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晋東南游之晋城篇

wLj

<p class="ql-block">山西上党分为长治和晋城,离开长治来到晋城。晋城看点有四:①古建筑古民居,②长平之战古战场,③南太行之巅,④煤铁之乡。</p> <p class="ql-block">来晋城第一站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晋城现存古建筑5490余处近20000座,千年左右的宋金时期木结构建筑达58座,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古建筑博物馆"。全国重点文保单位72个,仅比长治少一个。</p> <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金郝匠二号墓。</p> <p class="ql-block"> 玉皇庙(国三)</p><p class="ql-block">玉皇庙创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是古代泽州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道教庙宇。庙宇建筑为宋、金、元、明、清所建,最主要的是庙内保留有金、元、明三代彩塑280余尊,壁画120平方米,金、元、明、清记事、重修碑碣36通(方)。玉皇庙殿顶上还保留有金、元、明部分琉璃艺术构件。现在玉皇庙已被定为彩塑壁画博物馆。也是中央美院的实习基地。</p> <p class="ql-block">玉皇庙所珍藏的宋、金、元不同时期的彩塑,所设置的神祗之全面、保存塑像之丰富、雕塑技术之好为中国国内罕见,是硏究道教史和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星宿是玉皇庙的精华,到此必看。二十八星宿彩塑造型生动、性格鲜明、体态自然、服饰华丽、衣纹流畅、动静相宜、形神皆妙。是中国古代宋元彩塑的巅峰之作,被誉为海内孤品。图为二十八星宿之《亢金龙》。</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观察天象,将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七曜运行与东青龙、西白虎、北玄武、南朱雀四象结合分出二十八个星区。图为二十八星宿之《张月鹿》。</p> <p class="ql-block">相传二十八星宿是元代雕塑大师刘元的作品。刘元的师傅是尼泊尔雕塑大师阿哥尼,北海公园的大白塔和应妙寺白塔都是他的作品。名师出高徒刘元塑人像栩栩如生,以至于仁宗时期下旨“非旨不得造像"。图为二十八星宿之《房日兔》。</p> <p class="ql-block">古代匠人运用写实与写意相融合的艺术手法,塑造成二十八位不同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的人物造型,突出人物内在心灵刻画,创造性的把天上星宿人物化,世俗化。图为二十八星宿之《虚日鼠》。</p> <p class="ql-block">细细观察:木组手持笏板、金水两组戴冠女性、土组宽袍男性、火组红肤武士、日、月两组手捧圆盘。图为二十八星宿之《珍水蚓》。</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星宿之《危月燕》。</p> <p class="ql-block">玉皇庙内还有很多殿的雕塑也很精彩,因篇幅有限只能略为展现。玉皇殿现存宋代彩塑51尊。殿内中央塑玉皇大帝端坐在须弥座上,两侧立有女官、侍女、宰辅、臣尉。其中侍女像面容秀丽,风彩翩翩为宋代彩塑中的精品之作。不亚于晋祠侍女像。</p> <p class="ql-block">送子娘娘与送子天官。</p> <p class="ql-block">妇人喂奶。</p> <p class="ql-block">古时妇人生育如同一脚踏入鬼门关。。殿右侧阎王就说明生产凶险。</p> <p class="ql-block">玉皇庙中的金代成汤殿,供奉的是商朝的祖宗汤帝。大木作与小木作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老君殿内现存彩塑一尊。老君姓李名聃,为古代保佑从事铁匠、炉匠、磨刀匠、煤窑匠等行当所参拜的神祗,反映了晋城地区煤铁之乡的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这次在晋东南看古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很多大殿的四角都会各站着一个小人,四个小人造型不同。完全不像全国其它地方的房角都是瑞兽或仙人骑凤,用于镇宅保佑。一查资料才知道这是晋东南地区古建的特色艺术:檐角四短小人,也叫四短将軍。</p> <p class="ql-block">四小短人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此四人分别代表韩信、庞涓、周瑜及罗成。民间认为:韩信命短,庞涓情短,周瑜气短,罗成艺短。此四人心胸狭隘,嫉贤妒能,骄傲自大,不知收敛。</p> <p class="ql-block">因此将他们置于屋脊檐角,前无坦途,后无退路,走头(投)无路的形象来警示世人。</p> <p class="ql-block">虽然他们的地位很高,高高在上,但是做人不到位,最终还是走头(投)无路,再往前一步就会粉身碎骨。