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麟(1816—1890)生于安徽安庆,祖籍湖南衡阳渣江。16岁时他回到衡阳,却遭遇族人侵夺家产、父亲含恨而逝的变故,之后便带着母亲和弟弟避居衡州,在石鼓书院刻苦读书。家境贫寒时,他甚至在衡州协标营担任司书来维持生计。衡州知府高人鉴偶然看到他的手书,惊叹其“字体奇秀,法当贵”,于是破格将他招入衙署培养,还帮助他考取了秀才。石鼓书院“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以及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他,奠定了他“寒士本色”的根基。晚年时,他曾题联追忆:“回首望衡阳,最难忘石鼓书声,雁峰鸿影”,足见衡阳人文对他的滋养之深。 在人生历程中,彭玉麟在军事、吏治与文教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担当与作为。1853年,他协助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还制定了首部《长江水师营制》,统辖长达五千里的江防,这支部队也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雏形。当时日本曾觊觎长江沿线,正是因为水师的震慑才选择退却。而在为官上,他一生践行“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的“三不”誓言。他拒绝领取2.1万两养廉银,将其充作军饷;自己日常穿的是虫蛀的马褂,吃的是粗茶淡饭,却捐出十万两白银用于公益事业:其中1.2万两用来修建船山书院,5000两修缮县志,2000两赈济灾民。担任兵部尚书巡阅长江时,他在一年时间里参劾了116名贪腐的将弁,还以军法斩杀了杀妻的副将胡开泰,因此被民间誉为“彭青天”。在文教方面,1882年他捐建了船山书院,亲自题写“讲明夫之之学”,拒绝教授八股文,专注于经史诗赋等实学。为了给书院选择一个清净的讲学之地,他将书院改设到湘江东洲岛,还托付名士郭嵩焘督办,并表示“若不兴修此书院,无颜以对先贤”。<br><br><br> 彭玉麟的“刚直”气质,进一步深化了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经世济民”的传统。在生活上,他崇俭尚朴,制定了“敬、忠、勤、睦、忍、慎、教、戒”的八字家规,训诫子孙“竭力务农读书,不可一事无成”。他的儿子修葺老屋花费了2000串钱,他怒斥这种行为“奢靡”,并坚持认为“起屋买田乃仕宦恶习”。而在国家大义面前,他充满忧患与担当。67岁高龄时,他抱病前往广东抗击法军,重用冯子材、支援黑旗军,为镇南关大捷奠定了基础。他曾疾呼:“除主战外,别无自强之策!”中法战争也成为近代中国唯一未败的反侵略战争。他的民本思想,比如依托三元里的民众力量、认为“官兵不足,民兵可用”,都彰显了湖湘文化的实践精神。 即便到了当代,彭玉麟的“寒梅风骨”依然在湖湘大地上有所回响。衡阳人民路小学(原刚直小学)编写了校本教材《刚直十礼》,把彭玉麟治水救灾、拒绝贿赂的故事纳入德育课程,学生们在清明祭祀英烈时自发敬礼的影像曾感动众多网友。曾经的船山书院如今是衡阳市一中,东洲岛上依旧书声朗朗;湘南学联纪念馆举办“走进退省庵”活动,孩子们用古法造纸绘制梅花,在艺术中接受教育。他的梅花画作被称为“兵家梅花”,与郑板桥的墨竹并称为“清代二绝”。李鸿章曾评价他:“不荣官府,不乐室家,百战功高;无忝史书,无惭庙食,千秋名在”。雪帅就如梅花一般,历经风霜也不改本色。从寒门书生到国之砥柱,彭玉麟用“刚直”淬炼出湖湘精神的精华。他拒绝奢华、坚守俭朴,兴办教育、培育人才,捍卫疆土、保卫民众的种种实践,至今仍是衡阳石鼓书院遗址旁琅琅书声中的精神火种,映照出这方水土的傲骨与担当。 (本文部分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