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 滑铁卢战场遗址

严教授书屋 (2)

点击上面“严教授书屋”可以欣赏更多精美文章~~~~~~<br><br>摄影:严教授<br>文: 严教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滑铁卢战役(Battle of Waterloo)是欧洲历史上最著名、最关键的战役之一,它改写了欧洲历史的进程。此次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旅游,慕名前往当年的古战场。从布鲁塞尔中心火车站(Bruxelles-Central)乘IC火车向南开24分钟,很快到达Braine I‘Alleud 火车站下车。从这里乘W公交汽车前往狮子山(Lion’s Mound / Butte du Lion)站下,步行不远就是著名的滑铁卢战场遗址。这里是法语区,当地人只讲法语,基本不会说英文。但是用谷歌地图查询一切都很方便。<span style="font-size:18px;">滑铁卢遗址其实是一个包含野外实战地点的巨型博物馆,用实物和艺术品真实还原了当年激战的场景,非常生动。</span></p><p class="ql-block">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出生在科西嘉岛(法文:Corse)的阿雅克肖(Ajaccio),是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军事统帅与政治家之一。他的崛起绝非偶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深植根于18世纪末法国所经历的巨大政治动荡与社会转型大变局。这些因素包括: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旧制度,欧洲战争持续不断,国内政治混乱,启蒙思想和民族主义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基础。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推翻法国的督政府,建立执政府,自己成为第一执政。1804年拿破仑经过公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自封为拿破仑一世。在位期间他在奥斯特利茨战役(1805)中击败俄奥联军,被誉为“战神”。继而通过耶拿、瓦格拉姆、乌尔姆、弗里德兰等战役进一步巩固了帝国霸权。他还在国内大举进行行政与法律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1804年),明确财产、婚姻、合同、刑事等法律基础,成为多个国家民法体系的蓝本,至今仍影响深远。他建立国家高中系统(lycée),统一教育体系,创建法兰西银行,稳定货币,奖励科学和艺术,发展道路与基础设施。他极具野心,肆意对外扩张,强行将亲信安插为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的统治者。但从1812年他率军远征俄罗斯起,遭遇冬季惨败,60万入侵大军仅有约1/10撤回。后来在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诸国之战”)中又惨败,耗尽了法国国力。1814年拿破仑在连年战争失败后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Elba)。</p><p class="ql-block">但拿破仑不甘心失败,1815年3月逃离厄尔巴岛回到法国重掌政权,史称“百日王朝”。欧洲列强(英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惊恐他的归来,迅速联合组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决心彻底打败拿破仑。于是敌对双方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南部滑铁卢地区展开决战,一决雌雄。当时的态势是联盟军部署了两支主要军队,一支英国-荷兰联军由威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指挥,一支普鲁士军队由布吕歇尔元帅(Gebhard von Blücher)指挥。拿破仑采取的策略是对联盟军各个击破,6月16日他在里尼战役(Battle of Ligny)中击败了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队。同时拿破仑的副将内伊元帅(Ney)与威灵顿公爵在夸特布拉(Quatre Bras)交战,但未能阻止英国军队北撤至滑铁卢高地。</p><p class="ql-block">6月18日拿破仑率军约73,000人在滑铁卢迎击威灵顿公爵的约68,000人的联盟军,滑铁卢战役正式打响。