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牛首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境内,民间又称为牛头山。距南京中华门10千米,面积约5平方千米。牛首山是南京的主要山体之一,因山顶突出的双峰相对峙恰似牛头双角而得名,民间又称为牛头山。</p><p class="ql-block">牛首山为低山丘陵,其形成源于宁镇山脉,宁镇山脉是侏罗纪末到白垩纪初在扬子古陆东部通过宁镇运动而形成的一条向北突起的弧形褶皱,牛首山是其西段的南分支。</p><p class="ql-block">牛首山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建有江苏省省级森林公园—牛首山森林公园[5]以及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分布有佛顶寺、佛顶塔、佛顶宫、岳飞抗金故垒、摩崖石刻、弘觉寺塔、郑和文化园等相关人文景点。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便供奉在牛首山的佛顶宫内。</p> <p class="ql-block">牛首山因山顶突出的双峰相对峙恰似牛头双角而得名,故民间又称为牛头山。 牛首山也叫天阙山,天阙路也由此命名。相传东晋时期,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初建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大兴年间,晋元帝想在皇宫外建造石阙,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宰相王导则认为国家政权初创,财力不足,不适宜建立双阙。王导请晋元帝出行,看见牛首山双峰对峙,便指着牛首山说:“此天阙也,岂烦改作!”晋元帝明白了王导的苦心,便顺水推舟取消了建阙计划,但天阙山的美名却因此流传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牛首山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作为唐贞观年间由“东夏之达摩”法融禅师创立的“牛头禅”之开教处与发祥地,牛首山唐代即与西北之清凉(今山西五台山)、西南之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圣道场”。因“文殊领一万菩萨冬居于此”,牛首山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冬官,与山西五台山同为文殊菩萨道场。 2015年10月27日,国家一级文物、中国佛教和世界佛教界尊崇仰止的至高圣物—当世仅存、世间唯一的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供奉于牛首山。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同日开园运营。</p> <p class="ql-block">佛顶前苑是通向佛顶寺、佛顶宫的重要通道,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共设置15处观景节点,包括天阙揽胜文化景墙、停心湖、玉梅轩、集贤桥、十牛图、法融广场、心莲广场等。通过自然山水、景观小品呈现牛首山的多元文化</p> <p class="ql-block">佛顶寺是牛首山一期工程的三大文化项目之一,是护持佛顶骨舍利僧团的弘法道场。佛顶寺占地面积为2.3万平方米。整体建筑群依山造势,采用仿唐式建筑风格,既朴实自然,又庄重大气。佛殿按照传统的伽蓝七堂之制,以中轴线贯穿对称布局,有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药师殿、法堂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佛顶寺为仿唐风格寺院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典型的对称之美,同时拥有着中国古代园林风格,尽显清净庄严,大气磅礴之感。</p> <p class="ql-block">牛首山朝天阙包含双重含义:既指牛首山别名‘天阙山’的历史渊源,也蕴含岳飞《满江红》中‘朝天阙’的抗金精神意象。</p> <p class="ql-block">牛首山弘觉寺塔及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牛首山摩崖石刻开凿于明代,现存有佛像和题刻。佛像分别雕刻在五个佛龛内,共计129尊,正中佛龛内为高约1.7米的释迦牟尼像。左边佛龛内有高约0.5米的弥勒佛像1尊,另外三个佛龛中有许多小佛像。题刻分别刻于佛龛周围,字迹多已漫漶不清,有一处为明景泰六年《题感应泉诗》,另有梵文“六字真言”等四处题刻的部分字迹依稀可辨。南京保留至今的明代摩崖石刻极少,该石刻刀法洗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牛首山弘觉寺塔及摩崖石刻对研究佛教在南京地区的发展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