</p> <p class="ql-block"> 府城关帝庙(国七)</p><p class="ql-block">出了玉皇庙步行700米就可来到关帝庙。山西是关老爷的故乡,到处都有关帝庙,但府城关帝庙凭借着八根石雕柱在众多的关帝庙中独树一帜,荣获国保地位,被誉为"明清建筑石刻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关帝殿前廊有四根石质盘龙廓柱。柱高丈余,合围三尺。每根柱上都雕刻着十条大小不一的镂空巨龙。龙体形态各异,或盘绕、或腾跃,上下翻飞。盘龙间穿插雕有八仙过海、电母风伯、雷公雨师等。</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柱尽管经历了800多年的沧桑风雨,但至今仍然棱角分明。</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三义殿最有价值、最为精美的也是前廊的四根石柱,与关帝殿前的龙柱不同,这四根石柱雕刻的是人物故事(分别是郭子仪拜寿、瓦岗寨、封神演义、张公艺九世同堂)。人物柱柱身采用镂空雕、浮雕、线雕、立雕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中国上至周朝、下至唐代的300多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人物精雕细刻地浓缩在四根石柱之上。人物造型虽不足半尺,但眉眼口鼻、衣饰花纹细致逼真。</p> <p class="ql-block">府城关帝庙就凭这八根清雕花石柱就妥妥地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小寨玫瑰圣母堂</p><p class="ql-block">小寨玫瑰圣母堂坐落在晋城大箕村桥西的一块巨大磐石上,其建筑风格属于古堡式教堂(似乎国内萛孤例)。</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当地富商王泰来为避战乱,保护家族安全,在大箕修建了三个防御性古堡。分别是南寨、北寨和小寨,这三个寨子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而第三个寨子因面积最小而称之为小寨。后王家没落,三个寨子只剩下小寨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小寨耸立在古道边的一块巨大岩石上,从外看像一艘航行的巨轮。1900年义和团运动(教会称庚子年教难),当地有两位荷兰籍神父在此避难,他们向圣母许诺:如果能平安度过此劫,要修建一座圣母堂以表示对圣母的谢恩。之后两位神父安然无恙。于是在1902年买下小寨,修建玫瑰圣母堂。</p> <p class="ql-block">大箕玫瑰圣母堂是山西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堡式教堂。由三部分组成:教堂、城墙及房舍。教堂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其外观是中式堡寨,内里是西式教堂。除西式拱型门窗和钟楼之外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筑基和五脊六兽,西式教堂中式城墙成中西文化交相辉映之艺术典范。教堂及其配套建筑群落与城堡渾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图为教堂正面。图左侧的房舍为1902年荷兰神父买下小寨后当年修的给教友住的房舍,一共五栋。图正中的教堂是教友增加后,于1914年开建教堂,1916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用雕塑装饰,这些雕塑形象与建筑结构渾然一体。雕塑特别精美灵动,在国内很少能见到这么逼真的西方神造像。很可能是从欧州运来晋城。</p> <p class="ql-block">围绕教堂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小寨玫瑰圣母堂的寨楼。</p> <p class="ql-block">教堂与城墙同框,中西文化在这里融合。</p> <p class="ql-block">教堂钟塔高15米给人一种神秘、肃穆、压迫的宗教气氛。</p> <p class="ql-block">西式教堂塔楼与中式屋顶五脊六兽同体没有一点违和感。</p> <p class="ql-block"> 陟椒三教堂</p><p class="ql-block">陟椒三教堂,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乾隆两朝分别进行了扩建,道光年间进行了大修。古时被称为晋城出南门的第一大庙。木质门楼上雕的花卉乌兽活灵活现,人物故事惟妙惟肖。该庙被我国古建筑专家誉为我国古代木雕艺术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庙门前的影壁修建十分讲究。上面的砖雕工艺非常精致,所镶嵌的二龙戏珠、人物故事等琉璃饰品,是明代阳城后则窑乔家所制。今北京故宫的许多琉璃脊兽都留有阳城后则窑题记。</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的塑像,中间为佛主释迦牟尼,两旁分别为太上老君和孔老夫子。三教堂把释、道、儒三种不同的教派合为一体,有人戏称是"合署办公",有人说是"统一战线",妙趣横生,富有哲理。儒释道三家思想在长达千年中互难互补,融汇贯通,共同支撑起中华文化精神的基本构架。</p> <p class="ql-block">阎王殿中的牛头马面。