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申明:本文根据有关史料编写,恕不一一注明出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军旗是军队性质的象征,是一支军队的灵魂。我军军旗是在革命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诞生并逐步定型的,随着革命形势和军队建设的发展,由最初的多种样式走向规范统一,最终确定为“八一”军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然而这支浴血奋战的队伍却没有自己的旗帜。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左派,起义部队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打出的也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旗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昌起义爆发6天之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把发动秋收起义作为当时党的主要任务,并决定毛泽东任中共中央特派员去湖南改组省委、领导发动秋收起义。但在八七会议上曾明确指出秋收起义要和南昌起义一样,使用国民党的旗帜以团结国民党左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会后,毛泽东立即返回长沙,他一头扎到长沙县清泰乡进行农村土地问题的调查,并草拟了《土地纲要》。他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湖南“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军队残酷镇压工农运动,人民群众对国民革命军的看法已经完全改变,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已不足以号召民众特别是深受压迫的广大农民。于是,毛泽东以湖南省委名义给中央写信,信中说:“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一点我在鄂时还不大觉得,到湖南来这几天,看见唐生智的省党部是那样,而人民对之则是这样,便可以断定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因此秋收起义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随后,湖南省委责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处负责设计军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7年9月初,修水县城一家商会会馆里灯光通明,一夜未熄。在一张宽大的八仙桌上,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处长陈树华和参谋何长工、杨立三按上级指示,正在连夜为秋收起义设计工农革命军军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旗帜就是方向,设计好军旗责任重大。曾在法国勤工俭学的何长工见过苏联红军军旗的旗样,他认为可以借鉴其元素、样式,三位年轻军官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由何长工模仿苏联红军军旗的大概样式进行设计。当时节气刚过处暑,赣西的天气还异常闷热,屋里连一把蒲扇都没有,不一会儿三个人汗水就湿透了衣裳。他们干脆把上衣脱了,光着膀子,在纸上一边画,一边商量,一边修改。随后找来几块硬纸板、一把剪刀,一把铁尺,一架老缝纫机,以及红白黑三种颜色的布头,挥汗如雨地忙了一个通宵,一面庄重、神圣、鲜艳,蕴含工农革命意义的军旗就这样诞生了: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帜中央缝一个白色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五角星正中央是镰刀和斧头图案,代表工农 ;靠旗杆有一条十厘米宽的空白,上书“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整面旗帜的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军旗上的五角星,是由在法国留学期间学过几何知识的何长工,用折纸打样后再画图完成的;而旗杆留白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字样,则是出自书法更好的杨立三之手。第二天经师委会讨论确定之后,修水党组织协助部队,聘请县城朱菊英、梁幼陶等裁缝和针线工共三四十人,在一家祠堂里用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赶制了一百面军旗和大批袖章、绑带。</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一面军旗</p> <p class="ql-block">第一面军旗设计者何长工</p> <p class="ql-block">第一面军旗设计者之一:杨立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7年9月9日凌晨,起义部队在修水县城的紫花墩(现散原中学操场)隆重举行秋收起义誓师大会,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在师部特务连战士的护卫下进入会场,第一次迎风招展。起义部队总指挥卢德铭向各部队授了军旗,庄严地发布了起义命令,并亲率师部和第一团首先在修水县举行了起义。一面面鲜艳的军旗,高高地飘扬在起义部队的前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神圣的一刻,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军队——中国工农革命军正式成立。会后,第一师第一团全体官兵颈系红领带,臂佩红袖章,高举红旗浩浩荡荡地奔向平江,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第二团、第三团随即在安源、铜鼓打响了暴动的枪声。从此,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湘赣边界的辽阔大地。秋收起义14天之后,卢德铭为掩护部队壮烈牺牲,是我军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毛泽东痛悼:还我德铭,三个师也不换。</span></p> <p class="ql-block">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秋收起义后,各地武装起义部队也打出了与秋收起义部队相似的军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通告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由工农革命军改称红军后,各部军旗的样式,除所写的部队标识文字改变外,军旗图案基本没有变动。但由于各根据地的红军相互协同军事行动很少,联系不便,军旗的样式、尺寸仍然不统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正规化建设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1930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令》:“各级军旗一律用五角星红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旗用大红色旗,中央为五角星,五角星为白色,中为镰刀斧头交叉排列,镰刀斧头用黑色,旗之右边镶白布长条书写番号。”这一规定,使当时分散作战的红军部队旗帜式样进一步规范化。这种军旗也成为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使用范围最广的式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全国苏区代表大会和红军代表大会。会后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进一步明确规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式样。