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炉山景区: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大束镇,面积2万余亩。流域内生态环境优良,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观光园自然、人文、历史特色鲜明,已成为集山、水、林、田、路、景为一体的生态文化观光旅游区。 葛炉山,古称葛山,相传为葛洪炼丹处,山中怪石嶙峋,风景秀美。山势东南-西北走向,分南北两山,南为前葛炉山,北为后葛炉山。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 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 2015年,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药学家屠呦呦,所发明的青蒿素,就是受到《肘后备急方》的启发。 如今,以“葛洪”命名的药业单位也已有很多。 葛山摩崖石刻:位于后葛炉山(北山)一花岗岩石坪上,时代为南北朝时期。刻经字体隶楷相间,与铁山笔意相通;刻经时间与岗山相同,葛山和峄山摩崖石刻归入铁山、岗山摩崖石刻。 保护范围及措施:以现有石刻外围墙为基准,四周各延伸50米;保护范围外延线各向外延伸100米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 刻面东西纵20.6米,南北横8.4米,共173平方米。经文内容为《维摩诘所说经》,经文10行,满行42字,共应420字,今可辨认者仅200余字,年代为北周大象二年( 580年)。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即历史上第二个在全国掀起反佛教活动,主因是当时佛教徒达到全国人民的五分之一,造成了社会缺少劳动力,且信徒鱼龙混杂。 四山摩崖石刻(邹城):即铁山、岗山、尖山、葛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重要的佛教石刻之一,丰富了佛教传播的形式,成为佛教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研究中国宗教文化极为罕见的资料。同时,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 摩崖刻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北朝时期,佛教经历了三次灭佛事件。信仰佛教的僧俗人众对此深有忧患,为了表达对佛教的坚定信念,虔诚的教徒们选择山崖巨岩镌刻下了经文,意在佛与大自然永存。由此可见佛教势力在北朝时期的强大与信徒信念的坚贞。 观看完葛山摩崖石刻,在其北墙外沿步道上山游览。 向西俯瞰葛山摩崖石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梦似幻</h3> 后葛炉山(北山)山顶,海拔235. 4米。 南望前葛炉山(南山)。 俯瞰华佗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华佗庙</h3>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名旉[fū同“敷”],字元化,汉末沛国谯[qiáo](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 碑文显示,华佗庙历经风雨,近年由潍坊青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考敏华女士捐资复建。 西望上山步道。 山神庙:由大束镇人士李凡金出力出资重修此庙。从1995年至2016年3月3日重塑三尊(华佗、山神、送子娘娘)神像。<br> 葛山刻经,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就是“自然而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葛炉山(北山)山门</h3> 下得山来,去往驻车地方,偶然初识了大自然的威力:滚滚泥石居然抬高了硬化路面约20CM。 然后,驱车向南直行到前葛炉山(南山)北门,游览南山风光。 走过一向西岔路口,好奇心驱使一探究竟。原来是南门上下山步道分支,在道路右侧却发现了一字石刻。 炁[qì]:同"气",是金丹法兴起后,修真界专门创造的一个汉字,用以表述“先天炁”,主要是出现于道家典籍特别是丹经之中。 返回到原路,继续上行。 抱朴亭:亭名源自葛洪的自号及其道教著作《抱朴子》。 此处亦为前葛炉山(南山)最高处,海拔273. 4米。 北望后葛炉山(北山)。 回到亭南,沿右侧步道(西门)下山。 下山途中,见到左侧下山岔路口(后知是南门步道),没理会,继续西下。 下得山来,知道这是前葛炉山(南山)西门。既如此,那就左转(向南)沿柏油路前行。 到此,才发现前葛炉山(南山)正门,即南门。 葛炉山记:铁山赵子富瑾识。 考虑到当时气温不高且有风,加之山亦不高,更重要的是没有欣赏正门步道两侧风景,于是决定再上山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象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帆风顺</h3> 第二次登顶! 亭前稍事休息,同时构画出上下前庐山(南山)三道门四条路的大致情况。 事后,沿北门方向下山返回。感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