</p> <p class="ql-block">献亭几乎每一部分都有极其魂丽的木雕作为装饰,锦鸡与牡丹共舞,飞云伴瑞鹤齐鸣,群狮绕长绳游戏。使人目不暇接。真乃晋东南木雕匠人技艺的喷薄。</p> <p class="ql-block">献亭顶部的藻井同样难得一见。八角木盘据说仿照莲叶制作,安装于垂花柱之上,中间一个大型木盘则有八卦彩绘,其余六个拱卫四周,垂花柱上则有精美的缕雕。</p> <p class="ql-block">献亭的柱础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献亭檐下设五彩昂翘斗拱,以木雕龙首作为耍头,龙身作为二跳翘,龙尾则作一跳昂嘴,将具体的龙形象歹融入了程式化的斗拱做法中,是实用与审美交融的又一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几百年前的铁质下水管道。更进一步证明1500年前晋城就是中国铁煤中心。</p> <p class="ql-block"> 西溪二仙庙(国五)</p><p class="ql-block">二仙庙是晋东南地区的特有的庙宇,不属于儒释道,而是民众自立的神仙。说的是乐家二姐妹虽受继母虐待仍至善至孝,后受观音教诲协助宋軍大破西夏来犯之敌,受宋徽宗赐封。西溪二仙庙又称真泽宫,创建于唐乾元间(758∽759年)。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加封真泽宫。金皇统二年(1142年)扩建,后历代均有修葺。现保存有16座从宋金到明清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对当地人来说,二仙是他们的保护神。守护孩子们的健康。当地孩童小时候要戴锁,长到15岁要行解锁仪式。以示孩子已长大成年。戴锁解锁都要到二仙庙祭拜求二仙庇佑。</p> <p class="ql-block">西溪二仙庙所在之处,周围群山拱翠,松柏掩映,流水潺潺,环境优美是古陵川八景之一。庙内有一唐柏,树龄达1200多年。树干上长滿了巨大的树瘤。</p> <p class="ql-block">西溪二仙庙梳妝楼。</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在每年阴历初一到十五都要在西溪二仙庙举行盛大的庙会。在戏台上唱上几天几夜的大戏。西溪二仙庙被誉为太行山上的一颗灿烂的明星。</p> <p class="ql-block"> 小 南村二仙庙(国四)</p><p class="ql-block">小南村二仙庙创建于宋绍圣四年(1097年)。图为二仙庙献殿。</p> <p class="ql-block">小南村二仙庙有二个看点:①小木作,②宋代彩塑。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是建筑的承重结构,如柱梁斗拱等,小木作是非承重结构,如门窗装饰或家具等。二仙庙的小木作被归为天宫楼阁类。它制作水平高超,保存完整对于小木作的设计和建造技术而言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合龛顶便是天宫楼阁的基座。悬挂在半空中的天宫楼阁由拱型的廊桥和两座阙形的高台建筑组成,弧度优美流畅,并创造了中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孤例。小南村二仙庙还是国内唯一一个仅存有宋代二仙彩塑的庙宇。殿内16尊精妙绝伦的彩塑作品极具宋代的典雅清新韵味,其造型写实典雅,色彩质朴,是中国古代彩塑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神坛前部楼阁下左右龛内各塑一女官最为精彩:高约1.7米,头戴宋代特有的幞头乌纱帽,身穿衣袖宽大的蟒袍,衣纹流畅,手持笏板,面部表情温婉动人。</p> <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小南村二仙庙被评上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不久即遭偷盗,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被偷盗5次。贼人锯断彩塑头部共计盗走11座(包括二仙)头部。案件至今没有侦破。值得庆幸的是最美的两座女官彩塑得以保持完整无损。</p> <p class="ql-block">神坛前沿下左侧宦官,也没有遭盗贼毒手。该塑像皮肤白晢,面相圆润,五官端正,表情颇为生动。</p> <p class="ql-block">侍女彩塑。左边是没有遭毒手的,右边是被割下头胪的,后重塑头胪安上。一比较就可看出现在塑的与宋代原塑的差距。</p> <p class="ql-block">右为完整宋塑,左为头胪重塑。</p> <p class="ql-block">重塑头胪的二仙。</p> <p class="ql-block">在国外出现的彩塑头像。但由于国内小南村二仙庙没有被盗彩塑的原始资料留底,所以无法确认图中彩塑头像就是小南村二仙庙被盗头像。因此小南村二仙庙宋塑头像被盗案至今没有破案。</p> <p class="ql-block"> 开化寺(国五)</p><p class="ql-block">开化寺的前身为清凉寺,创建于唐昭宗时期(889年)至五代后梁(907年)为当时的名山古刹,到元代明宗至顺年(1330年)更名为"开化禅院",明代后又称为开化寺。</p> <p class="ql-block">开化寺建在小山上。要有一颗虔诚的心才能登顶礼佛。</p> <p class="ql-block">开化寺最耀眼最精华最有名的便是大殿的壁画。