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75岁,只剩归途,聪明的老人,会提前准备好这5件事

风驰

<p class="ql-block">来自:清风向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过七旬,已然走过人生的大半个回合。有句话流传甚广:“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曾经的青葱岁月、意气风发早已化为记忆里的风景。75岁以后,人这一生基本步入暮年,慢慢地,从“活着”变成了一场告别的旅程。余生虽然有限,但如何走得体面、走得释然,有些东西要提前准备好。</p><p class="ql-block">一、人生账目,自己打理</p><p class="ql-block">常听到一句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可有时候,老人明明为子孙操碎了心,却未必适得其所。到这个年龄,想清楚自己的钱财和生活安排很重要。现实里,多少老人满怀期待把积蓄都掏给儿女,寄望孩子孝顺,却难免事与愿违。</p><p class="ql-block">人生归途,自己是自己的主心骨。可以提前立下遗嘱,分清楚财产归属;重要证件妥善收藏;养老金、医保卡千万别轻易交给别人。不是不信任,是为自己留条后路。当自己掌控人生最后一个章节,也许才能真正体面老去。</p><p class="ql-block">二、身体健康,认真经营</p><p class="ql-block">人到晚年,身体比情感更诚实。站起坐下、出门迈步,都不再如年轻时洒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健康就是最后的底牌。</p><p class="ql-block">不要觉得老了没必要锻炼、检查,也别怕“小题大做”。能动就多走几步,还可以约三五老友一起散步聊天;日常饮食均衡,按时体检——不是为了拖延时间,而是不让疾病趁虚而入。“只要心不老,头发白了也青春。”这是做人的智慧,也是对家人负责。</p><p class="ql-block">三、人情冷暖,顺其自然</p><p class="ql-block">很多老人说,到了这个年纪,“看人看事透彻了”。其实,人生路长,谁都难免遇到波折。子女孝不孝顺,亲友关不关心,从五十叹到七十,终究改变不了谁。</p><p class="ql-block">既然如此,就要学会与自己和解。不要纠结于孩子冷淡、朋友疏远,有些关系该淡就淡。村上春树有句诗:“不是所有树木都可成为森林。”人生走到最后,圈子越小越自在,心态越平越幸福。请记住:人这一辈子,善待自己才最靠谱。</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精神寄托,不舍风雅</p><p class="ql-block">有老人说,一旦离开了岗位,自从退休,仿佛失去了舞台。可“林下风度,书香自远”,到老了,更要为自己的生活点上一盏灯。</p><p class="ql-block">可以养花种草,可以画画写字,亦或读一本书、写一段回忆录。儿孙自有儿孙福,你活成什么样,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当你与内心的世界进行对话,孤独便会少一些,快乐也会多一点。</p><p class="ql-block">五、身后事宜,未雨绸缪</p><p class="ql-block">“生老病死,终不可免。”老去的那一刻,坦然面对死亡,不仅是自己的人生修养,对家人更是一种体谅。有些老人把身后大事讳莫如深,实际上,这才让孩子措手不及。</p><p class="ql-block">生前把丧葬、医护等事宜顺顺利利交代清楚,提前做好计划。还可以和身边人谈谈你想要怎样的告别仪式,想留什么话、穿什么衣服。如果还有未了的心事,也可以试着和亲人化解。这些事情处理妥当,自己少一份挂念,后人也少一份负担。</p><p class="ql-block">岁月逐渐消瘦,人生越来越明朗。活到七十五岁,能坦然正视归途的老人,一定是在生命每一页都写下了答案的人。如李白《将进酒》所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归途不是终点,而是智慧与慈悲的升华。</p><p class="ql-block">此后山高水长,每一天都值得被认真对待。人生晚景,惜福知足,比风雨兼程来得更加可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