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文/微文摘编 图/市树协到榔树村和杨家堂

多索

<p class="ql-block">无题/微文摘编一点</p><p class="ql-block"> 陈继儒满腹经伦,受世人追捧。</p><p class="ql-block"> 据说,陈府每天高朋满座,客人但得陈公片言,就多满意而去。</p><p class="ql-block"> 黄道周给崇祯上书曾提到:“志向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p><p class="ql-block"> 陈继儒通晓养生奥秘。除偶尔出游,日常隐居佘山,或坐蒲团,或山中采药。</p><p class="ql-block"> 湖上扁舟酒一瓢, </p><p class="ql-block"> 芦花影里衣云遥。 </p><p class="ql-block"> 他更多追求一种世俗生活的朴实、宁静。文以行道,翰墨逸心,静以修身,得天然正气。</p><p class="ql-block"> 陈继儒八十高龄翩然离去。生前不怨天,不尤人,何等潇洒。</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个刻意远离官场的隐士,以风雅生活为寄托,看破红尘、悟透生死,是一位潇洒的智者,身隐和心隐是其一生的追求,市隐和山隐是其生活的形式,他最终实现了“大隐于市”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在陈继儒看来,生活就像是一个有缺口的瓶子,正因为这个缺口,水才不会满溢。很多事只要看开了,也就没什么好烦的3。 </p><p class="ql-block"> 古人能看得如此透彻,今人又何必苦苦想不透呢……</p> <p class="ql-block">日记:</p><p class="ql-block">文/微文摘编</p><p class="ql-block">图/题图为榔树村村口小庙摄,这个图看不出什么意思。上下图为又走杨家堂,存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