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节日气氛 <p class="ql-block">新年与春节之间,是大院里最热闹的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整个大院人心沸腾,红旗招展,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大院上下人人都蒸腾着一股股暖流,与不甘示弱、骤然袭来的冷空气暗暗对峙。</p><p class="ql-block">慰问演出从新年起便络绎不绝。当地文艺团体带来了二人转、京剧样板戏,综合艺术团也献上歌舞、相声……精彩纷呈。</p><p class="ql-block">部队虽然刚返回营房不久,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却是雷打不动的传统。各连队的文艺骨干立刻投入紧张的排练之中,部队从不缺既接地气又有才情的官兵。那时连队节目多以独唱、表演唱、合唱为主,也不乏取材于连队训练生活的原创节目如:山东快书、相声……等。记得那几年有一批天津兵正在服役,他们把喜闻乐见的天津快板推向了高潮,深受官兵喜爱。连我们这些孩子对快板的前奏过门都能耳熟能详的哼上几句:||55653|22321|1561|5-|1561|5-||…嬉闹时也常飙上几句天津话。</p><p class="ql-block">说到创作,不得不提的是,就发生在部队大院里我们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p><p class="ql-block">那年,新兵战士进行手榴弹投掷训练。虽然经过多日的规范练习,一些新兵仍难以克服恐惧心里。真到了实弹投掷的那一天,营长、教导员都必定会亲临现场,在营长、教导员严格把关下,不论是戒严范围,还是手榴弹的放置,更重要的整个投掷的全流程,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不得有半点闪失。</p><p class="ql-block">一切就绪,一个班一个班轮流投掷。手榴弹的爆炸声在山谷中回荡,整个大院都能听得到,轮到其中一个班时,一名新战士表现出高度紧张,几经疏导心情似乎平静了下来,可当他拿起手榴弹,套好拉环后。“投掷”口令响起的那一刻,恐惧瞬间占据了他的整个脑海——拉燃的手榴弹竟鬼使神差地甩向右后方的弹药箱!箱内尚存有部分实弹!一旁的营长见状,厉声疾呼:“全体卧倒!”自己却毫不犹豫地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就在他抓起手榴弹欲向外抛掷的刹那,爆炸发生了!营长当场重伤昏迷。卫生所紧急包扎后,一边火速将营长送往师医院,一边向师医院汇报伤情,以便做好救治准备。送到师医院后,经全力抢救之后,生命体征得以平稳,由于治疗条件有限,虽即由沈阳军区总院直升机将营长接走。历经多轮艰难的手术,他的命保住了,炸毁的下颌经重建恢复了语言和进食功能,但那只被炸伤的右眼,却永远失去了光明。</p><p class="ql-block">官兵们将营长的事迹,编成脍炙人口的文艺节目搬上舞台,颂扬他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每次演出都令全场动容,我们这些孩子更是被感动的忍不住落泪。</p><p class="ql-block">他为了战友安危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幼小的心灵。这份大无畏的牺牲,也在无声中塑造着我们看待生死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红孩子连的孩子们也一刻没闲着,正紧锣密鼓地排练节目。这群孩子似乎格外投入,独唱、合唱、样板戏轮番上场。记得有一年,他们排练了《沙家浜》里沙奶奶与郭建光的对戏,丽娜演沙奶奶,建平扮郭建光。那段经典对唱:“同志们杀敌挂了花,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精心调理真不差……” 两位小演员从唱腔到扮相,都揣摩得惟妙惟肖,演得活灵活现。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排练的辛苦可想而知。大礼堂只在演出前才供暖气,平时后台冷如冰窖,孩子们每一句唱词唱出来都仿佛冒着寒气。