双方战斗从炮兵轰击开始,法军进攻英军左翼的乌格蒙庄园(Hougoumont),但久攻不下。中午到下午时分,拿破仑下令德洛特将军(d’Erlon)进攻英军中路,被英军用线列步兵阵地和骑兵反击击退。下午约16:00时许,法军骑兵指挥官弗朗索瓦·艾蒂安·德·凯勒曼(François Étienne de Kellermann)发动数次骑兵冲锋,试图冲垮英军阵地。然而英军组成“方阵”坚守阵地,顽强抵抗,使法军无法突破。傍晚19:00时许,布吕歇尔率普鲁士军队抵达战场,开始从东侧进攻法军右翼。拿破仑急调他的精锐帝国卫队(Old Guard)试图突破英军中线失败,法军开始溃败,拿破仑最终败逃。</p><p class="ql-block">滑铁卢战败3天后,拿破仑第二次退位。他试图逃往美国未果,被英军俘获,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Saint Helena),直至1821年终了,享年51岁。随着第七次反法联盟的胜利,维也纳体系得以恢复。法国的波旁王朝复辟,欧洲再次进入君主制保守统治时代。拿破仑的遗体于1840年运回法国,安葬于巴黎荣军院(Les Invalides)。2010年去巴黎旅游时,曾到他的陵墓参观过,大理石棺椁极尽奢华。他在法国人的心目中仍然享有崇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拿破仑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称颂者认为他是天才军事家,改变了欧洲命运。他打破旧贵族特权,统一法律体系,推动了现代国家制度;批评者则认为他是战争狂人,导致无数人死亡。他是独裁者,破坏法国大革命的共和精神,在欧洲制造了长期动荡。正如他自己所说:“从伟大到荒唐,只有一步之遥。”("Du sublime au ridicule il n'y a qu'un pas.")。</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一起来品旅游,学文化。</p> 狮子纪念碑(法文:Butte du Lion;荷兰文:Leeuw van Waterloo),建成于1826年,人工土丘高度约41米。<br><font color="#b06fbb">** 荷兰王储威廉王子(后来的荷兰国王威廉二世)在战斗中英勇作战,被子弹击中肩膀,他的父亲威廉一世决定在其受伤地点建造纪念碑,纪念在滑铁卢战役中为击败拿破仑而牺牲的将士。</font><br> 纪念碑顶上铜狮子雕像,面朝法国方向,象征守护和平、抵抗侵略。 滑铁卢战役博物馆(Mémorial de la Bataille de Waterloo 1815)。 短炮。 雕像《受伤的雄鹰》(L’Aigle blessé),位于滑铁卢战场法国军队曾布阵的区域。雄鹰是拿破仑帝国的象征,这座雕像纪念战败及牺牲的法国士兵。 1815年欧洲态势图。法国的版图为黄色部分。 这幅画是法国画家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的名作《坐在皇位上的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er sur le trône impérial)。当时的拿破仑皇帝雄霸欧洲,不可一世。这幅画原作现收藏于巴黎荣军院(Hôtel des Invalides),滑铁卢的是复制品。 拿破仑征讨各国。 滑铁卢战役中各国军队的排兵布阵图。 学生观摩滑铁卢战役的地形图。 滑铁卢战役法方主帅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法国皇帝(Emperor of the French),45岁,统兵人数约 73,000人,包括步兵、骑兵、炮兵与近卫军。 滑铁卢战役英国-荷兰联军主帅威灵顿公爵(Arthur Wellesley, Duke of Wellington),46岁,统兵人数约68,000人。战后出任英国首相。 滑铁卢战役普鲁士主帅格布哈德·莱贝雷希特·冯·布吕歇尔(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72岁,统兵人数约50,000人。 滑铁卢战役英国-荷兰联军副帅威廉王子(荷兰王储),22岁。后来成为荷兰国王。 法军高级将领运筹帷幄。 各国军队的组织与装备。 描绘滑铁卢战役的全景式油画(局部),气势磅礴,描绘了1815年6月18日著名的滑铁卢战役(Battle of Waterloo)的激烈场景,由法国画家路易·迪穆兰(Louis Dumoulin)于1912年创作。 (局部) (局部) (局部) 描绘滑铁卢战役的油画。 威灵顿公爵用过的军刀(纪念版)。 滑铁卢战役兵器。 滑铁卢战役头盔。 出土的滑铁卢战役士兵头骨。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从博物馆后门可以直通狮子纪念碑,山丘台阶共有226级。 