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一场精彩的邂逅——读《一星如月看多时——中国古典诗画漫谈》有感

柴林红

<p class="ql-block"><b>有幸一场精彩的邂逅——读《一星如月看多时——中国古典诗画漫谈》有感</b></p><p class="ql-block">文/柴林红</p> <p class="ql-block">【注:这张照片是和县作协去泰州采风时我给蒋华老师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最近,我超幸运收到芜湖市著名学者蒋华老师由快递赠来他的新著《一星如月看多时——中国古典诗画漫谈》。在这热得冒烟的夏天,我与这本书邂逅,有这本书相伴,沉浸其中,心也跟着静下来,燥热都消散了。这本书真是我夏日里的一抹清凉。</p><p class="ql-block"> 书名“<b>一星如月看多时</b>”出自清代黄景仁的《癸巳除夕偶成》,当时社会矛盾交织,诗人于热闹中感知忧患,只能悄立市桥,独对星月。我想蒋老师以这句诗为书名,或许也有着独特的情思。</p><p class="ql-block"> 蒋华老师潜心研究中华古典文学三十多年,笔耕不辍写下无数随笔,这本20余万字的大作便是他深厚学识与独特感悟的结晶。全书分为人物漫谈、诗词漫谈、诗画漫谈、乡土漫谈四辑,每辑都精彩纷呈。蒋华老师在书中展现出了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他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溢于言表,这种热爱也感染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蒋华老师多年来的手不释卷和在研究古典文学时的那份专注和执着。读完,“其涉猎之广、例证之丰、观点之新都令人惊叹不已”,深感仿佛被引领穿越了一场千年的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 下面来简述一下我读了这部大作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b>  一、语言诗意优美</b></p><p class="ql-block"> 翻开蒋华老师的新著<b>《一星如月看多时——中国古典诗画漫谈》</b>,就像踏入了一座充满诗意与艺术气息的花园,每一页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语言尤其优美,体现在五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是清新自然。以一种亲切平和的口吻,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让诗句活了起来。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难懂,反而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把诗词中的意境、情感,轻松地传递给读者。即便是对古诗词不太了解的人,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p><p class="ql-block"> 二是典雅灵动。书中语言美如珠玉,灵动而富有诗意。如<b>《仙家事》</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对我来说,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只想通过小文说于每一位积善修德之人,不讲三星高照,定无小鬼敲门;不讲五福临门,起码有更多近邻,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毕竟积善之家有余庆,好人一生平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b>又如,<b>《漫谈中国诗画的姐妹情》</b>一文,用古诗词简洁的诗句表述涵盖丰富内容,把诗画之间复杂的情感和联系清晰展现,没有多余的赘述,字字都有分量。这种语言风格,让文章读起来韵味十足。</p><p class="ql-block"> 三是饱含深情。每一个文字都充满了温度和深情,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如<b>《在诗文中逆行》</b>一文中这段文字:<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过客不须频问姓?对此,好在笔者近年来已没有项羽的“徒唤奈何”,而是声声赞叹!随着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全面打造,各种书屋已像雨后春笋的充电桩一样,吸引无数人到此充电。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他们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书页代替手机屏</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圣贤代替主播们,在喧嚣尘世的一角,默默与圣贤对话,聆听教诲,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这是一道暖心的风景!只有“读书声里是吾家”的弦歌不辍,“留与儿孙夜读书”的薪火相传,那灿若群星的书灯,才能照亮大地、温暖人间、光耀未来!</b></p><p class="ql-block"> 四是底蕴深厚。每一篇中,许多词或句段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就像在品味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这,打开书,可以说俯拾即是。</p><p class="ql-block"> 五是幽默风趣。如<b>《当垆笑春风》</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后来卓文君的土豪父亲认为这完全是败坏门风的行为,尤其是司马相如整天身穿一件叫"犊鼻裈"的大裤衩,更是伤风败俗。无奈补赠一笔嫁妆钱,让夫妇俩过上幸福生活,小酒馆关门大吉。相比同是临邛人,后人容易忽略的那位"能以精诚致(人)魂魄"的临邛道士,常记心头的"当垆仍是卓文君",以致把"儒衣人卖酒",当成跑堂的司马相如。我想他们小酒馆活在今天,酒肆人间世,一定与时俱进﹣﹣卓文君兼做了售酒网红,司马相如兼做了外卖小哥!</b></p> <p class="ql-block">  <b>二、内容旁征博引</b></p><p class="ql-block"> 作者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将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剖析得淋漓尽致。内容上更是丰富多元,涵盖了诗画背后的故事、文化内涵等。