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塔尔寺 --- </p><p class="ql-block">1、历史 : 藏语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中心。作为我国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这座寺庙不仅是为了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而修建,更是融合了汉藏建筑风格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2、建筑特点 : ⑴ 规模 -- 塔尔寺的建筑规模宏大,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塔尔寺现存建筑9300余间,占地600余亩,殿堂25座,最盛的时候有僧侣3600多人。</p> <p class="ql-block">⑵ 风格 -- 融合了汉式和藏式的双重特色,既有藏式的平顶风格,又融入了汉式的飞檐斗拱、歇山式金顶等元素,使得整个建筑群既有藏传佛教的神秘与庄严,又透露出汉族文化的精致与典雅。</p> <p class="ql-block">⑶ 内部装饰 --也堪称一绝,无论是梁、柱、门、窗还是墙面,都经过精心雕琢和彩绘。墙面则采用青砖或土坯,并镶嵌有铜镜和边玛墙,既美观又富有宗教意义。</p> <p class="ql-block">3、游览 : ⑴ 路线 -- 进大门中山门→如来八塔→护法殿→祈寿殿→时轮塔→大经堂→大金瓦殿→弥勒殿→九间殿→酥油花馆→藏经殿。按这个路线游,基本上打一转,主要的塔、殿、馆就游到了。</p> <p class="ql-block">⑵ 中山门 -- 是这座藏传佛教圣地的核心入口,既是建筑艺术的体现,也是信仰仪式的起点。作为塔尔寺的正门,其造型新颖独特,融合了汉藏建筑精髓,也是神圣序列的开端。这座咽喉要道见证了无数信徒叩拜朝圣的虔诚场景,每一处都流淌着格鲁派文化的厚重历史。</p> <p class="ql-block">⑶ 八宝如意塔 -- 进了大门,就是寺前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八座白塔,建于1776年。它分别纪念释迦牟尼八大功德,形制统一,高约6米多,为塔尔寺标志性景观,可顺时针绕行祈福。</p> <p class="ql-block">⑷ 护法殿(小金瓦殿)-- 始建于公元1692年,因供奉保护正法、驱除邪恶的护法神而得名。主殿佛龛中供奉着“身、语、意、事业、功德”五位护法神塑像,二层供奉着第九世班禅大师骑过的白马标本,三层供奉宗喀巴师徒三尊等塑像。</p> <p class="ql-block">⑸ 祈寿殿 -- 这座殿堂是为了纪念第7世格桑嘉措的长寿而建造的。走进殿堂,正中拿禅杖的是迦叶阿难,红脸的是管长寿的,白脸的是白度母。左边是弥勒菩萨的照片,右边是普贤菩萨的照片。左右两边还供奉着18罗汉和四大天王。殿堂虽然面积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供奉的佛像和法器非常齐全。</p> <p class="ql-block">⑹ 时轮塔 -- 为纪念九世班禅却吉尼玛来塔尔寺讲授“时轮大灌顶法”于1942年修建,塔高十三米,塔身四周的佛龛内供奉着四大天王,第四层塔龛内供奉着金刚大力士护法神像,最上层供奉着时轮金刚本尊像。</p> <p class="ql-block">⑺ 大经堂 -- 全寺最大诵经场所,始建于1606年,藏式平顶结构,面积达1981平方米,168根藏式棱柱支撑,可容纳2000余名僧人同时诵经。内部装饰五色幡帏、藻井及上千尊鎏金佛像,四壁经架藏有大量佛经典籍。</p> <p class="ql-block">⑻ 大金瓦殿 -- 塔尔寺的核心建筑,始建于1379年,三层重檐歇山顶覆盖鎏金铜瓦,殿内供奉宗喀巴大师的12.5米高大银塔和乾隆御赐匾额,塔身以纯银镀金并镶嵌珍宝,象征格鲁派信仰核心,信徒常在此磕长头。殿顶耗黄金365公斤,绿琉璃砖墙与铜镜装饰极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⑼ 弥勒殿 -- 是塔尔寺最早的佛殿,是一座两层歇山顶汉宫殿式建筑。殿内正中供奉一尊高近5米的泥塑镀金弥勒佛坐像,佛像左侧为塔尔寺创建者仁钦宗哲的灵骨塔,右侧为第一任法台沃赛嘉措的灵骨塔。殿内壁画已有500多年历史,柱上挂有三世达赖赠予的文殊菩萨像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⑽ 九间殿 -- 明天启六年(1626年)建,硬山式九开间建筑,是供奉五方如来的地方。北三间中央是如来佛,其他塑像如财源仙女、妙音仙女等。中三间设泥塑文殊、观音、金刚手3尊菩萨像。南三间正中设宗喀巴泥质塑坐像一尊,旁有一组头戴黄、红帽子的喇嘛塑像。</p> <p class="ql-block">⑾ 酥油花馆 -- 主殿为藏式平顶建筑,高三层,雕梁画栋间鎏金饰银,供奉着地藏王菩萨,陪衬以精美壁画与堆绣。馆内恒温系统确保密闭橱窗常年保持在-5℃至8℃,使酥油花能长期展览,即便盛夏也能欣赏到这些用纯天然矿物质颜料塑造的"雪域永不凋零之花"。