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 焦溪古镇

双魚

<p class="ql-block">焦溪古镇</p><p class="ql-block">位于常州市天宁区与无锡江阴交界处,形成于南宋年间,完整保留1200余年江南古村风貌。以"一河、四桥、七街、两巷、十三弄、多圈门" 的空间格局闻名。现存300余座 "黄石半墙" 特色建筑,龙溪河穿镇而过形成 "面街背水户通舟" 的水乡景观。</p><p class="ql-block">焦溪古镇也称焦店, 依山傍水、连江通湖。境内舜过山为虞舜过化之所、季札躬耕之地, 宋初形成村落, 明清焦溪大已臻繁华。商贾云集, 文风灿然, 素有 “中医之乡” “府外关城”之誉。<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古镇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 "中国传统村落" 双重称号,</span>目前正参与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p> <p class="ql-block">中市桥</p><p class="ql-block">横跨龙溪河上,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地处街市中段,故名“中市桥”。中市桥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桥长18.4米,桥高4.6米,桥面宽2.7米,跨径6.6米,东、西两侧各有石阶15级和13级,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三元桥</p><p class="ql-block">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采用花岗岩石质纵联并列式单孔拱形设计,桥身横跨于南街和南下塘之间的龙溪河上,金山石质。历代对此桥都有整修,目前桥体保存完好,是焦溪老街保存最好的古桥之一。桥以“三元”命名,期望里人人才辈出,“连中三元”。三元桥为单孔花岗岩青石混砌石拱桥,桥长19米,桥高4.6米,桥面宽3.1米,跨径6.6米,东、西两侧各有石阶25级和22级,明清古桥典范,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桥头望柱端部有一只年代久远的石狮,雕刻古朴,为桥梁增添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咸安桥</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咸丰年间重修,为南北走向单孔平板石桥,采用花岗岩条石构筑,全长18.4米。2008年2月被列为常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属焦溪古村 "一河四桥" 历史格局的核心组成部分。2018年至2022年间,当地政府实施专项修缮工程,恢复桥体原貌并完善文物保护措施。该桥因保存完整的清代石桥形制,成为研究江南水乡桥梁建筑与龙文化融合的重要实例。</p> <p class="ql-block">青龙桥</p><p class="ql-block">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金山石质,南北走向。按照中国古代五行学说,东方为青龙,该桥坐落在龙溪河最东端与舜河连接处,故名。横跨于龙溪河最北端与舜河连接处,因舜河最北端有江阴的虞门桥,故又名“虞门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为花岗岩单孔石拱桥,桥长19米,高4.7米,跨径6.6米,桥面宽2.6米,南、北两侧桥坡各有石阶14级和11级,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焦溪记忆馆是焦溪古镇的重要文化展示场所,位于承越故居内,全面展示了古镇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记忆馆以“文明溯源”“士族风华”“商贸繁盛”“特色建筑”“民风民俗”五大板块布展,通过可移动展架展示焦溪古村的山水人文与历史文化‌。馆内陈列了居民捐赠的老物件,并配有触摸式电子屏播放居民访谈视频‌。</p> <p class="ql-block">承越故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清咸丰年间进士承越的旧宅,占地530平方米,</span>坐东朝西、传统木结构、边贴穿斗、正贴抬梁;前后4进, 典型的临河背山进院式江南建筑样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焦溪古村代表性的晚清建筑‌。其“黄石半墙”建筑风格(下部黄石砌筑、上部白墙黛瓦)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个性。</span>承越为咸丰进士、任国史馆誊录、补山东道台。晚年回乡创办鹤峰书院, 教化乡里深孚名望, 是古镇乡绅治理时代的精英人物。</p> <p class="ql-block">承越故居内现在有一个文创产业的商店</p> <p class="ql-block">黄石半墙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古镇内保存了300余座以黄石砌筑的半墙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兼具防潮与美观功能,成为焦溪独有的文化符号。江南水乡建筑大多以“粉墙黛瓦”的色彩风格和独具特色的布局形制而闻名,但“黄石半墙”却是焦溪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我们看到许多住宅外墙的下半部,都是用粗砺且带有野性气息的黄色石材垒砌而成,这与上半部细腻的粉墙黛瓦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p><p class="ql-block">这种“黄石”的建筑语言来自就地取材。焦溪周边山区的黄石资源非常丰富,焦溪人敢于运用黄石,善于运用黄石,也巧妙运用黄石,充分体现了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因材施建”的生存智慧。他们从山上采下各种块状的黄石,由于其结构非常坚固,无法像石灰岩和花岗岩那样进行表面打磨,只能顺其自然,保持其表面原有凹凸不平的粗犷风格,然后再根据不同墙面的特点,把它们砌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就这样,这些黄石我行我素,以最原始的倔强和不可改变的执着,依然保持着固有清醒在人间。</p> <p class="ql-block">圈门锁镇就是一颗光阴磨砺的遗珠。所谓“圈门”,就是设在古镇公共区域的那些带有券洞的门,在焦溪历史上大概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弄堂门、码头门和桥头门。我们去看了一圈,如今码头门和桥头门早已不见,但弄堂门依然健在。当地人告诉我们,为保一方平安,当年的焦溪先民积极开展自防自救,在弄堂、码头和桥头都设置了这样可关锁的圈门,道道设卡,层层防范,白天打开,晚上关闭,重门长闩,常备不懈,这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确实起到了防盗御匪的重要作用。如今这些圈门静默如偈,恍若天地间一道已经愈合的伤痕,不仅可以眺望向远处延伸而去的石板路,也能看到它们曾经挡过烽烟、栖过寒月的来时路。</p> <p class="ql-block">鹤峰书院</p><p class="ql-block">江苏省常州市焦溪古镇的文化地标,始建于明代,历经数百年历史沉淀,现为当地重要文化载体。 ‌‌</p><p class="ql-block">书院现存建筑古朴典雅,青砖灰瓦间透露出岁月痕迹,大殿宽敞明亮,两侧厢房曾是学子读书处,仍能感受到昔日文化氛围。 ‌‌</p><p class="ql-block">书院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曾作为教学场所,现主要承担文化传承功能,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成为当地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p> <p class="ql-block">焦溪古镇的姚记豆腐坊位于古镇巷弄深处,以制作非遗豆腐闻名。 ‌‌店铺外观较为朴素,但内部制作工艺精湛,其豆腐制作技艺已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p> <p class="ql-block">焦溪南街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长约500米的青石板街道,完整保留"前店后坊、下店上宅"的明清商铺布局,现存百年当铺、铁匠铺等原生态业态。</p> <p class="ql-block">焦溪故事馆</p><p class="ql-block">由百年当铺改造,通过实物展陈还原古镇商业历史。</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古镇里,感受着时光的印记,</p><p class="ql-block">仿佛一砖一瓦,皆是故事,</p><p class="ql-block">青砖黛瓦,斑驳的黄石墙,</p><p class="ql-block">无一不体现了历史的温柔与过往的痕迹。</p><p class="ql-block">穿梭千年古韵,</p><p class="ql-block">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p><p class="ql-block">这不仅仅是一场旅行,而是一次心灵与身体双重滋养的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