下方圆形建筑是360度全景式画馆(La Rotonde Panorama),里面展示了法国画家路易·迪穆兰(Louis Dumoulin)创作的《滑铁卢战役全景图》(Panorama de la Bataille de Waterloo),直径35米,高12米,且伴有音效、灯光与战场模型。 狮子山丘顶部可以俯瞰整个滑铁卢昔日战场,如今是绿茵茵的广阔农田。 滑铁卢镇。 在工作人员的辅导下,受训学生实地体会当年战场的氛围。 遗址宣传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乌格蒙庄园(Hougoumont)胶着战</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下了狮子山丘,乘景点交通车去1.2公里外的乌格蒙庄园。这里是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的关键战场之一。乌格蒙庄园虽然不大,但地势较高,建筑坚固,是英军重要的防御据点,属于战场西翼。拿破仑的初衷是想让这里牵制英军侧翼兵力,吸引敌部远离主战线。他派遣弟弟热罗姆·波拿巴(Jérôme Bonaparte)率6000–7000法军猛烈进攻庄园,热拉尔将军(Gérard)调配部队支援。威灵顿公爵以牙还牙,也想吸引并牵制法军兵力,于是下令严防死守。他亲自担任总指挥,让麦当劳上校(Macdonnell)与詹姆斯上尉(James)负责坚守大门。联盟军投入了英军、汉诺威军队、卫队,约2000人死守。从上午11点左右开始,经过8小时激烈争夺,联盟军死伤1200多人,法军死伤更是高达2000-3000人。法军由于投入过多兵力而未能攻下庄园突破西翼,造成战略失误,整个战事陷入被动局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后威灵顿公爵认为乌格蒙庄园之战是战役胜负的关键。</div> 乌格蒙庄园外景。 乌格蒙庄园围墙和枪口。 乌格蒙庄园内部战况遗址。 曾经血染的草地如今开满了细小的黄百花,微风拂过,仿佛隐约听得见往日的厮杀呐喊声。 当年鏖战最激烈的乌格蒙庄园北门。<br><font color="#b06fbb">** 1815年6月18日法军从上午开始进攻,一度攻入庄园的果园与外部树林。中午前后,一支法军突破外墙,试图强行撞开北门。麦当劳与士兵们在千钧一发之际关上并顶住大门,在火焰与枪林弹雨中苦战。在援军的支持下,英军始终没有放弃阵地,成为滑铁卢战役的传奇故事。回顾滑铁卢战役,威灵顿公爵后来说过一句话:“The success of the battle turned upon the closing of the gates at Hougoumont.” (“战役的胜负取决于关闭乌格蒙庄园的大门”)。</font><br> 紧靠北门的英军纪念雕像。 庄园内法军纪念碑。 小教堂用多媒体介绍当年战况的惨烈。在小教堂门口的门板上仍可见留下的弹痕与火烧的痕迹。 滑铁卢战役的联盟军将领。 滑铁卢战役的法军将领。 装扮成英军的工作人员。 <div><br></div><div><br></div> 野外解说碑,标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关键地段。 每年6月18日威灵顿公爵会在他的伦敦住所阿普斯利府(Apsley House)举办纪念宴会庆祝滑铁卢战役的胜利,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墙上的大型历史群像画《滑铁卢宴会》(The Waterloo Banquet)由英国画家威廉·萨勒特(William Salter,1804–1875)创作于1836-1840年,描绘1836年宴会的庆祝场景,其中许多是当年滑铁卢战役中的英军高级军官。 昔日的战场现在是一派铸剑为犁的光景。 滑铁卢战役遗址的纪念品商店。 回程时在W车站等车,一队职业自行车赛手风驰电掣般地经过,头上还有直升机盘旋,后面有轿车驮着备车追随。<br><font color="#b06fbb">** The De Brabantse Pijl (also known as La Fleche che Brabanconne) 职业自行车比赛全程162.6 km 公里,属于UCI ProSeries系列赛的一部分,档次非常高,略低于The WorldTour级别的赛事水平。</font><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07.28-29, STP.</p> <div><br></div><div><font color="#39b54a">作者简介<br>旅行家,作家,兼摄影师,现为美国医学院教授。出版有长篇小说《海鸥教授》,《杜鹃花开》,《玫瑰血》,《生命是用来虚度的》,中篇小说《留学生》,《寒星》,短篇小说《悔恋》,《小倩绝恋》,《年夜》,《真实的谎言》等,英文哲学著作《A Brief History of European Philosophy: Key Thinkers and Ideas through the Ages》,并著有大量散文,游记,摄影专集。</font></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