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行(381)----宁夏吴忠董府它是一座府邸里的晚清风云与将门风骨

波歌

<p class="ql-block">摄影: 波歌,</p><p class="ql-block">入镜: 行侠仗义,勤,玉坤,俊林</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953310</p><p class="ql-block">时间: 2025年7月21日</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宁夏吴忠董府景区</p> <p class="ql-block">2025.7.21这天我们走进非常气派的府邸,就是宁夏吴忠大名鼎鼎的董府——晚清名将董福祥的故居。它静静矗立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块砖瓦都藏着百年前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为吴忠董府点赞!这座位于宁夏吴忠的清代官邸,不仅是宁夏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更是历史与建筑艺术的鲜活载体。</p> <p class="ql-block">府邸的主人叫董福祥。他是甘肃固原人,生于1840年,恰逢乱世,年轻时曾组织民团自保,后来归顺朝廷,成为晚清西北重要的军事将领。</p> <p class="ql-block">董福祥的一生颇具传奇,从反清到拥清,历经太平天国、陕甘回民起义、收复新疆等重大历史事件,光绪年间官至太子少保、甘肃提督,深受朝廷倚重。</p> <p class="ql-block">为啥董府会建在吴忠?这和他晚年的经历有关。1900年庚子事变后,董福祥因护驾有功却遭列强逼迫,被革职返乡,最终选择在宁夏吴忠(当时属甘肃)定居,修建了这座府邸。</p> <p class="ql-block">董府始建于1902年,耗时三年才完工,动用了上千工匠,耗费白银数十万两,规格之高、布局之严,在西北民居中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正门上方“宫保府”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宫保”是董福祥太子少保衔的尊称,这匾额彰显着他当年的显赫地位。</p> <p class="ql-block">进了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外府,这里曾是侍卫、仆役的住处,还有马厩、草料房等,分工明确,像个独立的小社会。</p> <p class="ql-block">穿过外府的二门,就到了内府核心区。内府以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是照壁、过厅、正厅、后宅,典型的中式院落规制,讲究“前朝后寝”。</p> <p class="ql-block">正厅是董府的“心脏”,当年用于接待贵宾、商议要事,梁柱粗壮,雕梁画栋,虽历经百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p> <p class="ql-block">正厅两侧是东西厢房,分别是书房、客厅和家眷住处,厢房的窗棂上雕刻着花鸟图案,既实用又美观,透着江南园林的细腻。</p> <p class="ql-block">董府的正厅,气派吧。</p> <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董府的建筑融合了西北民居的厚重与京式府邸的规整,夯土墙坚固耐用,木构装饰精巧华丽,是南北建筑风格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府内还有一处独特的“绣楼”,是董家女眷的居所,楼体小巧玲珑,四周有回廊,既保证了私密性,又能凭栏观景,可见当时的生活细节。</p> <p class="ql-block">围墙高达8米,底宽6米,顶部设有垛口,四角有角楼,这在民用府邸中十分少见,据说当年是为了防范战乱,可见董福祥的军事思维渗透到了居所设计中。</p> <p class="ql-block">护城河宽约10米,当年引黄河水入河,既作屏障,又能灌溉府内园林,一举两得,足见建造时的周全考虑。</p> <p class="ql-block">董府建成后,董福祥在此居住了6年,直到1908年去世。这座府邸不仅是他的家,更是他晚年反思人生、安度余生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董福祥在宁夏的影响是很大的。他晚年定居后,并未消沉,反而积极参与地方建设,为宁夏的稳定和发展做了不少实事。</p> <p class="ql-block">当时宁夏水利设施落后,董福祥利用自己的威望和资源,组织百姓兴修水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不少水渠沿用至今,惠及一方百姓。</p> <p class="ql-block">他还重视教育,在吴忠、固原等地创办义学,让贫寒子弟有机会读书,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后宅是董家人的生活区,有上房、偏房十余间,布局紧凑却不局促,体现了大家族的居住智慧。</p> <p class="ql-block">军事上,董福祥虽已卸任,但仍关注西北边防,向朝廷建言加强宁夏防务,对巩固边疆稳定有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董福祥在宁夏民间威望很高,百姓称他“董大帅”,不仅因为他的官职,更因为他体恤民情,遇到灾年常开仓放粮,救济灾民。</p> <p class="ql-block">他的部下多为西北子弟,卸任后不少人留在宁夏,形成了特殊的军事社群,对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民风也产生了一定影响。</p> <p class="ql-block">从历史角度看,董福祥是晚清西北政局的关键人物,他的活动串联起了新疆收复、陕甘治理等重大事件,而宁夏作为他的终老之地,留下了深深的个人印记。