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凉州词</p><p class="ql-block"> 【唐】王之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p><p class="ql-block">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古称凉州,河西四郡之一。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此地始得名武威。</p><p class="ql-block"> 自汉代以来,武威一直是西北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更是让武威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各国商人、使者、僧侣纷纷汇聚于此,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艺术。</p><p class="ql-block"> 雷台汉墓见证了武威在汉代的辉煌。出土的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旅游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文庙,西北规模最大,被称为“陇右学宫之冠”。保存着众多的古建筑和文物,古柏参天,环境清幽。</p><p class="ql-block"> 天梯山石窟则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鼻祖。石窟中的佛像造型优美,壁画色彩鲜艳,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武威,在展现历史遗迹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这座古老的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南城门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南城门楼,又名昭武门,始建于隋代,完善于明代。据传每在寂静晴朗之夜,楼内清晰可闻雨打顶瓦之声——是为著名凉州内八景之“夜雨打瓦”。后因自然和人为毁损,至20世纪末,城楼原状尽失,仅残存高约10米的两座夯筑土门墩。</p><p class="ql-block"> 1999年5月,政府筹措并动员全市民众捐资约1048万元进行了复建,2001年12月20日竣工。复建城楼占地2907平方米,建筑面积4825.85平方米,总高39.60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层为三层重檐歇山顶仿明建筑,每层建有56根巨型立柱象征中国56个民族团结,下部为仿古青砖砌成的底座,原城楼遗址被包裹在底座之内。</p><p class="ql-block"> 南城门楼雄踞市区中轴线,位置优越,崇峻巍峨,古朴庄重,大气堂皇。会当登临,则居高眺远,极目辽阔,襟风袖云。追古抚今,苍茫古凉州,繁盛新武威,一览无余,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苍茫古凉州,繁盛新武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旅游标识出土地——擂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踏飞燕,原名铜奔马,因郭沫若认为铜奔马蹄下是飞燕而得名“马踏飞燕”。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通说认为该铜马为东汉时期的青铜器,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15公斤,铜马三足腾空、昂首嘶鸣,落下的一足踏于飞鸟之上。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略飞燕的刹那瞬间,飞燕回首惊顾,更加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友好交往的象征。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马——马踏飞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铜车马仪仗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铜车马仪仗俑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包括武士俑17件,奴婢俑28件,铜车14辆(其中斧车1辆、轺车4辆、“小车”2辆、“董车”3辆、大车3辆、牛车1辆)铜牛1件,铜马39匹,其中有铭文的8件,分别刻有冀张君骑一匹,牵马奴一人;冀张君小车马,御奴一人;冀张君夫人董车马,将车奴一人,从婢一人;守张掖长张君郎君阿冉骑马一匹,牵马奴一人;守张掖长张君前夫人肇车马,将车奴一人,从婢一人,守张掖长张君后夫人董车马,将车奴一人,从婢二人;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骑马一匹,牵马奴一人;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小车马,御奴一人。车、马、俑均为范模铸造,充分显示出群工精雕的艺术水平。这批庞大的铜车马仪仗俑气势恢宏,种类齐全、做工精良,是研究汉代西部政治、军事、文化的重要史料。被史学界称为“地下千年雄狮”。</p><p class="ql-block"> 2002年投入资金280多万元由西安仿古工艺品有限公司将铜车马仪仗俑整体放大6倍后,安置于此供游客参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台观修建在晋代筑起的雷台之上,台高 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余米。台下是一座庞大的东汉墓穴。为武威著名道观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台汉墓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台汉墓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p><p class="ql-block"> 1969年9月在雷台下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公元186-219距今1800多年)的大型砖室墓,墓门向东,全长约40米,墓室面积约60平方米。斜坡土扩墓道两侧墙壁有用朱红绘成的花卉图案数组,笔法简练粗犷。砖砌部分有墓门、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和后室。墓门及墓室墙壁均以青砖和涂黑色砖组成各种菱形图案,以红、黑色线纹作为壁饰,前后室和中室墓顶为覆斗式,以墨线勾边,并用红、黄、灰、白等色绘成莲花藻井图案。雷台汉墓是迄今为止河西规模最大的东汉墓葬,出土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珍贵文物共231件,古钱币近3万枚,被史学界称为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铸造精致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铜奔马由于技艺双绝,曾作为中国优秀考古文化的代表,在1973年—1975年期间,先后前往英、美、法、日、意大利、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赞誉,为中国赢得了“天才的中国”的美誉,一时间兴起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五洲争说金缕衣”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1983年10月,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台汉墓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台汉墓发掘于1969年,墓门向东,呈正东西方向,全长约40米,墓室面积约60平方米。