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式演出时,他们赢得了阵阵叫好和掌声。还有《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唱段《打虎上山》,虽然我已记不清是谁演唱的了,但那威武的架势和传神的眼神,至今仍常浮现在我脑海。大院里另有一位女生,天生一副百灵鸟般的好嗓子,她歌声饱满深情,深受官兵和家属子弟喜爱,几乎每次都是子弟节目的压轴。</p><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最忙碌的就属这群孩子了。从早到晚,不是在担水的石桥上,就是在冰冷的后台排练,稍有闲暇就去冰面滑几下“单腿驴”,还得帮家里干厨房的活儿,更要留心别耽误了晚上的电影。</p><p class="ql-block">转眼到了1975年2月4日,离春节仅剩一周。当晚,丹东市慰问团前来演出。七点整,演出开始。第一个节目刚结束,当晚的值班干部突然跑步上台,接过话筒气喘吁吁地宣布:“暂停一下!刚接到紧急通知,今晚八点左右可能有较大地震!”台下观众瞬间一阵骚动。值班干部紧接着安抚道:“大家不要惊慌,有个心理准备,演出继续!”报幕员随即登台介绍下一个节目。第二个节目开始,观众正看得入神,地震真的来了!刹那间,大礼堂剧烈摇晃,如同巨轮遭遇海上风暴,紧接着一片漆黑。这时,值班干部打着手电筒,再次健步跃上舞台中央,严肃命令:“请大家安静!各连队原地不动!家属子弟有序先行撤离!”家属区后排的观众,立刻开始一排排地有序退场。</p><p class="ql-block">回到家,不少人发现门口散落着碎砖石——后来排查得知,是地震震落的烟囱砖块。当时人们对地震的认识非常有限,从不重视到过度重视,几乎仅在一夜之间。这次海城地震,也是有记录以来预报最准确的一次。</p><p class="ql-block">那一夜,关于地震的警报接连不断。人们根本不敢脱衣上炕:一来惊魂未定,二来后续预报中提到的破坏性震级令人忧心。呼啸的北风夹杂着飞雪,更添了几分寒意。这注定是个不眠之夜。</p><p class="ql-block">挨到天亮,由于烟囱倒塌,炉灶里的火没有了吸力,总也烧不旺。简单早餐后,后勤部门开始统计损坏的烟囱,中午就展开了维修。</p><p class="ql-block">下午开始分发帐篷。作为炮兵部队,部队有现成的卡车篷布和炮衣,做为临时帐篷因每户发放一顶。在战士们的帮助下,一顶顶帐篷迅速搭建起来。帐篷里拼放着两张单人床,各家的被褥统统搬了进去。无论四口还是六口之家,家里也都只有两张床——部队实行配给制,平时主要睡炕。</p><p class="ql-block">白天,孩子们多在户外活动,到点回家吃饭。前一晚没休息好,有时也会躺在热炕上眯一会儿。到了晚上,值班干部带着战士挨家挨户检查,要求必须住进帐篷。第一晚,一家人挤在一起,被子摞被子,头上戴着棉帽,棉袄棉裤都不敢脱,依然冻得瑟瑟发抖。水都不敢多喝,生怕起夜上厕所冻成冰棍。帐篷里不时传来小孩子的哭声——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冬,仅靠一层篷布遮风挡雨,那彻骨的寒冷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早早起身——其实早就冻得睡不着了,只等天色微亮便赶紧往家跑。即便家里炉火熄灭,土炕冰凉,也比那冰窖似的帐篷暖和得多。</p><p class="ql-block">吃完早饭,孩子们又动起脑筋,把新下的雪培在帐篷四周,阻挡底下钻风。但这解决不了帐篷里的低温问题。母亲们把被子拿回家,将两床甚至三床被子缝在一起,这样晚上挤在一起时,能盖得更严实些。</p><p class="ql-block">这天晚上,住了一天帐篷的父亲说什么也不肯再去了。寒冷的天气诱发了他的老胃病,一整天弓着腰压着胃,疼得吃不下东西。我们都担心地震再来他在家里危险,又怕他继续挨冻身体扛不住,劝他一起去帐篷。他却说根本不怕地震:“抗美援朝那会儿,美军飞机天天在防空洞顶上扔炸弹都不怕,何况这地震还不知来不来?”晚上,巡夜的战士打着手电挨户检查,看有没有人没住帐篷。父亲早早就熄了灯躺在炕头。玻璃窗上结满冰花,手电光也看不清炕上是否有人。打那以后,父亲再没睡过地震棚。</p><p class="ql-block">第三天,大家依旧早早回屋,开启白天的正常生活。对地震的恐惧似乎稍稍平复。