1930年式红军军旗,经过了中共中央军委的两次文件确认,体现了相当的权威性。与秋收起义时的军旗设计方案相比,草案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旗帜尺寸、颜色、斧头的样式和刃锋在图案上的方向,增加了旗须,以及黑色字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文字横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1年3月18日,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了《苏维埃和群众团体红军旗帜印信式样》。1934年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国徽、国旗及军旗的决定。红军各部队根据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决定,普遍使用了五角星和镰刀与锤子分开的军旗。红军军旗样式有较大变化,镰刀斧头改为金黄色镰刀铁锤,五角星由白色改为金黄色,单独置于旗幅内上角,以旗须颜色(红、黄、黑、白、蓝、绿)区分部队属性(步、骑、炮、工、辎、医)。由于新颁布的军旗样式比较复杂,而当时根据地和红军的物质条件很差,《式样》颁布后,旗帜不能整齐划一地全部更新,只能逐步过渡,因而出现了新旧两种样式红军军旗交叉使用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1934年制式红军军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八路军、新四军正式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统一使用国民革命军军旗、帽徽、服装,不再打工农红军军旗。所谓国民革命军军旗(陆军旗)即“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尽管我军广大指战员对国民党军旗和帽徽极为反感,但大敌当前,为了一致抗日,我军没有取消国民党军旗,但很少使用。即便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八路军、新四军也没有立刻取消国民党军旗。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举行重庆谈判,先后签订《双十协定》、《停战协定》,并于1946年1月31日通过“政协决议”,国民党接受了中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决议规定实行“军队国家化”,中共武装纳入“政府军”。这种形势下,八路军、新四军仍保留了国民党军旗和帽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6年6月,国民党统治集团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八路军、新四军番号相继取消,并不再打国民党军旗。当时各个部队打的都是红旗,即没有图案和字样的素面红旗;有的建立功勋的部队,被授予过功勋旗,就打功勋旗。所以在解放战争前期和中期,全军没有统一的军旗。</span></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军旗</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7年下半年,我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战局发生巨大变化,形势朝着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仗越打越大,部队规模也越来越大,建制关系也越来越复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8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和解放军总部领导人在河北西柏坡讨论军队正规化问题时,提出了统一军旗的问题,确定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军旗工作,并由时任总政研究室副主任、第一研究室主任黄镇牵头组成设计组,成员来自军委作战部和总政治部等部门。军委发出通知,向全军部队征集军旗式样。经过3个多月,征集到500多个样式。设计小组预选出30多种方案制成“样旗”,送交周恩来和中央领导审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同志看了“样旗”后,都认可了军旗用红底、旗上有五角星,象征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还说:“军旗上要有‘八一’两字,表示南昌起义是建军的日子。”1948年底,毛泽东看鲁中军区政治部《前卫》特刊时,对封面红旗上的五星和“八一”很感兴趣,于是军旗设计小组根据这个意见设计了3个方案。其中第一个方案是五角星置于左上角,五角星右侧为“八一”。3种方案提交中央书记处会议审议后,又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大家倾向于第1种方案。周恩来将方案提交1949年3月5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审议。3月13日,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军旗的决议》,《决议》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应为红底,加五角星,“八一”二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后,设计小组按第一方案制作了一面绸料标准样旗,并按周恩来的指示,组织部队演练授旗仪式,又拟出了“方格等分法”,解决了五角星和“八一”二字的位置问题。6月15日开幕的新政协筹备会议上,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的名义,发布了《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的命令,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样式:旗幅为红底,长方形,横竖为5∶4,靠旗杆上方缀金黄色五角星和“八一”两字,简称“八一”军旗。同时规定各级军旗尺寸如下:(一)人民解放军总部横170公分,直136公分。(二)野战军(一级军区同)及兵团(二级军区同)横165公分,直132公分。(三)军(三级军区同)横160公分,直128公分。(四)师(军分区同)横155公分,直124公分。(五)团(县指挥部或武装部同)横150公分,直120公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自己统一的军旗。建国后,除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朝鲜没有使用八一军旗之外,在祖国的广袤大地和辽阔海疆,八一军旗高高飘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94年来,我军在党的领导和军旗的指引下,前仆后继 ,浴血奋战,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国内外一切敌人,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成千上万先烈为捍卫军旗的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敬礼,八一军旗!</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旗</p> <p class="ql-block">全军军旗</p> <p class="ql-block">陆军军旗</p> <p class="ql-block">海军军旗</p> <p class="ql-block">空军军旗</p> <p class="ql-block">火箭军军旗</p> <p class="ql-block">信息支援部队军旗</p> <p class="ql-block">网络空间部队军旗</p> <p class="ql-block">联勤保障部队军旗</p> <p class="ql-block">军事航天部队军旗</p> <p class="ql-block">武警部队军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