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上海文化,建造铁崖大厦

半亩方塘铁崖山

<p class="ql-block">杨维桢与中国道教文化:铁笛道人的传奇与上海之缘</p><p class="ql-block">在元末明初的文化星空下,杨维桢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自号铁笛道人,这一独特的名号,不仅是他个人志趣的象征,更彰显了他与中国道教文化的深厚渊源。</p><p class="ql-block">杨维桢,浙江诸暨人,一生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他以道士先生自居,其思想和行为深受道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的影响,极力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尊重每个人的天性,这些正是道教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p><p class="ql-block">道教文化如同肥沃的土壤,滋养着杨维桢的文艺创作,助力他取得了令历代史家公认的辉煌成就。他的诗歌独树一帜,被冠名为“铁崖体”,以奇谲绮丽之风著称,却又蕴含着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仿佛是道教思想在诗文中的流淌。他的书法,用笔侧锋任性、线条狂颠飞舞,如同道家的逍遥自在,冲破传统束缚,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说,道教文化成就了杨维桢,而他也以自己的才情,为道教文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传承与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杨维桢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中晚年的他,在上海市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等地定居,教授当地群众文艺文化,留下了诸多遗迹和动人故事。如今,松江区干山风景区的三高山墓、方塔公园内的铁笛舫,金山区亭林古镇的古松园、铁崖公园等,都是对他的纪念,也是他与上海这段缘分的见证。</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到了2024年,上海市徐汇区建国西路655号∽665号地块,这块属于道教协会的土地,迎来了新的契机。此处的民居老住宅,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但因年久失修,已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且与周边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而杨维桢这位铁笛道人与道教、与上海的深厚渊源,让我们有了一个独特的构思——在此建造杨维桢大厦。</p><p class="ql-block">建造杨维桢大厦,不仅是为了改善当地49户居民的居住条件,让他们能住进新洋房,实现多年的心愿,更是对杨维桢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这一计划符合道教“人人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将为居民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大厦的设计与规划,可融入道教文化元素和杨维桢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一座兼具居住功能与文化内涵的建筑。比如,可在大厦的公共区域展示杨维桢的书法作品复制品,或设置与他相关的道教文化宣传栏,让居民和访客都能感受到道教文化的魅力和杨维桢的艺术风采。</p><p class="ql-block">同时,结合地块周边情况,将相邻的吴兴路261号 - 1号~10号地块一并改造,按照市政府政策,让现住户原拆原回,保障居民的权益。将商业配套用房大部分赠送予宗地原单位道教协会,以支持道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地下车库则归开发投资者经营,实现经济平衡,确保项目可持续推进。</p><p class="ql-block">杨维桢,这位铁笛道人,仿佛穿越时空,与现代上海的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相遇。建造杨维桢大厦,是对历史文化的致敬,是对道教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期待这座大厦能早日落成,成为上海的一处新地标,让杨维桢的故事和道教文化在这里继续传承与发扬,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