以一种亲切而自然的笔触,带领我漫步于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他解读诗词时,不仅剖析了诗词的字面意思和艺术手法,更深入挖掘了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人的情感纠葛。从古人的生活琐事到人生哲理,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它不只是简单的赏析,更像是一位贴心的向导,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古典文学。每一篇都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古典文学的新大门。</p><p class="ql-block"> 读着读着,我惊讶于每一篇丰富的旁征博引,饶有兴趣选了一篇相对短的篇章,如辑二的《诗词漫谈》中的<b>《当垆笑春风》</b>、全篇大概一千七百余字,对其中丰富的引用从头至尾作了详细的笔记:</p><p class="ql-block"> 1."十五当垆年少女", 出自明·胡应麟的《折杨柳》,原诗句是:“当垆年少女,十五正娇娆。”2."当垆笑春风"出自唐·李白的《前有一樽酒行二首》。3.“垆煮酒香”出自明·祝允明(祝枝山)的《首夏山中行吟》,原诗句是:“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4.“文君当垆”,成语,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5.“长裾连理带”(东汉·辛延年《羽林郎》)。6."当垆卓女艳如花"(元关汉卿《望江亭》)"。7.“自是长裙当垆笑"这句话出自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民间传说故事。8.“以至二千年后,少年鲁迅在给咸亨酒店做当垆小酒保,要不是推荐人面子大,早就被炒了鱿鱼。”(来源于鲁迅的《孔乙己》)。9.“挥鞭直就胡姬饮”(唐·李白的《白鼻騧》)。10.“笑入胡姬酒肆中”(唐·李白的《少年行二首(其二)》)。11.“摆什麽阔呢,尽叫胡姬/一遍又一遍向杯里乱斟”(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12.“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唐·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13."长安市中酒家眠"(唐·杜甫《饮中八仙歌》)14. “夜凉如水”出自唐·杜牧的《秋夕》。15."如边酒家女"出自唐·王建的《邯郸主人》,原句“垆边酒家女,遗我缃绮被。”16."掷来百万当筵叫,尽付胡姬旧酒垆。"出自明末清初诗人 彭孙贻 的 《少年行四首·其二》。17."情之所钟,正在吾辈。"该成语源自魏晋时期文献典籍,最早记载于《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子典故,后收录于《晋书·王衍传》。18."春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人人尽说江南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唐·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19."遇酒且呵呵"(唐·韦庄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20."好妇人醇酿",即汉语成语“妇人醇酒”,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21."一日须倾三百杯"(唐·李白的《襄阳歌》)。22.“蒋门神小妾”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出现在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情节中。23."玉碗盛来琥珀光"(唐·李白的《客中行》)。24.“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元·薛昂夫的《水仙子·几年无事傍江湖》)。25.“满身花影倩人扶”(唐·陆龟蒙的《和袭美春夕酒醒》)。26.“五花马、千金裘”、“千金散尽还复来”、"但愿长醉不复醒"、"天生我材必有用"(唐·李白的《将进酒》)27.。"含羞留客醉,敛袂送行人"(宋代曹勋的《当垆》)。28."玉碗蒲桃劝客酣"(清·费锡璜的《吴姬劝酒》)。29."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唐·韦庄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30.“绿杨阴重绕前途,隔岁重寻旧酒垆。”(清·张问陶的《宿兴平旧馆和林松岩题壁诗》)。31."能以精诚致(人)魂魄"(唐·白居易的《长恨歌》)。32."儒衣人卖酒"(宋·戴复古的《山行》)。</p><p class="ql-block"> 令我惊叹的是,这篇竟引用了自汉至清六个朝代十七位诗人诗作中的诗句,来诠释“当垆”,可叹蒋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p> <p class="ql-block">  <b>三、结构逻辑严谨</b></p><p class="ql-block"> 细阅读,会发现每一篇布局逻辑严谨,虽然,每一段甚至每一句,都含古诗词或典故,却读起来层层递进,结构逻辑严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是无缝衔接,浑然一体。例如,<b>《裕溪河上思古今》</b>一文,若你读了,就会为其严谨的逻辑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 文章开篇,作者以裕溪河的地理特点切入,将其比作扁担挑着长江和巢湖,形象又精准,瞬间把读者带入到裕溪河的情境之中。接着,顺理成章地引出自己与裕溪河的渊源,因为是喝裕溪河的水长大,所以对其历史故事耳熟能详。</p><p class="ql-block"> 在讲述历史故事时,逻辑更是环环相扣。先介绍裕溪河曾是三国曹操开凿的补给线濡须河,以及曹孙两家在此摆开战场的背景。然后详细描述孙权“草船借箭”这一精彩情节,从孙权驾船偷窥曹营,到曹操误射白羽箭,再到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故事的发展如行云流水,符合当时的战争逻辑和人物性格。</p><p class="ql-block"> 之后,又提到孙权给曹操的遣送信,说明水乡作战的不利因素,进一步强调北方兵不擅水战的事实,这一情节既承接上文的战争背景,又体现出孙权的智慧和谋略。</p><p class="ql-block"> 最后,还提及孙权虽为“草船借箭”的发明人,却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偷梁换柱成诸葛亮,这一转折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也展现出历史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微妙关系。