白天,孩子们多了一个玩耍的地方——围着地震棚打雪仗,在帐篷间穿梭追逐,到点回家吃饭。大喇叭里关于地震的通知也明显减少了。</p><p class="ql-block">到了第四天,不少耐不住寒冷的孩子和身体欠佳的大人,陆陆续续搬回家中居住。夜间的巡查工作也开始松动,不再强制要求所有人离开房间了。</p> <p class="ql-block">转眼一周过去,时间来到了大年三十。此时,住在地震棚里的人家已寥寥无几。年货物资也基本准备就绪。得益于部队几年来持续的生产建设,成效初显。过年时,每家每户大约能分到半扇猪肉、半个猪头,心、肝、肺等猪下水也能根据需求基本满足供应。此外,还会分到一些带鱼(镰刀鱼)、鲅鱼、海蜇头等海产品。</p><p class="ql-block">记得最初分到猪头时,大家都有些手足无措。经过一番打听和交流,父亲们最终都成功地把这“庞然大物”搬上了餐桌。父亲的常年不在,平日里总觉得有他没他我们照样,这一刻,其实是这些天里,我忽然觉得父亲的存在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依靠,人们常说:父爱如山,这一刻我真正懂得了它的内涵,就是父亲不在的日子里,他也已一种精神力量给我们脆弱时的心灵给予有力的支撑。如今回想父亲处理猪头的情景,仍像一个个清晰的镜头定格在脑海中:他手持烧得通红的炉钩子,小心翼翼地烫燎着猪头上残余的硬毛,燎过之处腾起一股带着焦糊味的白烟。母亲则在厨房里外忙碌着。厨房本就不大,父亲在里面时,我们几个孩子基本都被“赶”到里屋,插不上手。不过,像“戳”麻花、做套环这类活儿,母亲会把案板搬进里屋的大炕上,带着我们一起干。我们学得很快,在石碑沟的那些年里,这些面点活儿几乎都被我们几个孩子承包了。</p><p class="ql-block">临近除夕的这几天,算是一年中最温馨的时光。做完力所能及的家务,剩下的便是尽情玩耍、放开吃喝。母亲一会儿端来一盘刚出锅、喷香酥脆的麻花,一会儿又送来一盘热气腾腾、酱香浓郁的大骨头。我们便一会儿啃着麻花,一会儿又抱着骨头大快朵颐——自己剔下来的骨头上肉特别多,啃起来就像吃面包一样痛快过瘾。</p><p class="ql-block">东北严寒的冬天,处处都是天然冰箱。记得父亲将分回来的猪肉剔骨后,一部分由母亲剁成肉馅,留着包饺子和炸丸子;其余的则被切成大小均匀的肉块,用旧报纸仔细裹好,存放在后门草帘子下面的阴凉处。这样能冻上差不多两个月。若是两个月后还没吃完,就把肉扔进咸菜缸里腌起来,又能储存好一阵子。</p><p class="ql-block">像“戳”麻花这类手艺,大院里的孩子们,不论男孩女孩,几乎人人都会,还常凑在一起交流切磋。</p><p class="ql-block">春节前,我要做的事远不止这些。那时还流行钩织盖暖水瓶和茶盘的盖布。大院里的女孩子们个个心灵手巧,钩花绣花这类舞针弄线的活儿样样精通。春节前,大家更是见缝插针地赶制盖布,自然也少不了凑在一起交流新学的花样。后来,这手艺还发展到了钩织桌布和半截窗帘。这半截窗帘不仅美观,还很实用:既能装点窗景,行人从窗前走过时,又能恰到好处地遮挡屋内人的隐私,没过多久就在大院里普及开来。</p><p class="ql-block">大院被我们这群大山里的孩子装点得越来越漂亮,渐渐透出几分宁静别致的北欧田园风情。</p> <p class="ql-block">这些大院里的孩子们,在军营的熏陶下,耳濡目染着战士们摸爬滚打的无畏艰险,更亲历了营长叔叔生死关头的壮举;他们感受着父辈们恪守国防一线的奉献精神,也体会着母亲们吃苦耐劳的坚守与呵护。</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漫长的寒冬里,他们带着火一般的激情,凭借智慧和勤劳不断成长:在自制“单腿驴”、改造鸡舍“防盗门”中提升智慧;在排练演出时,从歌词唱段中汲取力量;在戳麻花、钩窗帘的日常烟火里,培养出对生活、对美的热爱与追求。</p><p class="ql-block">军营的铁血精神,他们身边的英雄营长叔叔,是他们在传承勇气中挺直脊梁、坚定前行、茁壮成长的动力源泉。</p><p class="ql-block">在这座被孩子们巧手点缀出“北欧风情”的大院里,再狂暴的风雪也无所畏惧。这座大山深处,他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所有的困难与挑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