斜坡土扩墓道两侧墙壁有用朱红绘成的花卉图案数组,笔法简练粗犷。砖砌部分有墓门、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和后室。墓门及墓室墙壁均以青砖和涂黑色砖组成各种菱形图案,以红、黑色线纹作为壁饰,前后室和中室墓顶为覆斗式,以墨线勾边,并用红、黄、灰、白等色绘成莲花藻井图案;从此墓的营建规模及231件随葬品,反映出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雷台汉墓是迄今为止河西地区发现规模最大的东汉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台汉井深12米,直径1米,井壁用汉砖垒砌而成,壁砖采用人字形砌筑。井壁呈腹鼓式。据考证,像这样保持原貌的东汉古井,全国目前发现的仅此一眼。更值得奇怪的是落在此井底部的东西会比原物放大一倍。因而常有人抛入钱币。遂前(钱)程(沉)远大之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铜奔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雷台汉墓出土,国宝级文物。高34.5cm,长45cm,重7.15kg,它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一飞鸟。马头上一撮呈流线型的鬃毛指向彗星一般的翘尾出土后,被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定名为“马踏飞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铜车马仪仗俑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铜车马仪仗俑,汉代,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共计99件,由39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铜车马出行仪仗,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台汉墓出土文物精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文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文庙由兵部右侍郎徐晞主持修建,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之后多次重修扩建。武威文庙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2米,总占地面积30096平方米。武威文庙保持着庙学合一、文昌宫与孔庙和而不同的“三足鼎立”整体格局,由三组建筑群组成,东为文昌宫、中为孔庙、西为凉州府儒学院(又称“凉州府学”),是历代文人墨客修学和祭祀孔子之地。武威文庙东边的文昌宫以桂籍殿为中心,前有山门、戏楼,后有崇圣祠,中为二门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刘公祠;西以大成殿为主,前有伴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中有棂星门、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武威文庙仅有东面文昌宫及中部圣庙保存完好,所剩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文庙最震撼的景象却是文昌宫桂籍殿外挂着的44块匾额,其上字体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多样,就连颜色都各不相同,却又搭配得刚刚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匾额书写时间最早在清康熙三十四年,最晚是民国二十八年。“化峻天枢”、“万世文宗”、“书城不夜”、“聚精扬纪”等内容有赞颂文昌帝君的,有鼓励后辈勤奋读书的,也有赞扬武威地区繁盛文风和人文精神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抬头仰视,一块块匾额看下来,有种隔着漫长岁月与古人对话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公元1437-1439年)是孔庙主体建筑,歇山顶 ,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周围绕廊,檐下施二翘五踩斗拱。是供奉“万世师表”孔子的地方。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窟鼻祖” ——天梯山石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石窟源头”</span> —— 天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梯山石窟,亦称凉州石窟,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城南50公里处的张义镇灯山村,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晚期的北凉(沮渠蒙逊时期),距今有1600余年的悠久历史,被史学界尊誉为“石窟鼻祖”、“石窟源头”。</p><p class="ql-block"> 《十六国春秋.北凉录》记载:“先是蒙逊王有凉土,专弘事佛,于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象,千变万化,惊人眩目”。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记载:“凉州石窟瑞像者,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隆安元年据有凉土二十余载,陇西五凉,斯最久盛……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斫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可见当时天梯山石窟规模之宏大,佛事活动之盛。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修凉州广善寺碑铭》记载:“诸佛之龛,二十有六”。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地震致使部分洞窟坍塌,现存18窟。</p><p class="ql-block"> 天梯山石窟作为一国之君主持开凿的石窟,有石窟世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它的开凿对同时期周边或更远地区的石窟开凿具有示范和启蒙作用,形成了我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史上有名的“凉州模式”。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依旧保存了长达千年的佛教艺术精华,其开凿年代之久远,时间跨度之绵长,保存文物之丰富,当属我国石窟开凿史上的一部恢弘巨制。