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一一烽火台下知青人

朱耀华

<p class="ql-block">  我插队的边远 沙漠小村庄叫北河湾,此处公路边有个汉代建筑的“烽火台”,明代有过修缮,当地人叫它"臭水墩",它是古代军事通讯的预警设施,主要功能是快速传递边防军情,离汉长城十五公里,是一座独立夯土高台,利用点燃烟火进行接力传递,实现远距离快速传递预警的设施。是古代重要的边防通讯手段,是战争预警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我们六十个知青在一个生产队的灶上吃饭,虽然没有什么好吃的饭菜,但是人多总比人少好一点。开饭时饿肚子的知青总是挤在前面打饭,也在吃饭时间邮递员骑车绕过地理标志的“烽火台”送信来了,感觉给知青们送来了一丝温暖。</p><p class="ql-block"> 邮递员来了,知青们一窝蜂地涌上去,抢着一沓信笺找自己的家信,拿到家信的人高兴得放下饭碗兴奋得两眼放光,目不转睛地看着信上家人们的问候和安慰。没有家信的知青默不作声,一脸茫然端着饭碗默默无语地回宿舍了,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自从知青来此生产队,长途大巴车在此“烽火台”设立车站,邮递员送信也是最远的一站。当他拐过“烽火台”目睹知青翘首已盼时不知他是怎样想的?我定想他也同情怜悯我们这些远离家庭的孩子,也理解知青们想家盼望来信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离开父母远离家乡来到荒凉的沙漠深处,想家想父母心中特别苦闷,想兄弟姐妹就只有写信了,唯一与千里之外家人联系的纽带,只有花八分钱的邮资,盼来一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的家信。</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我每天也在盼望有一封家书或亲朋好友同学的来信,真像古诗说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虽不是战火连天狼烟四起的年代,但在荒芜沙漠大风刮起沙尘漫天的岁月,得到一份来自亲人的书信,真可用家书抵万金的比喻一点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  感恩老祖宗仓颉发明了文字,人类借助语言来传达情感,文字便成了语言的替代,书信成了人类表达情意传播思想的工具,书信亦可远行,书信是文字的依据,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可小觑的作用,知青对书信更是渴望与奢求,一封家书足以缓解知青的相思之苦牵挂之心。</p><p class="ql-block"> 自从在“烽火台”设立的长途汽车经过站,每天大巴车在这里停车上下乘客,当然知青是主流,几乎天天都有探亲回家的,也有知青归队了,回家的知青是迫不及待归心似箭,回不了家的知青望其项背目送战友,不忍离去在“烽火台”下站立迟迟忘返。</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将知青宿舍盖好,知青一起搬出社员家,宿舍加上食堂会议室共六排,宿舍前面都是开阔的农田,没有任何遮挡物,抬眼就能望到孤独矗立的“烽火台”,一旦有大巴车停在“烽火台”,知青点上不管任何人只要望见有人下车,就会发出喊声“快看来人了”!特有灵性的黑虎也汪汪汪地叫起来!</p> <p class="ql-block">  听到喊声的知青便跑出宿舍,看回来的人是谁,手里提着大小不一的提包,赶紧飞跑过去帮忙接回来,(因为到知青点还有近两里路程),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打听各自家里的状况,带来吃的东西你一口我一块的分享,还有带来个别知青的家信,便高兴得顾不上吃东西,急不可待地跑到边上看信去了,有时激动得边看边流泪水,可以说是家书在手泪湿衣襟。</p><p class="ql-block"> 通过“烽火台”车站的班车一天一个往返,每天都一两个回家探亲的知青,不管谁回家都会有知青像“十八里相送”一样到“烽火台”边上等车,有时错过班车经过的时间,就招手拦截路过的大货车或是拖拉机坐上省下两元车钱,已是心里美得像占了大便宜,那年月大部分知青家境都不宽裕,所以省一点是一点。</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送别的知青回家时运气不好,在公路等两个小时也挡不住一辆车,有司机一看是男知青也不想停车拉人,男生想出个办法让女生挡车。这时正好有车经过,我们几个女生招手司机停车了,几个男生快速从“烽火台”后面蹿出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拥而上跳进大货车后车槽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司机看到这场景弄得哭笑不得,见到这些知青也挺同情怜悯,加上坐车的知青说好话,千言万语地好话说尽,司机只好一脚油门,呼的一下就开走了,望着渐行渐远的车,我木讷地站在原地,心里祝福他们好人<span>有报</span>一路平安。</p><p class="ql-block"> 经常在“烽火台”边上接来送往,这儿也成了知青最爱去的地方,我想家想父母心里烦躁实在难受,就愿意独自一人坐在这里偷偷抹泪,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大喊几声,消除心中无奈的郁闷,也经常会站在宿舍门口眺望这里,好像“烽火台”会善解人意排忧解难似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没有保护长城遗址“烽火台”的意识,一次晚上队长派知青去浇地操心不够,地里水满了冲开地埂大豁口,水直接流到烽火台周围,<span>像</span>个大水溏子。“烽火台”孤立泡在水中,等人发现了想办法把水放掉,队长来了训一顿是心疼浪费水了,若是现在那就闯大祸了。</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锄麦地杂草,此时麦子长到一尺多高了,休息时坐在绿油油的麦地埂上,风吹麦浪摆动,就像绿色的海浪一样波涛翻滚,此刻的我触景生情,看着眼前的景色,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可起身回头夯土筑就的“烽火台”照旧独矗,美好的向往像海市蜃楼一样,瞬间消失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 如今离开“烽火台”边的小村庄已五十年了,真是弹指一挥间,想起曾经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年华的地方,心中泛起点点涟漪,有点酸楚,那个叫北河湾的小村庄清晰可见,地理标志的“烽火台”在时光的岁月中,虽然饱经沧桑风蚀腐化,但依然耸立……</p> <p class="ql-block"> 一一写于2025.7.30.一一</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十自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