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记| 雨雾踏滇黔(四)摄影展开幕-研讨会-古城

神行一舟

<p class="ql-block">7月30日星期三 天气:有阵雨</p><p class="ql-block">《山海深情 同心筑梦》闵行迪庆二地摄影展开幕式上,聚光灯下的影像与往来的人群交织,热闹里藏着一份独特的静谧。看光影流转间定格的万物,忽然觉出些佛与道的意趣来。镜头对准雪压着的枯枝——或许是迪庆山间的冷杉,或许是闵行现代的大国重器,便见“枯荣自有定数”的禅意:不执着于盛放时的绚烂,也不哀叹凋零时的萧瑟,如实呈现,便是对生命本相的尊重,恰如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p> <p class="ql-block">转而看展中拍流云的作品,有的映着香格里拉的雪峰,有的衬着浦江两岸的楼宇,又品出“道法自然”的真味。快门捕捉的刹那,云本无意停留,风也不曾强求方向,正如镜头后的摄影师们,不必刻意构图,顺应光影的指引,反而能撞见最动人的瞬间——是迪庆草原的云影掠过羊群,是闵行街巷的云絮拂过窗沿,皆是自然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佛讲“放下”,道说“顺应”,摄影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场联结两地的摄影展,恰是这种理念的印证:创作者不执着于“必须拍出完美作品”的执念,不困于“如何迎合他人目光”的焦虑,只在按下快门时与眼前景、心中意相合——或是闵行古桥的晨雾,或是迪庆经幡的飘动,便已是与天地精神往来。这光影里的修行,原是与佛道相通的:在取舍间见本心,于动静中悟自在。</p> <p class="ql-block">开幕式的喧嚣散去,聚光灯暗下,人群渐远,展厅里只剩下光影与静默对峙。那些被定格的画面在寂静中愈发清晰:迪庆山涧草甸的雾露未落,闵行立体交通光影交错,山涧的雾气漫过竹梢……原来繁华只是序幕,真正的深意藏在喧嚣褪尽的片刻。</p> <p class="ql-block">这多像禅的隐喻——热闹是浮在表面的涟漪,静寂才是承载一切的深潭。镜头捕捉的从来不是喧嚣本身,而是繁华落幕后,事物本真的模样:闵行四季花开花谢的从容,迪庆高原云卷云舒的自在,正如人心在褪去浮躁后,才能听见内心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当目光掠过一张张香格里拉的照片,再转向闵行的市井光影,忽然懂得:摄影是用快门截取刹那的静,而禅是在岁月里守住永恒的定。这场跨越山海的影像对话,让两地的风物在光影中相遇,也让观者明白:繁华时不迷,静寂时不慌,如此,便在闵行与迪庆的光影与尘埃里,照见了最朴素的禅心,也读懂了“山海深情 同心筑梦”里那份跨越千里的自在与共鸣。</p> <p class="ql-block">迪庆文联主席王钟桦</p> <p class="ql-block">今天,《山海情深 同心筑梦》上海闵行—云南迪庆摄影联展及研讨会顺利举行。活动以影像为桥,串联起黄浦江畔与雪域高原的深厚情谊,展现两地协作成果与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州宣传部鲁部长</p> <p class="ql-block">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杰</p> <p class="ql-block">活动由迪庆州文联王钟桦主席主持。迪庆州宣传部鲁部长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联展是两地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通过镜头让更多人领略迪庆的自然之美与发展活力,更见证了沪滇协作中“山海同心”的深情厚谊。</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鲍利辉</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王杰主席致贺词时提到,闵行与迪庆虽相隔千里,但摄影艺术让两地创作者心灵相通,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推动更多文化共鸣。云南省摄影家协会鲍利辉主席则肯定了联展的意义,认为这既是两地摄影实力的展示,更是滇沪文化交融的生动实践。</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闵行区文联主席陈志强与迪庆州文联主席王钟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p> <p class="ql-block">现场还举行了两项重要仪式:上海闵行文联陈志强主席与迪庆文联王钟桦主席共同签署协议,正式结成联盟,未来将在文化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上海闵行摄影家协会张帆主席与迪庆摄影家协会周世中主席互赠摄影画册,画册中精选的作品成为两地视觉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p> <p class="ql-block">闵行区摄协主席张帆和迪庆州摄协主席周世中互赠画册。