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温度与远行

思宇

<p class="ql-block">  山间的晨雾曾被琅琅书声轻轻推开,那声音从半江大队的深山老寨里传来,带着泥土的质朴与希望的温度。1975年,中寨公社党委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全日制、半日制、隔日制并行,只为让每一个孩子不必翻山越岭去求学。那是怎样的担当?是党与人民肩并肩,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点亮灯火。</p><p class="ql-block"> 如今,集中办学带来了更优的师资与条件,可许多村小悄然隐退,教学点如秋叶般飘落。乡村静了,书声远了,曾经回荡在寨头巷尾的诵读声,成了记忆里的回响。我们走向了效率与整合,却也不得不面对那份悄然流失的亲近与温度。</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根,从来不是漂浮在城郊的楼宇之间,而是深扎在每一片偏僻的土地里。知识的光,不应只照亮通衢大道,更要抵达最远的山坳。当我们在现代化的校舍里谈论公平与质量时,不妨回望那所建在寨中的小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是无论多远的角落,都有人愿意为一盏读书灯,翻山越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