</p> <p class="ql-block">⑿ 时轮经院 -- 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学术殿堂,建于1817年,为寺院四大经院之一,专注于藏族天文历法研究与《时轮经》教义传承。其建筑融合汉藏风格,主殿供奉大日如来、弥勒佛及长寿三尊(尊胜佛母、无量寿佛、白度母),文殊、观音、普贤的男身造像尤为独特,胡须俊美、气质温雅。</p> <p class="ql-block">⒀ 密宗经院 -- 该经院始建于1649年,为二层平顶藏式建筑,屋顶装饰鎏金宝顶、法幢、法轮和金鹿等宗教象征物,外墙采用独特的鞭麻墙工艺,并镶嵌藏式梯形盲窗与铜镜装饰。内部空间设六十根立柱,殿内供奉弥勒佛药泥塑、释迦牟尼铜像及宗喀巴塑像等圣物。</p> <p class="ql-block">⒁ 金刚本尊坛城殿 -- 建筑为三层大殿,采用重檐歇山式藏汉融合风格,是佛教密宗四部本尊坛城的代表。殿内主要供奉塑造精致而美妙绝伦的胜乐金刚、密金刚、大威德金刚坛城,殿内还供奉怙主等诸多佛像和佛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⒂ 度母殿 -- 位于塔尔寺建筑群的核心区域,是寺院宗教活动的中心。殿宇四周设有转经筒,信众绕行祈福的传统延续至今。殿内一层供奉绿度母与白度母,二者被视为慈悲与长寿的化身,尤其绿度母以祈愿灵验著称。二层还供奉药师七佛及五色财神,形成复合型宗教空间。</p> <p class="ql-block">⒃ 藏经楼 -- 始建于16世纪,典型的藏传佛教建筑,融合汉地歇山顶与藏式平顶设计。它是塔尔寺保存佛教经典、举行大型诵经活动的神圣场所。作为寺院“智慧”的象征,藏经楼供奉着珍贵的《甘珠尔》(大藏经)等佛教典籍,是僧侣研习佛经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4、塔尔寺艺术三绝 :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以“塔尔寺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而闻名,凝聚了藏传佛教艺术的精髓,展现了独特的工艺与宗教内涵。</p> <p class="ql-block">⑴ 酥油花 -- 顾名思义,是用酥油(黄油)精心塑形而成的艺术品,起源于西藏苯教,后成为正月祈愿大法会的重要供品,象征昙花一现的佛教哲理。</p> <p class="ql-block">① 工艺特色:以酥油为原料,调入矿物颜料塑形,需在低温环境下制作。艺僧们需在冰水中反复浸泡双手防止酥油融化,导致指关节变形,这种极致匠心赋予作品震撼灵魂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② 制作过程 : 一架酥油花作品中可以包含数十座亭台楼阁,人物、走兽多以百计,大到一两米的菩萨金刚,小至数毫米的花鸟鱼虫,无不栩栩如生。浮雕与圆雕的结合,人物与景物的交融,佛界与凡间的对话,动态与静态的和谐统一,使得整个作品色彩缤纷,却又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 ③ 作品题材 : 根据佛经传记与民间故事,涵盖佛像、人物、花鸟等题材,细节精细至毫米级,色彩绚丽且不易褪色。佛像人物神态自然,花卉鸟木栩栩如生,亭台楼阁精致绝伦,尤以透光可见的薄如蝉翼花瓣、纤毫毕现的清代服饰纹路最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⑵ 壁画 -- 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以其多样的形式、鲜艳的色彩、古朴的风格和精湛的画技,线条细腻明快,形象生动,因而受到赞誉。壁画包括布面画、壁面画和木板镶嵌画,每一幅都充满了艺术家的心血。</p> <p class="ql-block">① 工艺特点 -- 以红、黄、蓝为主色调,辅以绿、白,通过冷暖色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形成明艳富丽的视觉效果。其颜料采用石质矿物,色泽经久不变,技法融合汉藏传统,如菩萨衣饰借鉴汉地“吴带当风”风格,人物刻画细腻且适度夸张,兼具印藏风味与汉地技法。</p> <p class="ql-block">② 题材 : 多以佛教故事为主,内容涵盖佛经故事、释迦牟尼生平、宗喀巴事迹及神话传说等,兼具宗教与民俗主题。壁画是佛教文化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⑶ 堆绣 -- 是塔尔寺艺人们创造的一种藏族艺术形式,属于唐卡的一种。它以佛经故事为主要题材,将各种绸缎剪成所需的形状,填充羊毛或棉花等物质,使其鼓起,呈现出浮雕般的立体感,分平剪与立体两种类型。</p> <p class="ql-block">5、感慨 : 塔尔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圣地,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历史底蕴的地方。我虽然对佛教研究不深,但对佛教的故事、特别是塔尔寺藏传佛教建筑融合汉地歇山顶与藏式平顶的设计,记忆深刻!