壁画为宋哲宗时期成熟绘画的精品典范,是中国画"丹青绘"极为重要的代表作。该作品一直没有名字,2019年中央美院王赞院长将其命名为《清凉兰若图》,现名《清凉图》。更直接显示开化寺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和开化寺的《清凉图》同为北宋时期作品。不同的是①《清凉图》早于《清明上河图》,②《清明上河图》是一帽反映市井生活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近一千年的中国宋代都城汴梁早春的历史风俗;而《清凉图》则表现了王公府邸内的佛事场景,同样是近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生活的缩影。这两幅作品都是宏大的叙事性作品,绘画的技艺上包括视觉观赏、线性表达、动静呼应、精神内函䓁表达都十分高超。</p> <p class="ql-block">开化寺的《清凉图》是中国一幅空前绝后的宋代寺观璧画。</p> <p class="ql-block"> 伯方仙翁庙(国五)</p><p class="ql-block">伯方仙翁庙(恩圣仙翁庙)又称纯阳宫,是为纪念八仙之一张果老而修建的道教宫观,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十七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仙翁庙正殿东、西、北三面内壁上均保留着明代的大型壁画,幅面171.2平方米,出现人物125位。以唐玄宗为中心,描绘了他两次赴泰山封禅的出行场面。东西两侧的壁画《唐玄宗泰山封禅图》是仙翁庙的一大亮点。图中为西壁:是封禅归来的情景,画上的唐玄略显焦虑,有风尘仆仆之感。</p> <p class="ql-block">东壁:是唐玄宗泰山封禅过程,唐玄宗在黄罗伞盖下,神采奕奕,容光焕发,侍女体态丰腴,文武百官神态端庄,身后有仙人为其奏乐欢送、迎面有地方官夹道迎接,场面宏大。仙翁庙的壁画是国内唯一反映帝王封禅图。艺术价值L及历史意义极高。</p> <p class="ql-block">张果老骑驴图。</p> <p class="ql-block">除张果老之外的七仙图。</p> <p class="ql-block"> 长平之战遗址</p><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是世界上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的战争。战国时期秦国欲并吞六国,与赵国对战于长平(今高平)。赵国主帅廉颇以守为主,秦国三年久攻不下。秦使离间计,赵王中计,派赵括上前线接任主帅。赵括"纸上谈兵",舍弃了原有的防线,草率追击并陷入秦軍包围圈,最终突围被乱箭射死,四十万赵軍投降,被秦将白起坑杀。</p> <p class="ql-block">1995年长平古战场1号、2号尸坑接连被发掘(这样的尸坑还有几十个之多),黄土之下白骨累累,触目惊心,同时考古学家在所有尸骨上发现利器伤痕,确认赵軍是被杀害后堆埋。推翻了坑杀一说。</p> <p class="ql-block">千年后唐玄宗路过此地,见白骨森森,怨魂不散,便下令修庙祭魂,庙名"骷髅庙",地名更名为"省冤谷"。这是全国唯一一个祭祀士兵亡灵的寺庙。殿内供奉的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夫妇。没想到这位被史书钉在耻辱柱上的败軍之将,竟在此处受到千年香火拜祭。</p> <p class="ql-block">尽管赵括没有真材实学"纸上谈兵",但却不失赵国男儿的血性本色。粮道被断后,率軍苦撑46天,让泰軍"伤亡过半",最终战死沙场,成了骷髅庙里的"骷髅王"。</p> <p class="ql-block"> 定林寺(国五)</p><p class="ql-block">定林寺原名永德寺,因寺侧有定林泉,故更名为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定林寺山门青瓦红墙,远观如五层飞檐凌空而起,有大鹏振翅之姿。</p> <p class="ql-block">定林寺最负盛名者,就属山门二层的莲花头垂花藻井,被誉为"元代藻井孤例"。所有来定林寺的游客无一不是奔它而来。图为人民网发布。</p> <p class="ql-block">定林寺最美藻井2023年才重新开放参观,但目前也只是能爬站在旁边小楼梯上静静窥看。仍然不让登上二层楼。由于楼梯窄小,仅容一人上下。因此人多时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藻井中央为金代原物的圆形莲花头垂花假柱,八组元代斗拱呈辐射状延伸形成"八面开花"的视觉效果。榫卯咬合的穹顶结构既精巧又稳固。是古代木结构技艺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藻井以莲花为主题,不算孤例,但相比莫高窟407窟藻井的双层八瓣大莲花,这里的莲花更细腻精致、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藻井以黄、朱、青三色勾勒,莲瓣边缘微卷如带露荷瓣,金代琉璃嵌心,经历七百年仍然明艳如初。</p> <p class="ql-block"> 王报二郎庙(国六)</p><p class="ql-block">王报二郎庙始建年代不详。