</p> <p class="ql-block">不过,历史对他的评价也有争议,有人赞他忠勇护国,有人批他时代局限,但不可否认,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西北尤其是宁夏的治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董府作为他的遗产,不仅是建筑瑰宝,更是研究晚清西北军事、政治、民俗的重要实物资料,1988年被列为宁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从董福祥身上能学到什么?首先是他的家国情怀,无论是收复新疆还是庚子护驾,他始终以“保家卫国”为核心,这种精神值得敬佩。</p> <p class="ql-block">其次是他的担当精神,晚年虽遭贬斥,仍心系地方,兴修水利、创办教育,用实际行动回馈百姓,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还有他的务实作风,董府的建造既考虑安全又兼顾生活,兴修水利注重实效,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至今仍有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也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待他,认识到他的时代局限性,比如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他的事迹中汲取积极力量。</p> <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做美篇,建议大家来董府游览?首先,这里是西北少有的保存完整的晚清高级将领府邸,建筑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古代建筑课”,能直观感受中式院落的布局美学。</p> <p class="ql-block">其次,通过府邸的一砖一瓦,能更具象地了解董福祥的生平,进而触摸晚清西北的历史脉络,比书本更有代入感。</p> <p class="ql-block">府内留存的不少老物件,如兵器、生活用品、书信等,能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董大帅”,而不是史书上冰冷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董府的选址和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靠近黄河、防御性布局,反映了当时宁夏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是了解地方史的活教材。</p> <p class="ql-block">对于喜欢历史的朋友,这里能串联起太平天国、收复新疆、庚子事变等历史事件,理清晚清中国的复杂局势。</p> <p class="ql-block">对于建筑爱好者,董府的“宫保府”格局、南北风格融合的细节,值得细细品味,比如雕花的寓意、夯土墙的工艺,都藏着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带孩子来的家长,能通过讲解让孩子了解家乡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培养乡土情怀,比单纯的游玩更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董府的庭院里,能感受到时光的沉淀——百年前的人在这里议事、生活,百年后的我们在此驻足、思考,这种“对话感”是历史遗迹独有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是“景点”,更是“课堂”,让我们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思考个人与时代、家国与责任的关系,这正是历史遗产的教育意义。</p> <p class="ql-block">董福祥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府邸和事迹,像一面镜子,照见过去,也启示当下——无论身处何种时代,担当、务实、爱国,都是值得坚守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看这高大的围墙,当年是为了防御,如今却成了保护历史的屏障,仿佛在告诉我们:守护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对于宁夏人来说,董府是家乡的文化名片,了解它,就是了解家乡的一段重要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对于外地游客,这里是认识西北、读懂宁夏的一个绝佳窗口。</p> <p class="ql-block">游览董府,也是在触摸宁夏的“根”与“魂”——这片土地上,既有金戈铁马的豪情,也有治水兴邦的智慧,更有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董府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人”的故事——建造者的匠心、居住者的经历、守护者的坚持,这些“人的故事”让历史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所以,不妨抽时间来董府走走,让这座百年府邸告诉你:什么是历史的重量,什么是精神的传承,什么是一个人在时代中能留下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最后想说,董府不仅是董福祥的故居,更是宁夏历史的缩影、中国晚清社会的切片。来这里,不是为了仰望一个“完人”,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读懂过去,照亮前路。</p> <p class="ql-block">李海波,男,中共党员,山西榆社人,中央电视台CCTV《艺术名家》栏目组特聘艺术顾问,中国摄影旅游网总部秘书长,中华环保联合会生态文化与艺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国(资深)老年摄影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