</p> <p class="ql-block">《山海情深 同心筑梦》汇聚沪滇两地摄影人镜头下的精彩瞬间。从闵行的都市脉动到迪庆的雪域风情,从协作帮扶的温暖故事到各族群众的幸福笑颜,这些作品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的对话,更是沪滇携手共进、共筑梦想的生动注脚,以光影为媒,诉说跨越千里的协作情谊与文化共鸣。</p> <p class="ql-block">迪庆州宣传部鲁部长宣布摄影展开幕</p> <p class="ql-block">在《山海情深 同心筑梦》上海闵行—云南迪庆摄影联展中,两地摄影家以镜头为笔,分别勾勒出各自地域的独特气质,更在对比与交融中诠释了“山海同心”的深意。</p> <p class="ql-block">上海闵行摄影家协会的参展作品,聚焦本土发展的多元切面:既有“大国重器”的硬核力量,如航天基地的精密调试、高端制造的智能生产线,展现科技赋能的硬核实力;也有老工业基地的涅槃重生,斑驳厂房与现代艺术空间交相辉映,记录城市更新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同时,作品中不乏城市生态的诗意表达——滨江绿地的四季流转、社区公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都市发展中的“绿色底色”;科技发展的鲜活场景,从实验室的创新突破到智慧社区的便捷生活,诠释着闵行作为科创高地的活力;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p> <p class="ql-block">如桥梁的宏伟身姿、保障房的温暖灯火,则勾勒出宜居之城的生长轨迹。更动人的是镜头下的人文情怀:菜市场的烟火气、老街坊的邻里情、志愿者的暖心瞬间,让都市的温度跃然眼前。</p> <p class="ql-block">云南迪庆摄影家协会的作品,则将镜头对准这片土地的灵魂与坚守:壮丽的自然风光是永恒的主题,雪山巍峨、草甸辽阔、湖泊澄澈,每一幅都似自然馈赠的油画;生态保护的成果同样醒目,红外相机捕捉的野生动物踪迹、护林员巡山的身影,见证着对绿水青山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非遗传承的故事在画面中流淌——生态环保对大自然的敬畏、纳西族东巴纸的传统制作、彝族火把节的古老仪式,让文化根脉得以视觉化延续;而民俗民风的鲜活呈现,如赛马节的热烈、锅庄舞的欢腾、节庆里的笑脸,更让迪庆的民族风情充满感染力。两地作品虽风格迥异,却在“记录时代、传递真情”的内核中达成共鸣,共同构成“山海情深”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山海深情 同心筑梦》闵行迪庆两地摄影展圆满落幕后,一场围绕文化协作的深度对话探讨随即展开。闵行与迪庆的摄影家协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齐聚一堂,以摄影展为纽带,开启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陈志强主席接受电视台采访。</p> <p class="ql-block">会上,两地文联与摄协负责人首先系统介绍了各自的运行状况与近年工作成果。闵行方面分享了依托城市文化资源,推动摄影艺术与社区文化、校园美育融合的实践经验,通过“摄影进万家”公益活动培养基层摄影爱好者,联合高校建立摄影创作基地等。</p> <p class="ql-block">迪庆则着重讲述了如何以镜头记录高原生态之美、民族文化之韵,通过摄影展、画册出版等形式,让香格里拉的故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同时提及当地在培养藏族摄影师、保护非遗影像资料方面的努力。双方的分享既有地域特色,又蕴含着文化工作者对“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共同追求,为后续合作奠定了扎实的认知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远景规划的探讨中,两地一致认为,应突破单一摄影领域的合作,构建“多维度、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机制。计划建立两地文艺人才交流库,每年选派摄影师、作家、美术工作者开展驻点创作;依托线上平台打造“云端展厅”,定期推送两地优秀作品,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感受闵行的都市风情与迪庆的高原魅力。</p> <p class="ql-block">谈及合作切入点,双方聚焦三个方向:一是联合开展“山海对话”主题创作,组织摄影师共同拍摄闵行的现代都市与迪庆的非遗项目和传统村落,用影像对比呈现时代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二是针对迪庆在影像后期制作、新媒体传播方面的需求,由闵行提供高校资源,技术培训与支持,助力当地非遗项目调查报告,让更有温度、作品更好地“走出去”,推动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三是结合两地节庆文化,互办小型摄影联展,如闵行旅游节期间展出迪庆风光,迪庆赛马节期间呈现闵行民俗,以文化活动增强两地民众的情感联结等等。