,孔子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怎么办,遇到事情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窃以为,孔子的真实意思或许是说,一个负责任的执政者,遇到事情应该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姿态,而不是回避矛盾、推卸责任,甚至“躺平”。实际上,孔子是对“懒政者”的批评。</p><p class="ql-block">美国有一位汉学家叫顾立雅,他谓之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他在《中国的诞生》一书中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周史,该书成为西方早期中国史的权威著作。他在孔子研究中提出“孔子是改革者”的观点,颠覆了西方甚至中国的认知。他在理解《论语》本章内容方面还有一个意见,也许对我们有所帮助。他说:“极权主义理论认为个人自身无权反对国家,而必须完全使自己服从之。专制国家消除成员个人良心上的责任并尽力麻醉或催眠人的心灵;而在民主国家里,个人的良心可以完全地自己负责,并被有动力的观点的冲击波所推翻,所困扰。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不断地自问“怎么办?”我就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了。’”顾立雅又是在说什么呢?顾立雅意思是说,孔子具有创新意识,是改革者;孔子认为执政者遇到难办的问题,不要拘泥于现有的制度,应该有“周虽旧邦,做新人”的思想,在遵守大义的前提下,增删旧礼是必要的,这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鄙以为,顾立雅教授的观点可以借鉴。</p><p class="ql-block">窃以为,孔子思想贵在“修身”,乃为人之道,而缺少政治层面上的治国之法,我们亦谓之“圣贤的漏洞”。所以啊,孔子说“吾未知如之何也已矣”,孔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只知道执政者不该不知道该如何,至少应该不断追问“该如何”。所以啊,纵观《论语》,孔子对执政者有许多要求、批评,要求执政者应该怎么样,批评执政者不应该怎么样;但是,面对执政者不去做“应该怎么样”时,孔子却无能为力。所以,孔子没有政治制度层面上的制衡设计,尤其是没有“暴力革命”改朝换代的具体方法或手段。有道是:孔子既反对暴君,也反对暴民。</p><p class="ql-block">荀子在《荀子.君道》中说:“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意思是,我只听到过孔子关于修养品格的方法,但未听到过如何治理国家的方法。窃以为,如果掌握着权力的统治者不愿意选贤任能的话,儒家是没有办法强迫他们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孔子没有强迫他们的办法。所以,孔子只能去影响将来可能要做大臣的年轻人,教育则是唯一的办法。因而,儒家通过教育来塑造君子品格,具有君子品格的人一部分进入仕途,一部分从事教育工作。从而,我们就可以推导出孔子“经世”思想的背后逻辑,统治者以及大臣们必须具有君子人格;抑或说,统治者以及大臣们须以德配位,以德治国,至于治国方法是顺其自然的事。</p> <p class="ql-block">窃以为,孔夫子的这句话,不仅是对执政者而言的,也是对大众而说的,且更对世人具有教育意义。孔子的这句话寓意深远,值得细细品味;其言辞虽简,却充满哲学智慧和人生导引。这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更揭示了人与知行合一的深刻关系。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动乱时期。孔子倡导的是一种通过教化来整顿社会秩序的思想,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这句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意在斥责那些缺乏实践精神、只知空谈而不行动的人。其次,孔子的观点态度鲜明,直截了当。孔子作为教育家,深知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wǎnɡ),思而不学则殆( dài)。他通过这句话鼓励学生们要有思考和实践,并指出没有实践意愿的学生是无法教育的。再次,孔子的写作思路清晰。他先设问,用假定的语气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直接给出答案,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但显示了师德的高尚。表现手法上,用了口语化的“如之何”,充满了生活气息,形象生动。同时,“如之何”一词的重复使用,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为后文的“吾末尝如之何也已矣”作铺垫。修辞手法上,孔子用了夸张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决绝,可见他对于教化的认真和执着。语中流露的情感是忧国忧民的焦虑,以及对学生不求甚解、不愿实践的无奈。孔子话语的风格和特点是简约而深刻。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孔子渗透了自己对待教育的严谨态度,也揭示了唯有求知与实践结合才是真正学问的道理。</p><p class="ql-block">自古大家名人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和评价各有侧重,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孔子“教无类”,突出了孔子不分贵贱地传授知识的胸襟;朱熹则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着重解释“如之何”体现的是一种质疑与求证的学习态度,反复研讨以求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鄙以为,这句论语背后蕴含的是孔子对学生实践精神的殷切期望和对理想教育的不懈追求。如今,这份追求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激励我们在学习中追求知行合一,体现学以致用的真谛。对于企业家来说,“每日一报”“日清月结”制度就是践行孔子“如之何,如之何”的最好例证。另,企业创新重在鼓励员工落实“如之何”的质疑与求证态度,在反复提问、反复思考、反复研讨中守正创新。</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p><p class="ql-block">——写于《万子私塾》武汉 2025.7.31 亥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