而且每一次的探访、寺庙内的庄重肃穆气氛,都让我感受到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p> <p class="ql-block">六、茶卡盐湖 ---</p><p class="ql-block">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p> <p class="ql-block">1、形成 : 由于茶卡盐湖所处的柴达木盆地,封闭的地形使流域内的径流向湖泊汇集,湖水不致外泄,盐分通过径流源源不断地从流域内向湖泊输送。而柴达木盆地属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其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湖水中盐类物质达到饱和或者过饱和状态后,盐类物质被析出来,沉积于湖底和岸边而形成盐池。</p> <p class="ql-block">2、天空之镜 : 茶卡盐湖湖底的盐地有数十米厚,盐地之上的水只有几毫米深。远远望去,站在盐地上的人便好似漂浮在水面上一般,倒影清晰可见。茶卡盐湖四周雪山环绕,平静的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着美丽的令人陶醉的天空景色,被誉为“中国的天空之镜”。</p> <p class="ql-block">3、四季美 : 茶卡盐湖一年四季美景连连,春日里低悬于天际的白云落在湖水里,分不清是盐更白还是云更白;夏季碧波荡漾的湖水翡翠一般绿的沁人心扉;秋天干涸的湖面冰清玉洁,平坦无垠;冬天的苍凉荒芜更具挑战。</p> <p class="ql-block">4、美誉 : 因盛产大青盐驰名,成为中国首家绿色食用盐生产基地。近年来以其生产、旅游两相宜而在国际国内旅游界及青藏高原风光游中享有较高美誉,茶卡盐湖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5个地方之一,是中国首家最美星空拍摄基地,成为大美青海的又一张靓丽金名片。</p> <p class="ql-block">5、盐雕 : ⑴ 工艺技术 -- 以当地大青盐为原料,不添加凝固剂,通过堆砌、浇水和雕刻等工艺,从下往上堆盐,浇水夯实,每层面积比下一层小,如台阶一般。雕刻时从上向下,雕一层拆一层,使盐雕在自然环境中能自然凝固、结晶,这种工艺既环保又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兼具艺术性与抗风化能力。</p> <p class="ql-block">⑵ 独特魅力 -- 盐雕晶莹剔透、雪白纯洁,能给人一种心灵的神往。蓝天白云和茫茫盐海的映衬下熠熠生辉,阳光照耀下,盐雕与蓝天白云倒映在湖面,形成绝美画面。晚上,盐雕在灯光映照下格外壮观,与繁星交相辉映,适合拍摄奇幻感十足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⑶ 文化符号 -- 盐雕不仅展现自然与艺术的结合,还承载了蒙古族祭海神、盐帝制盐等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⑷ 作品 -- 包含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及现代浪漫主题等多元作品。其中最突出的 : </p> <p class="ql-block">① 成吉思汗盐雕 : 茶卡盐湖的成吉思汗盐雕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盐雕艺术品之一,长50米、宽30米、高8-10米,耗盐量4800-5800吨,采用茶卡盐湖特有的藏青盐和卤水混合雕刻而成,展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王者风范与历史功绩。</p> <p class="ql-block">② 西王母盐雕:高7米、长30米、宽25米,以昆仑神话为背景。传说中,西王母在昆仑山相会周穆王,两人互赠信物,这段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被后世传颂。</p> <p class="ql-block">③ 瑶池仙境 : 盐雕高9.3米,取材于《穆天子传》记载的周穆王与西王母瑶池相会的典故。雕通过具象化表现,将神话场景与盐湖的“瑶池”别称巧妙呼应。</p> <p class="ql-block">6、禁止 : 青海茶卡盐湖景区明确禁止游客赤脚下湖,一是食用盐生产基地,影响盐湖微生物平衡及盐质纯度;二是光脚接触高浓度盐水可能造成皮肤灼伤或腐蚀,且湖底盐结晶易划伤皮肤。景区提供租用环保鞋套,穿戴后进入指定区域拍照。</p> <p class="ql-block">7、感慨 -- 当我们置身于盐的世界,漫步湖面如行走云端之上,宛如画中游 : 洁白的盐雕与蓝天、白云、雪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梦幻般的场景。这么美的景,我们也想象得到 : 盐雕的其制作需克服盐易溶、易塌的难题,工艺独特,但保存周期较短,需定期修复更新,真是难为了这些工匠师傅们!</p> <p class="ql-block">再见,独特美景《茶卡盐湖》!</p><p class="ql-block">再见,凉爽的大美青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