2002年在二郎庙戏台的基座石栏板上发现了"时大定二十三年"字样,由此确定二郎庙的戏台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二郎庙的戏台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戏台,也是中国现存较稀有的一座金代戏台。使中国戏曲舞台的建筑实例被提早至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在历史、文化和艺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朱健健看见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台忍不住上台表演一番,放声高唱红歌。</p> <p class="ql-block">朱庄庄也当仁不让一决高下。</p> <p class="ql-block">二郎庙献殿中央摆放着一张石雕供桌,供桌前后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为明万历九年之作。</p> <p class="ql-block"> 祟明寺(国五)</p><p class="ql-block">崇明寺原名狼谷寺创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寺内保守有宋淳化二年(991年)《创建救赐圣佛山祟明寺记》碑1通,说明祟明寺皇帝特别敕赐的名字,蕴含着大兴佛法而教化黎民百姓之意。</p> <p class="ql-block">中佛殿位于寺庙中心,殿内有一对"断梁",利用两根直径等同长度的小梁对接。断梁正中缝下,用顺栿串承托,两端架于前后檐柱斗拱后尾上,巧妙地将屋盖重力平衡到前后檐柱上。我们到寺中后,寺内文保员热情地为我们讲解断梁的巧妙之处及古时匠人的建筑智慧。可惜的是听了半天也没有弄懂,真是朽木不可雕也。虽然看不明白但不影响探索古建筑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此建筑是宋代遗物,但在建筑风格上,许多地方沿袭唐风,并且结构奇持,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铁佛寺(国八)</p><p class="ql-block">铁佛寺创建年代不祥,大殿左下枕门石上题刻金大定七年(1167年)铸造铁佛(五八年大炼钢铁将铁佛溶化)、重修铁佛寺。因为文保难度大,铁佛寺长期闭门谢客不对外开放,曾经被称为"山西最难进的国保单位"之一。这里保存的一佛二菩萨、二十四诸天等34尊彩塑雕像。</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大殿只有72平方米,却矗立着34尊凶煞般的狰狞彩塑,这些彩塑高约2米站立在一米高台上。黑暗狭窄的空间与高大的造像、倾斜的身姿、夸张的动作、狞厉的表情、纷繁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相辅相成。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塑像技艺与繁密的装饰手法:传统的"木骨泥胎`是以木头搭框架,木条和草泥修细节,再塑泥胎与施彩。而铁佛寺的则在木骨之上加入了更易塑型的细铁丝,铁絲的柔软让匠人更具创作空间。造就了塑像整体造型、发絲、铠甲鳞片和絲绸飘带都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的二十四诸天颠覆了传统神像的表达定位,夸张"神"到了"妖"的状态,夸张"人"到了兽的状态,在最凶狠残暴的面容下却怀着一颗最柔软的慈悲心。</p> <p class="ql-block"> 青莲寺(国三)</p><p class="ql-block">青莲寺位于晋城市珏山风景区之中,所在的硖石山地处丹河峡谷,背靠珏山,形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绝好风水。青莲寺分下寺(又称古青莲寺)和上寺两座寺庙。下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唐太和二年(828年)创建上寺,咸通八年(867年)御赐名额为青莲。北宋时上寺被赐名为“福岩禅院”,下寺仍称古青莲寺,明代复称青莲寺至今。青莲寺在随唐时期已达到一定规模,有"随唐佛都"美誉。相传高僧慧远曾在此隐居注疏"涅槃经”,开创了青莲寺作为佛教义理硏究中心的传统。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和僧侣前来交流,成为中原佛学硏究的学术高地。在宋代首创类似科举的僧人选拔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住持,强调佛学修养与文化造诣。这种制度吸引了全国的优秀僧人,使寺院成为佛教界的"精英摇篮"。故有"文青莲,武少林”之说。</p> <p class="ql-block">  青莲寺下寺 </p> <p class="ql-block">我国目前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全部在山西,具体为:佛光寺、南禅寺和青莲寺。图为下青莲寺弥勒殿中现存唐代彩塑6尊。</p> <p class="ql-block">弥勒菩萨面相丰腴,肤色莹白,娥眉细眼,高鼻小嘴,为唐代典型的丰肌秀骨,比例适度,神情怡淡。但此弥勒有别常态,双腿自然下垂踏于莲台之上,国内很少这种造型。