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与草原共舞 翰墨同国防结缘

曾桂荣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8日乌拉特中旗老年书画家协会二十多名会员在会长皇甫义的亲自带领下参加了川井国防教育基地拓展实践。</p><p class="ql-block"> 当草原的辽阔遇见国防的庄严,当笔墨的灵动触碰迷彩的厚重,一场别样的实践活动在乌拉特中旗川井国防教育基地展开。一天的时光,让翰墨与国防结缘,让初心在草原与迷彩间共鸣。</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微风带着芳草的潮气,会员们踩着露水踏进乌拉特草原时,都忍不住停住了脚步——放眼望去,草原像被无边无际的绿绸缎铺满,从脚下一直铺到天的尽头,连风都带着青草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几位老会员激动地说“谁能想到,这片如今望不到边的绿草原,竟干渴了十几年。草原上的草矮得露着大片黄土,风一吹就卷着沙跑,羊群走过都留着清晰的脚印,连最耐旱的沙蒿都蔫头耷脑,今年雨水足得像从天上泼下来,草疯了似的长,把过去十几年欠的绿全补上了”。</p> <p class="ql-block">  从草原的绿浪里钻出来,车子一拐,国防教育基地的迷彩围墙便撞入眼帘。刚下车,身着作训服的教练员笑着迎上来,黝黑的脸上带着爽朗的劲儿:“欢迎老同志们!今天咱们就当回兵,体验一把军营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跟着教练员往里走,军营的气息扑面而来:平整的水泥路上画着笔直的黄线,两旁的白杨树站得像列队的士兵,远处场地上陈例着各种兵器。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挂在墙上的标语——“保家卫国”四个红漆大字,在阳光下亮得耀眼。</p> <p class="ql-block">  活动室里早已备好成排的迷彩服,会员们按着尺码换上,拉着衣角互相打量。等大家换好服装,教练员一声“集合”二十多位“银发老兵”排着不太整齐队伍,却个个昂首挺胸。晨光透过窗户落在迷彩服上,映得每个人眼里都闪着期待_▁这一天的军营体验,就这沉甸甸的绿营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首先参观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馆,就像翻开了一部厚重的中华民族“同心史”,每一处展陈都在诉说着各民族命运相连的故事,脱贫攻坚中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场景,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深植于历史基因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走出展馆,更深刻体会到“共同体”三个字的分量。它不仅是历史的总结,更是当下的行动指南——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唯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这种共识,或许就是展馆留给每个参观者最珍贵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  转身走进粮站供销社,斑驳的柜台、褪色的招牌,一下子把人拉回物资不那么丰盈却格外踏实的年代。粮票的印记、供销社货架上整齐排列的日用品,藏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也藏着邻里间互通有无的温暖。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说:日子虽简,却因这些共同的记忆而格外鲜活。而供销社里的旧时活动更是把记忆拉得很近:试着用粮票换一次东西,在老式算盘上拨弄几下,指尖触到的旧柜台、耳边响起的吆喝声,排着长队购买,都带着实实在在的生活温度。这些体验不只是怀旧,更像在提醒我们:那些烟火气里的朴素、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其实一直是日子里最珍贵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走在实训教育大道上,目光掠过那些陈列的武器,仿佛触摸到了一段段沉甸甸的国防记忆。</p><p class="ql-block"> 锈迹或许爬上了炮身,弹壳的光泽也被岁月磨淡,但每一件武器都带着清晰的“故事感”——可能是曾守护过边疆的火炮,可能是见证过训练场汗水的枪械,它们沉默地立在那里,却比任何文字都更直白地诉说着“国防”二字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武器,不会只觉得冰冷坚硬,反而能读出背后的深意:它们是保家卫国的“硬实力”,更是一代代军人枕戈待旦的见证。实训大道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让我们直观地明白,和平从不是凭空而来,是这些武器背后的坚守,为我们挡住了风雨。走过去时,脚步会不自觉放轻,不是畏惧,而是一种敬畏——敬畏那些曾操作它们的身影,更敬畏这份“安不忘危”的警醒。</p> <p class="ql-block">  老年书画协会与国防教育基地的联结,像一场笔墨与家国情怀的相遇,很有意义。看着一幅幅书画作品被郑重赠予基地,笔锋里的遒劲、墨色中的赤诚,都是老人们对家国的深情——或许是一幅“保家卫国”的大字,或许是军魂、居安思危、国防铸魂,笔墨间藏着的是历经岁月沉淀的家国担当。</p><p class="ql-block"> 而双方现场达成在基地建立“老年书画家采风基地,更让这种情怀有了扎根生长的土壤。往后,老人们可以在这里以笔为媒,把对国防的关注、对和平的珍视,融进每一笔勾勒、每一划书写里。年轻人在基地接受国防教育时,既能感受保家卫国的厚重,也能从书画中触摸到文化传承里的赤子之心,这种“文”与“武”的交融,让爱国情怀有了更生动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两个群体的牵手,更像是把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与国防意识拧成了一股绳,让那些藏在笔墨里的力量,和国防教育的初心,一起慢慢发酵、传递。</p> <p class="ql-block">皇甫会长亲笔撰并书了这幅作品,是笔墨与家国情怀碰撞出的滚烫热忱——既有对翰墨艺术能与国防精神相契相融的深深感动,也有对两界携手共筑文化国防的由衷振奋;是笔尖流淌的敬意,敬国防的铁血担当,敬艺术的温润力量;更是心底涌动的期许,盼这份“翰墨与国防”的情缘能如墨香般悠远,似军魂般绵长。</p> <p class="ql-block">审核:皇甫义</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曾桂荣</p><p class="ql-block">图片:乌云达来 唐爱红</p><p class="ql-block">曾桂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