</p> <p class="ql-block">研讨会中,两地作协还专门就办刊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闵行作协分享了地方文学刊物《四季》在选题策划、作者培养、市场运营方面的探索,特别是如何通过“都市散文”“职场故事”“先锋小说”等栏目贴近本地读者。</p> <p class="ql-block">迪庆作协则介绍了以《香格里拉》杂志为载体,收录藏族民间故事、当代高原文学作品的实践,强调刊物在保护民族语言、传承草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双方约定,未来将开展刊物互推、作者互访活动,甚至尝试联合推出“山海特刊”,让江南的细腻笔触与高原的雄浑文风在纸页间碰撞出火花。</p> <p class="ql-block">整场研讨会气氛热烈,从具体工作方法到宏观发展思路,从单一项目合作到长期战略规划,双方坦诚交流、各抒己见,既有理念的共鸣,也有实践的碰撞。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生态的理解,更找到了诸多合作的契合点。</p> <p class="ql-block">对于未来,两地共同憧憬:以此次研讨会为新起点,让“山海深情”不仅停留在影像里,更融入文艺创作的每一个细节;让“同心筑梦”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为两地文化工作者携手前行的动力,在互学互鉴中共同书写新时代的文化华章。这是一场高质量的头脑风暴,二地省市摄协主席,高度肯定,不知不觉远远超过既定时间……</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阳光带着高原特有的清亮,午餐后稍作休整,我们便按计划于15:30动身,前往独克宗古城开启采风之旅。</p> <p class="ql-block">走进古城,先被小镇市集的热闹牵引——五彩经幡在风中轻摆,摊位上的牦牛肉干、藏式银饰、手工酥油花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叫卖声与转经筒的嗡鸣交织成独特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循着文化的脉络,我们来到甲木萨唐卡画院。画师们正凝神勾勒,矿物颜料在画布上晕染出神圣的色彩,一笔一画间,是信仰的沉淀与技艺的传承。隔壁的藏绣文化艺术馆里,绣娘们指尖翻飞,青稞穗、雪山、牦牛等图案在丝线间跃然成形,每一针都藏着藏族姑娘对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里面不能拍照</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厚重感在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愈发清晰。驻足贺龙与松谋·昂乌拉绒丹增加措握手的画像和老照片前,1936年的那段往事仿佛在眼前展开:贺龙率领红二、六军团到访噶丹·松赞林寺,向松谋活佛及八大老僧阐明北上抗日的意义,耐心阐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最终以一面“兴盛番族”的锦幛,缔结了军民同心、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那段岁月里的赤诚与智慧,至今仍让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广场上却骤然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高原的雨来得急、去得也快,不过片刻,云层便被撕开一道裂口,夕阳的金辉倾泻而出,为古城镀上一层暖色。雨过天晴的晚霞格外绚烂,染红了半边天,也染红了石板路上的水洼,倒映着转经的人们与飞翘的檐角,美得让人失语。</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其中,跟着节奏摆动腰身,笨拙地模仿着屈伸的手势,看领舞者甩动长袖,听着"呀啦索"的歌声混着转经筒的嗡鸣在夜空里回荡。青稞酒的醇香顺着晚风飘来,与大家的欢笑声缠在一起,连空气中都浸透着热烈的暖意。每个人都生出依依不舍的情愫。明日,大部队将带着满程的收获返回上海,而采风小队则要继续前行,奔赴贵州。</p> <p class="ql-block">王杰主席拍摄</p>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浓,天边最后一抹霞光尚未褪尽,古城的广场上已响起悠扬的弦子。藏族同胞们身着镶金边的藏袍,手拉手围成圆圈,踢踏的脚步踏响青石板路——锅庄舞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这次的独克宗古城之旅,像一场浓缩的梦——有市井的烟火,有艺术的纯粹,有历史的回响,有天公作美的惊喜,更有锅庄舞里流淌的滚烫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暴雨洗去了尘埃,晚霞晕染了离别,而那些刻在眼眸里的色彩、留在耳畔的弦音、握过的粗糙手掌温度,早已成了行囊中最珍贵的宝藏。无论前路是上海的霓虹,还是贵州的山水,独克宗的风与火、歌与舞,都将化作心底的一束暖,照亮往后的每一段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