故称为"垂腿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罗汉阿难</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迦叶罗汉</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下寺南殿释迦殿正在维修不开放。据介绍寺中与其他佛寺一样:弥勒居中,二菩萨,二罗汉格居。与其他佛寺不一样的是:左右两侧靠墙是供养人像。从窗户外侧面拍的供养人像不太清楚。图为左侧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右侧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青莲寺上寺。从下寺到上寺要拾台阶而上。虽不太陡也要走十几分钟时间。</p> <p class="ql-block">上青莲寺藏经阁。门前右左各卧一座唐代石狮:嘻嘻哈哈。台阶下左右各一唐代石经幢。</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门前右联:嘻嘻總见他宽腸大肚笑口常开</p> <p class="ql-block">左联:哈哈不由你喜地歡天尽掃愁眉</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目前还在维修,不让游客进入参观拍照。在殿外偷拍了左普贤、右文殊两尊菩萨像。正中的释迦牟尼沒拍到。图中为普贤菩萨及罗汉。</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座下白象。</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雕塑很可爱,像只长耳朵的癞蛤蟆。</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大殿前唐代石经幢。</p> <p class="ql-block">角神,守护青莲寺已近一千年,他们是传统古建筑斗拱中用以承托角梁梁腹的木构件,常见于檐下大角梁的位置,盛行于宋、金、元时期。这几尊角神,木骨泥胎,形象包滿。趣味横生。图中角神盘腿抚膝端坐。</p> <p class="ql-block">角神垂腿低头用后肩奋力托举角梁。</p> <p class="ql-block">角神歪头负千斤,怒目圆睁勇猛担当。</p> <p class="ql-block">古工匠在建筑中设角神以集千均之力支撑大殿,祈盼坚固耐久。这些角神为古建筑增添了光彩、生气和趣味。</p> <p class="ql-block">上寺罗汉堂也称观音阁,内有宋塑观音菩萨、善财、龙女及十六罗汉共19尊。为精品宋塑,开创性采用了四种妆金工艺。中国人普遍认为是十八罗汉,为何这里只有十六呢?原来的佛教从印度传入时是十六罗汉,到北宋时期为更符合中国人的数字习惯(十八为吉祥数字)而增加了降龙、伏虎罗汉而成为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镶嵌于罗汉堂一楼墙壁上的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罗汉碑记》石碑上,刻载十六罗汉及五百罗汉名号,是现存时代最早的罗汉名号记载。</p> <p class="ql-block">上寺院内母子柏。传上寺院内一柏树枯死,主持要将其砍伐。谁知第二天清晨看到一株小柏树已长到与枯柏同高并依偎在母柏身边。主持认为这是天的指意,故留下枯死的母柏。后母柏也复生依旧葱绿昂然。</p> <p class="ql-block">上寺1400年的银杏情侣。图中为公银杏树只开花不结果。</p> <p class="ql-block">古代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就连寺中古树也要遵守这一规则。公银杏树在台基上,而母银杏树只能在台基下。</p> <p class="ql-block"> 寿圣寺琉璃塔(国八)</p><p class="ql-block">据寺中石牌记载,寿圣寺始建于五代后唐。毁于宋真宗年间。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僧人法澄等重建,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赐额为"寿圣禅院"。</p> <p class="ql-block">寿圣寺最大的看点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修建的硫璃塔。琉璃塔结构为八角十级,高27.8米,塔身平直,收刹甚微,塔基为两层砂石岩,塔内中空可登。必须先从外部梯子上到二层,然后从内部登塔。塔内空间狭小,台阶陡峭,仅能容一人上下。</p> <p class="ql-block">寿圣寺琉璃塔全身被琉璃造像包镶,黄、绿、蓝、紫、黑彩色釉色彩浓艳,配色大胆,在阳光的照谢下明艳动人,熠熠生辉。查阅资料做功课时,不少旅游达人都提到:塔身一层后门洞左侧,山欺琉璃题记一方,上刻"大明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阳城琉璃匠人乔永丰男乔常飞乔常元"。但遗憾现场没拍到。只拍到图中劉村里常希增捐银二十五两的题记。</p> <p class="ql-block">琉璃塔身各层表现主题繁杂、内容包括:伽蓝护法、二十四诸天、释迦说法、五台山、须弥山、三十三天听法、净土变和千佛䓁题材。</p> <p class="ql-block">说到琉璃就不得不提阳城乔氏。乔氏是明清时期山西四大琉璃世家之一。乔氏先祖为陶瓷匠人,祖居陕西西安,宋代为取材方便,便迁到阳城后则腰定居,专门从事黑、绿瓷器和琉璃的生产。