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明珠,完美建筑”——泰姬陵

东方君

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位于印度北方邦的阿格拉城内,是莫卧儿王朝第5代国王沙·贾汗为他已故爱妃阿姬曼·芭奴(即泰姬·玛哈尔)而建造的陵墓,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这座陵墓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造,用玻璃、玛瑙镶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印度明珠”“完美建筑”,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198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7届会议,根据文化遗产评选标准将其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泰姬·玛哈尔本名叫阿姬曼·芭奴(一说“亚珠曼德.贝侬.比古姆”),是一个来自波斯的女子,她美丽聪慧,多才多艺,她21岁时与当时为贾汗吉尔国王的三王子库拉姆结婚。1628年,库拉姆经过一场血战继承王位,给自己取名沙·贾汗,意为世界之王。她深受沙·贾汗国王的宠爱,沙·贾汗封她为“泰姬·玛哈尔”,意为“宫廷的皇冠”。但是好景不长,1631年,她在跟随沙贾汗南征时因难产而死,当时年仅39岁。在她婚后18年里,共为沙·贾汗生下14个子女,其中八男六女,但存活的只有四男三女。她临终前向皇上提出了4个遗愿,其中一个便是为她修建一座美丽的陵墓。 泰姬陵于1631年(一说1632年)开始动工。沙·贾汗除了汇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筑师和工匠,还聘请了中东和伊斯兰地区的建筑师、镶嵌师、书法师、雕刻师和能工巧匠,共计2万多人参与了泰姬陵的建设。他选用大理石建造泰姬陵,从322公里外的采石场运来大理石,并以十分精巧的手艺在大理石上镶嵌无数宝石作装饰。此工程选用了本国的大理石,中国的水晶、玉和绿宝石,巴格达和也门的玛瑙,斯里兰卡的宝石,阿拉伯的珊瑚等。 历时22年,泰姬陵于1653年(也有说是1654年)建成。但建造泰姬陵耗竭了国库(共耗费4000万卢比),导致莫卧尔王朝的衰落。沙·贾汗国王原计划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但泰姬陵刚完工不久,其子奥朗则布弑兄杀弟篡位成功,沙·贾汗本人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宫内,于8年后忧郁而死(病死)。但有幸的是,沙·贾汗死后被合葬于泰姬陵内他的爱妃姬蔓·芭奴的身旁。 <b>陵园前院</b><br>陵园前院古树参天,开阔而幽雅,建有东、南、西三个门。<br><b>前院西门</b><br> 前院东门 前院南门 陵园正门 正门与陵墓由一条宽阔笔直的用红石铺成的甬道相连接,左右两边对称,布局工整。在甬道两边是人行道,人行道中间修建了一个“十”字形喷泉水池。 红石铺成的甬道 人行道与喷水池 <b>陵寝</b><br>甬道顶头就是陵寝,全部用最高级的纯白大理石筑成,内外镶嵌美丽的宝石(水晶、翡翠、孔雀石)。<br>陵寝的基座为正方形,长宽各95米,高7米。四角各有一座圆柱形高塔,每座塔高40米,均向外倾斜12度,以防止地震使塔倾倒后压坏陵体。塔内有50层阶梯,此塔专供穆斯林教徒们每天拾级而上,登高朗诵《古兰经》,以及祈祷朝拜之用。<br><b>陵寝的基座</b><br> 高塔 陵寝上部为一高耸饱满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边长近60米,上下总高74米,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的半部古兰经的经文置于4扇拱门的门框上。寝宫内中央的八角形大厅是中央墓室,放着泰姬和沙·贾汗的两具石棺,在墙上镶嵌着浅浮雕和精美的宝石。<br><b>陵寝</b><br> 寝宫正门 <b>清真寺</b><br>在陵寝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式样相同的建筑,分别是清真寺和答辩厅,这两座建筑对称均衡,左右呼应。<br> 泰姬陵是完美艺术的典范,无论构思还是布局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它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独特魅力,展现了高超的设计和建筑水平。凡是到泰姬陵参观过的游客,都无不为它的完美而感叹。<br>2007年,经全世界1亿多民众网上投票,泰姬陵与中国的万里长城、意大利的古罗马竞技场、约旦的佩特拉古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像、秘鲁的马丘比丘、墨西哥奇琴伊察的卡斯蒂略金字塔一起,当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br><b>泰姬陵内的游客</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