天梯山石窟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公布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中国石窟文化之旅线路上的重要一站,是一处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天梯山石窟兼尽大西北的雄浑和江南的柔美,犹若西域仙境,令人神往,吸引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游人前来考察、研学和观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梯山石窟第13号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梯山石窟第13号窟,此窟为穹窿式敞口窟,窟高30米,面阔19米,进深6米。内有7尊石胎泥塑造像。主尊释迦牟尼佛高28米两侧分别是二弟子(迦叶和阿难)、二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二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两侧塑像均高21米。南北两壁为历代壁画,内容丰富,精妙绝伦,堪称古代塑像、绘画艺术的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佛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尊释迦牟尼造像高28米,大佛巍然端坐,有气吞烟霞、挥斥乾坤之势,大佛左右两侧有迦叶、阿难、文殊、普贤、多闻、广目天王6尊造像,神态逼真,形象各异,塑造精致。窟前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羊河水库周围景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霍去病(前140年一前117年),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候。</p><p class="ql-block">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两次大败匈奴贵族,控制河西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又和卫青共同击败匈奴主力。汉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拒绝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他前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古称凉州,河西四郡之一。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此地始得名武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曾是六朝古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武威南城门下,抬头望着“凉州”二字的匾额,风吹过河西走廊,卷起的沙粒,拍打在斑驳的城墙砖上。</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21年,二十岁的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歼灭匈奴,近十万铁骑。年轻的汉武帝,意气风发,在此设郡;立州——“武功军威”,武威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在武威最为辉煌的那个年代,它有着一个在丝路之上都能被响亮喊出的名字——凉州。</p><p class="ql-block"> 东晋十六国之际,这片地方迎来了极为辉煌的时段。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这五个政权先后在此设立都城,而且西夏王朝亦将此地当作副都,总共持续了37年。其实史书中记载的“六朝古都”这一美誉从那时起便开始流传,到如今已然有一千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姑臧城(今武威凉州区)何等气象?</p><p class="ql-block"> 七座城池相连,如那北斗般;二十二座城门,昼夜皆敞开。宫阁台榭,装饰着自西域传来的金玉珠玑,街市之上,驼铃叮当作响,波斯商队与长安客商,摩肩接踵。</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全国位列第三的大都市,其地位仅仅次于长安以及洛阳。在北魏建都洛阳的时候,工匠们特地依照姑臧城的规制去营造新都,而这座西北的雄城,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都城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雷台汉墓中,曾出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铜奔马,也就是中国人所熟知的“马踏飞燕”。而这件中国旅游标志的原型,如今却在千里之外的兰州博物馆熠熠生辉,故乡仅仅留下了那空荡的墓室。</p><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寺的舍利塔里,供奉着中国佛教翻译第一人的舌舍利。白塔寺见证过,改变中国版图的“凉州会盟”——西藏正是从这里,正式并入华夏。</p><p class="ql-block"> 西北规模最大的武威文庙里那44块由朝廷赐予的匾额高高地悬挂于梁间;轻轻诉说着,儒家文明究竟是怎样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呢?46万件文物沉睡于市博物馆之中,其数量仅次于甘肃省博物馆。它们仿佛是被遗忘的明珠一般,等待着游人的脚步来将其唤醒。</p><p class="ql-block"> 武威人骨子里带着河西走廊所特有的那种坚韧。在甘肃的人口当中,武威有一个好听的别称叫“银武威”。这个简洁的说法,实际蕴含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含义。它就好像,在慢慢呈现出武威那独有的迷人风貌与价值,让人不由自主地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向往之情。</p><p class="ql-block"> 它拥有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那沃野平畴,一望无际。当汽车穿越祁连山的崇山峻岭之时,突然就撞进了这片塞上江南,任谁都会惊叹,“西北天府之国”,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 凉州市场里飘着面食的香气。“三套车”——行面,配之以卤肉,佐以冰糖、红枣与茯茶,仍是西北最为实在的早餐在那三十块钱管饱的柴火鸡、手抓肉之中,藏着西北汉子那豪爽之气。</p><p class="ql-block"> 甘肃省“美丽城市建设”计划中武威亮出“天马故乡·醉美凉州”的新名片。天马湖公园的晚霞中,越来越多游客举起手机,拍下铜奔马故乡的黄昏。</p><p class="ql-block"> 南城门的“凉州”匾额在暮色中泛着微光。两千年前,霍去病策马而过的那片土地,今日依然在生长着,倔强的希望。此地的土地承载着历史的印记,那过往的马蹄声,居然还在耳畔隐隐回响,而现今希望仍旧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生长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凉州词</p><p class="ql-block"> 【唐】王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p><p class="ql-block">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