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团精神 作者白建民</p><p class="ql-block"> 《九团画卷》即将付印,有个机会和战友们交流一下。拿什么交流呢?我想提出一个话题,就是“九团精神”。不知道这个提法合适不合适?因为据我几十年的经验,但凡称之为“精神”的东西,比如“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它的内涵都是非常深刻的,决非简单浅显、浮皮潦草的一般道理。这些年来我常想,在九团战斗过的同志,时间有长有短,职务有高有低,年龄有大有小,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大家对九团的感情那么深?为什么战友之间的情谊那么浓?我认为这是一种“九团情结”。我产生这个想法不是一时的冲动,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转了几十年了。我在这里浅谈这个问题是班门弄斧,这个题目应该由现在还健在的九团前辈首长、由那些长期在九团战斗的战友和同志们来讲。但我这个九团的老宣传干事无论如何也按捺不住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不管说得对不对,说出来就算是抛砖引玉吧!什么是“九团精神”呢?</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一、英勇顽强,坚韧不拔,敢打硬拼,所向披靡。九团在它存在的十余年期间,受命于国际国内特殊的历史背景,整个国家处于“备战备荒”和战前抢时间的风云帐下,部队虽然刚组建不久,但在经过革命战争严峻考验的营团两级首长的指挥下,在经历过艰苦国防施工的老兵的带动和感染下,部队树立和滋长了一种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精神。军委下命令,上级有要求,全团干部战士没有二话,叫怎么干就坚决怎么干。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毫不犹豫,没有任何动摇。一支新部队,组建不到半年,千里迢迢,从东北拉到西北,从辽东半岛插到贺兰山下,边建边训,边走边学,边学边干。真正把老红军、老八路的那种拖不垮、打不烂、不屈不挠、所向披靡、坚忍不拔的精神继承下来。“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毛泽东对我军的评价,我认为九团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种精神。</p><p class="ql-block"> 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以苦为荣,苦中成长。九团是一支工程兵部队,而且是一支年轻的部队。虽说几百万人民解放军多数部队的艰苦奋斗精神都是很强的,虽说做任何工作,干任何事情都不容易,都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但工程兵部队却是苦中更苦、难里更难的部队。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没有舒适的工作条件,长年风餐露宿、转战南北。住的是干打垒、土坯油毡纸的工棚,吃的是高粱小米玉米面荞麦面,伙食标准低到每人每天0.46元。常年艰苦施工,摸爬滚打,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汗水一身泥,而且工作危险性相当大,坑道作业,塌方漏顶是常事,人和石头的关系就像鸡蛋和石头,,雷管、炸药、导火索、排险石、除哑炮、哪一件不是玩命的事情?春夏秋冬,头顶柳条帽(安全帽),身穿战士交旧军装军需部门留存后再下发的工作服(基本都是补丁落补丁的破军装),腰扎麻绳、导火索,脚蹬解放鞋或破雨鞋。掘进连队每年的硬指标是:年度施工不得少于240天,每天施工不得少于8小时。一个时期,部队两周才能休息一天。工地换人不停工,干部战士三班三倒或四班三倒。干部战士的奢望真不高,有顿大米饭红烧肉吃就笑了,能够睡个囫囵觉就满意了。但就是这种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九团从下到上,从战士到团长,没有被艰苦困难吓倒的。人凭得就是一口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一身的骨气!“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苦中有乐!虽苦犹荣!就是靠着这种不怕苦的意志和精神,人就站住了,困难就低头了,任务就完成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了九团许多同志人生道路上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三、能凝聚人的团队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九团组建时,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气吞山河一往无前”的精神无时无刻在感染着全团的干部战士。那时的人讲精神,不像今天的人动不动就讲钱。哲学上认为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从九团的历史可以印证。九团之所以有战斗力,之所以能成为一支拖不垮打烂的部队,和这个团从下到上的团队精神强有关系。这支部队很怪,它能凝聚人,能让干部战士自觉地为团队争光,谁都不甘落后,完成任务也好,部队建设也好,都有一种齐努力、争上游的劲儿。你好,我争取比你更好!不服输、不罢休、非要搞出个名堂来!不争个人的东西,争什么?争集体主义、争革命英雄主义。上甘岭战场上,明知冲上去就会死人,而人死了就再也活不过来了,但黄继光等志愿军英雄就这么用胸膛扑向敌人的枪眼。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九团的许多干部战士当年也正是以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来面对艰苦和困难甚至流血牺牲的。正如《亮剑》宣传的,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与性格,往往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政主官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几十年后,再回想一下当年我们的老团长薛世超、老政委张贵金,回想一下革命战争年代参军的董贵,张玉聪、安星、姜传恩、王维法、付庆田、张赶生、张元龙、张瑞昌、孔宪文等老首长,他们给九团这支部队注入了一种灵魂,不管岁月怎么流失,人员怎么更迭,这支部队的灵魂永存!这是什么东西?这就是军魂!铁打的营盘中的一种无形的、但又无时不在、处处体现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四、注重部队文化建设给九团带来的勃勃生机。九团虽然是工程兵部队,但非常注重部队的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活跃的部队文化生活,使干部战士有了丰厚的精神力量。九团组建时的营团干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与这两级干部在革命战争年代参军时的个人经历有关。连排干部算是有文化了,最多也就是个初中水平,1966年以前参军的老战士中文化水平又普遍偏低,但这并不影响部队的文化建设。爱学习是一种普遍现象,读书、看报、看电影、放幻灯、出黑板报、学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用进步的思想教育激励干部战士。部队走到哪里,歌声口号声此起彼伏。队列行进,犹如陆军连队。平时施工穿着邋邋遢遢,部队一整休,军容风纪严整正规。不论什么时候,营房内务卫生整齐划一。特别是1968年以后参军的战士,文化程度逐渐高了起来,他们思想活跃,给部队带来了新思想、新知识、新潮流,政治机关和各级干部因势利导,把文化建设给部队带来的生机引导到正道上,于是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动力。一个连队能够演革命现代样板戏的片段,而且人物中有男扮女装的,战士们笑出了真心!一个团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能演出一台活灵活现的生动节目,赢得军区空军基层部队文艺汇演第一名,它给部队带来了骄傲与自豪!团的篮球队一度打遍济空无敌手,以至军区空军首长决定把济空篮球队也放在九团……。文化建设的作用就是使得部队的精神面貌日新月异,使得干部战士的目光、心境、意志、团结更加向前,从而使支撑军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等,都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这也是九团非常宝贵的精神之一。</p><p class="ql-block"> 九团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0.5</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