</p><p class="ql-block"> 蒋华老师通过这样严谨的逻辑架构,将裕溪河的历史、传说和文学典故巧妙融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领略到文学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b>  四、收获新奇新喜</b></p><p class="ql-block"> 全书四辑共计五十六篇,可以说,我每读完一篇都会收获有新惊喜。品读人物漫谈一辑,发现作者抓住一个视角,对那些诗词背后的文人墨客进行细腻的勾勒,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喜怒哀乐、壮志豪情,在蒋老师的笔下鲜活起来。也让我对他们的生平与才情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仿佛能与他们跨时空对话。</p><p class="ql-block"> 如其中的<b>《漫谈诗歌丑男》</b>一文,新奇感是扑面而来。作者对古诗词作者“丑男”的归类,真可谓别出心裁,打破了我以往对古诗词研究的固有认知。以往读古诗词,更多关注的是诗词的意境、情感,甚少留意诗人本身的形象特质。而蒋华老师独辟蹊径,从“丑男”这一独特视角切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古诗词解读之门。在书中,那些曾被我忽视的诗人形象鲜活起来。他们或许外貌不出众,却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在诗词的世界里熠熠生辉。从中让读者明白,外貌从来都不是衡量一个诗人成就的标准,内在的才情和思想才是真正重要的。这篇文章,让我明白,读诗不能只看表面,更要深入了解诗人背后的故事和性格。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的心声,而这些“丑男”诗人,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为诗词文化增添了别样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再如,<b>《贺知章还乡》</b>一文,读了后,不仅对其《回乡偶书》、《咏柳》、《采莲曲》等,获得了全新的解读,还从中更深刻了解了他与李白的交情,以及大词人贺铸与大诗人贺知章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  <b>五、感悟焕然一新</b></p><p class="ql-block"> 诗词漫谈辑里,对经典诗词的解读犹如一把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我以往未曾深入探寻的诗意宝藏。每一篇独到深刻的解析,让我品出了以往未曾察觉的韵味,对那些熟悉的诗句有了全新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就拿<b>《漫谈李白的〈望天门山〉》</b>来说,这首诗可谓家喻户晓,但蒋老师从全诗的诗意和艺术性两大方面解析,让人眼前一亮。一个“望”字,将诗人的视角巧妙串联,仿佛让我们跟随着李白的目光,领略天门山的雄伟壮阔;一个“动”字,更是把山水写活了,让静止的画面有了灵动之感。原来,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写,更蕴含着诗人豪迈的心境和对大自然的赞美。</p><p class="ql-block"> 再看<b>《漫谈〈长恨歌〉的逻辑之美》</b>一文,作者的剖析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白居易的《长恨歌》本就以其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优美的文字闻名。蒋老师却另辟蹊径,从逻辑之美入手对《长恨歌》的剖析令人拍案叫绝。蒋老师从方位逻辑、行为逻辑、心理逻辑以及杨贵妃之美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长恨歌》。从方位逻辑上,诗歌中场景的转换,如宫廷到马嵬坡再到仙境,构建出宏大而有序的空间架构,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行为逻辑方面,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一系列行为中层层推进,有恩宠时的甜蜜,也有生死诀别时的无奈,情节跌宕起伏。心理逻辑更是细腻入微,将唐玄宗的悔恨、思念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爱情在命运面前的无力与挣扎。而杨贵妃之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艳丽,更在于她与唐玄宗爱情故事中所承载的悲剧色彩。她的美引发了无数的故事,也成为了时代悲剧的象征。蒋华老师的解读让我对这首《长恨歌》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了它为何能成为中国诗史的封神之作。我以往读《长恨歌》,可谓是一知半解,只沉醉于它优美的文字和凄美的爱情故事,经蒋老师这么一解读,才发现其中藏着如此精妙的逻辑架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读完蒋华老师的新著<b>《一星如月看多时——中国古典诗画漫谈》</b>,再回味他的<b>《轻风花满檐——中国古典诗文札记》</b>(2018年10月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两部随笔堪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导读教材。它们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高深的古典文学知识娓娓道来,就像一位贴心的导游,引领着我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畅游。通过阅读这两部书,我逐渐掌握了欣赏古典诗画和诗文的方法,也培养了对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领略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我相信,这两部书对于像我这样对古典文学有兴趣但又有些望而却步的读者来说,不仅会成为我解读古典文学的入门读物,也更会激励我去热爱和探索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真心推荐大家读一读蒋华老师的新著《一星如月看多时——中国古典诗画漫谈》!相信热爱古典文学的您,读后会和我一样,收获满满,沉醉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