在明代,阳城乔家的琉璃技艺与景德镇瓷器齐名,有"南有景德镇,北有后则腰"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明十三陵殿堂的顶端上部都有阳城乔氏的琉璃器件。</p> <p class="ql-block">全塔共有177块琉璃浮雕和480余尊琉璃造像。每层用琉璃镶嵌不同的人物造型。宝塔虽为砖塔身,但因使用了大量的琉璃,历经几百年仍然颜色鲜亮,精美动人。</p> <p class="ql-block">寿圣寺琉璃塔色泽纯正、质地考究、工艺精湛、品种繁多、呈现出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体观了明代琉璃技艺的高超成就、具有重要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砥洎城(国六)</p><p class="ql-block">砥洎城,具体创建年代不详,但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山城一览"碑碣得知,其创始年代应在明末以前。砥泊城三面环水,呈半岛状,远望其城坚如磐石,如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泊城。图为砥洎城南正门,为城内居民出入之通道。</p> <p class="ql-block">砥洎城所在的润城镇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是全国七大冶铁中心之一。在明朝当地的鉄制品是远销大江南北的紧俏货。也留下来大量的练铁用的废弃的坩埚。因为富庶,润城镇曾多次遭到流寇的侵袭,人们为了自保,就纷纷建设防御性城堡。当时沁河流域建起了54座城堡,砥洎城就是其中之一。时至今日,当年的54座古堡大都只剩下一些遗址,只有砥洎城因有完善的防御体系保留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砥泊城最大的看点就是坩埚城墙。顾名思义就是用冶铁废弃的坩埚与石条青砖混合垒成,并使用石灰和铁渣加上米汤调和而成的粘合剂粘合,这种粘合剂会随着时间慢慢钙化,变的越来越坚固。砥泊城建好后经受了两次大的考验。一次是明末李自成攻打砥洎城,因城防坚固久攻不下,只好无奈退去。</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太岳軍区的卫生院驻扎在砥洎城。日寇闻讯想端掉八路軍卫生院,便携带大炮机关枪攻打砥洎城。结果因城墙坚如磐石,大炮轰炸也无济于事,最后辛辛然灰溜溜的离去。</p> <p class="ql-block">砥洎城北沿城墙设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门乘舟而行。砥洎城只有南、北两个城门。</p> <p class="ql-block">砥洎城铁牛台。</p> <p class="ql-block">祖师阁。</p> <p class="ql-block"> 海会书院(国六)</p><p class="ql-block">海会书院历史悠久创建于隨代,唐代已形成寺院格局。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御赐名为"龙泉禅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又赐名为"海会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阶段。现存五代时期(907~960年)建造的舍利塔与明嘉靖四十年(1565年)落成的琉璃塔。宋金至明清期问,书院共培养出68名进士,包括清代名相陈廷敬、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等历史名人。</p> <p class="ql-block">海会书院现含三大区域:①隋唐双塔区,②书院文化区,③古刹区(海会寺)。最大的看点是被古建专家赞誉的"国之瑰宝"的琉璃悬阁宝塔,这塔是中国楼阁式塔中的佳例。</p> <p class="ql-block">海会寺双塔,低塔为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海会寺主持顺敏大师园寂后,由寺内众僧所建的舍利塔,又名千佛塔,高30米,虽因地基下沉向西倾斜,但仍历经千年而屹立不倒。高塔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因舍利塔开始倾斜,为夯实地基,镇护砖塔佛教信徒李思孝捐资修造,高50米。称如来塔。</p> <p class="ql-block">如来塔塔身虽为砖石,但用砖雕仿木琉璃装饰。塔身第十层处支出平座,上置8根擎檐柱,柱间修琉璃围栏,成为高塔上的悬空楼阁。被誉为"上党名塔之冠"。如来塔所有琉璃制品都是阳城后则腰乔家所制。</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国)</p><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晋城古堡繁多有"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看晋城"之说。皇城相府是其他古堡不可替代的。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城、外城、紫芸阡叁部分,共有大小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因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精美,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p> <p class="ql-block">进入皇城相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壮观的御书楼。这座楼是陈廷敬专门为放康熙皇帝御赐的匾额和楹联建的。城门二楼中间悬挂着康熙御书的"午亭山村"匾额。因为陈廷敬晚年自号午亭,所以外城也就被赐名为午亭山村。这里要强调:康熙是在位时间最长却是题词最少的皇帝。"午亭山村"是康熙题词的封笔之作。自此之后康熙再也没有任何题词。他将自已的封笔之作给了他的老师陈廷敬。御书楼高16米是相府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图为每日上午十点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穿过御书楼门洞,才算到达相府真正的大门。厚实的门楼城墙上刻着"中道庄",上方刻有"天恩世德"的题字,门楼上"相府"两字格外醒目。彰显出这座宅子的不凡气质。</p> <p class="ql-block">这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可不简单,它是康熙皇帝为表彰陈廷敬的功绩而赐建的。阵廷敬那可是清朝康熙间间的肱骨之臣,以清廉、勤政、谨慎著称。历任工、吏、户、邢四部尚书,"冢宰""总宪"正是对他官职的尊称。他平三蕃、灭鳌拜、收台湾,从23岁开始作康熙皇帝的老师起从政53年。深得康熙赏识,石牌坊是对他一生功绩的高度慨括,承载着一段辉煌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点翰堂是皇城相府的核心建筑之一。点翰堂为康熙皇帝御赐扁额的迎客大厅。得名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到访皇城相府时親点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为翰林的历史事件。图中屏风为黄花梨制作,前面的紫檀椅为康熙皇帝坐过。</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親赐陈廷敬可用半幅銮驾出行。</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来皇城相府,就是在此室内会见当地官员,陈氏后人。为纪念皇恩浩荡,特在康熙所住之所,保存原样,并一悬挂康熙图像以示纪念。图右边房子是康熙卧室。</p> <p class="ql-block">相府外城区的西花园。园内假山玲珑,曲径通幽,虽然面积不大,但亭台水榭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进入右侧城墙便进入皇城相府内城。内城是陈家人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内城建筑分祠庙、民宅和官宦邸三类,风格迥异。</p> <p class="ql-block">内城"斗筑居"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东西71.5米,南北161.75米,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的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皇帝圣旨编撰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该书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共收录汉字47035个。</p> <p class="ql-block">2014年,郑州永昌瓷庄庄主花少峰向皇城相府字典博物馆捐赠康熙本朝印制的《康熙字典》。属于民间发行《康熙字典》最早的版本,共40夲。这在目前民间古藉善本收藏中也是少见的版本。</p> <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陈家祠堂除供奉着陈氏祖先牌位外,还有一面"功名墙"记录着从明孝宗到清乾隆(1501∽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9位进士,6人入翰林。祠堂碑廊立着陈廷敬亲自撰写的规定了"读书明理、忠孝传家"等32条家规。他在家训中特别强调:"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种慎终追远的家族观念,正是陈家世代昌盛的文化根基。</p> <p class="ql-block">河山楼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三兄弟昌言(明朝御史大夫)、昌期(陈廷敬父親,先做官后经商)、昌齐合力建造。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流寇久攻不下,扬言要日夜封锁并采取火攻,楼内村民将井水从楼顶泼下,以显示准备充分,不惧围困。流寇知遇而退,撤兵离去。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依靠河山楼的避佑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