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的坚守与传承

铁兵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长江</b></p> <p class="ql-block">皱纹中隐匿着往昔的英勇无畏,白发间闪耀着岁月的熠熠勋章。每当指尖摩挲那些泛黄的军旅照片,便似触摸到时光镌刻的痕迹。照片里,被风沙磨砺的面庞、被钢轨烫出纹路的掌纹,都在默默诉说着那段铁与血交织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六月的十堰,空气中弥漫着铁道兵老战友重逢时独有的气息,那是机油、汗水与记忆相互交融的复杂味道。在《不朽的军魂》之《人物风采卷(续)》新书发布会现场,灯光洒落在我入选的作品《登高英雄》那一页,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七十多年前,那个在陇海铁路八号桥上挥洒汗水、无畏攀登的中年士兵。老战友们在会场紧紧相拥,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布满老年斑的手紧紧相握,仿佛想要借此抓住那已然流逝的悠悠岁月。志愿者们在人群中忙碌穿梭,他们的热情,让我不禁忆起当年连队里的通信员,总是最早起身,最晚入睡,时刻坚守着自己的岗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月6日十堰新书发布会现场</p> <p class="ql-block">在热烈欢快的发布会期间,作为编委成员,我参加了由铁道兵战友网领导层主持的《不朽的军魂》之《历史卷》研讨会。会上,向德荣主编满怀激情地介绍了撰写情况以及尚存的问题。刘站长、郑部长、王部长针对这些问题,纷纷提出了补充与解决办法。会后,向主席和向主编满怀自信地就《历史卷》的下一步编校工作与我交流探讨,并作出安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袁武学战友(左)相遇在十堰</p> <p class="ql-block">寻找郝振通老人的过程,最是让我动容。当姚尚明总指挥在志愿者群发布那条寻人消息时,谁都未曾料到,这会引发一场跨越时空的寻亲之旅。拉丝制钉厂早已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消失不见,就如同当年我们修建的众多临时工棚,被风沙掩埋,被时光遗忘。然而,人的记忆远比钢筋还要坚固。志愿者们你一言我一语,接力寻找,那场景,恰似当年我们抢修铁路时,一个人倒下,另一个人立刻顶上,毫无退缩之意。当91岁的郝振通与我91岁的老父亲两位老战友通过视频重逢的那一刻,看着两位老者颤抖的双手、满是浑浊却饱含深情的泪水,我真切地看到了军旅情谊最本真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看望父亲战友郝振通老人</p> <p class="ql-block">在杨连第连(队)的驻地,我与年轻的员工们同吃同住。他们黝黑的脸庞,让我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但如今的装备与往昔相比,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试着操作现代化的铺轨机时,陪同我的项目办主任小刘打趣道:“老班长,您那会儿可没这么舒服吧?”我大笑起来,给他讲起我们当年用人肩扛铁轨的艰辛故事。夜幕降临,营区的灯光如同串串珍珠,镶嵌在古隆中的脚下,与星空相互辉映,美不胜收。年轻的总工程师告诉我:“现在修铁路讲究‘绿色施工’,您当年种下的树苗,现在都已长成了茂密的树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杨连第连(队)工友在工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纪念馆杨连第桥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七月的西安,热浪裹挟着历史的厚重尘埃。在丛书之一《天路雄师》编纂座谈会上,主编袁武学战友展示的关角隧道老照片,让我不禁喉头一紧。那些黑白影像之中,仿佛能听见风钻的阵阵轰鸣,看见塌方时腾起的滚滚尘雾。武学兄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地讲解着《天路雄师》的框架结构、工程内核、人物风采、故事构成以及体裁要求等内容。解读结束时,武学兄神秘地请代表们留意:预计在8月9号晚间,央视专门频道将播出由梅梓祥、袁武学、张生林、李来所等四位青藏线上的老兵协助拍摄的《老兵你好》节目,真情实景再现那段难忘的岁月(具体事宜以央视播出时间为准)!作为外地特邀代表,当我介绍身在北京的吴宝生前辈因事无法与会,并模仿他河北口音的声音说道:“青藏线的往事像一把锈蚀的钢锹,掘开了我们共同的记忆:‘在海拔3680米的关角隧道,每推进一米就有一名战士倒下...’”时,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我低头看向自己青筋凸起的手背,那里,曾经也紧握着同样的风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7月16日西安《天路雄师》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座谈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战友们发言交流</p> <p class="ql-block">父亲得知我要前往西安,平日里不善言辞的他突然打开了话匣子。这位91岁的老兵,罕见地谈起1955年他考入西安炮校的往事,甚至清晰地记得苏联顾问教他们计算弹道时的俄语口令。当我站在第二炮兵学院的旧址前,通过手机给父亲展示那些老建筑时,他的声音仿佛一下子年轻了二十岁:“就是那个操场!我单炮射击考核第一个拿的嘉奖!”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斑驳地洒在当年的炮位上,我仿佛看见一群年轻军官正在刻苦训练,他们坚毅的侧脸,与父亲珍藏的照片渐渐重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父亲回忆道,他1955年考入设在西安市一个村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炮兵学校,被分在二营八连五排二班,班长叫孟广杰,排长是贾思旺。校长是丛永治,少将军衔,副校长是王一凡。入校一年后,军校组织单炮射击考核,父亲第一个获得嘉奖。当时军校有苏联顾问施教。1957年,父亲参加北京国庆大阅兵,去参加阅兵的学员可免当年学业考试。1958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相应部队。他还记得,当时分到一个团的还有郝振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亲当学员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回到豫西家中整理资料时,我常常对着电脑屏幕出神。建平大姐此前建议我将这些经历写成一篇详实的通讯,记得当时我的答复是,故事还在继续演绎,看来要等到“八一节”前夕了。然而,当敲击键盘的那一刻,往事如汹涌潮水般扑面而来。父亲的老战友王录均发来信息,说他看到郝振通的消息后激动不已,还回忆起当年郝副教导员给战士们洗衣服的温暖往事。这些碎片般的记忆,一点点拼凑出一代军人的精神图谱——他们如道钉一般平凡质朴,却牢牢地固定着共和国的铁轨,为国家的建设默默奉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砲兵学校旧址照片</p> <p class="ql-block">八一节前夕,我收到武学兄发来的一套西安炮校历史纪念明信片。其中一张学员合影里,年轻的父亲目光如炬,满是朝气。我把照片放大打印,精心装裱好后送到老人面前。他用颤抖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青春洋溢的面孔,突然低声哼起了《炮兵进行曲》。母亲在一旁悄悄抹泪,说这是父亲中风后第一次完整地唱完一首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砲兵学校校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校校史馆</p> <p class="ql-block">整理父亲军旅回忆录时,我发现了一个温暖的细节:1957年他参加国庆阅兵前,军校特意给每人发了两双新袜子。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关怀,却让父亲铭记了一辈子。如今我们编纂军史,不正是要留住这些温暖人心的碎片吗?就像当年在青藏线,每一个道钉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每一段回忆都饱含着深沉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的父母安度幸福晚年</p> <p class="ql-block">按照惯例,也是我们家的习惯,“八一节”我们不外出聚会,就在家里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深夜伏案,我时常想起二郎洞的格桑花。那种在高原缺氧环境中依然顽强绽放的野花,多么像我们铁道兵啊——即便身处最恶劣的条件,也要创造出最美的风景。现在的年轻同事有时不太理解我对工作的严苛要求,他们不知道,当我阅读校核《天路雄师》书稿的每一个标点时,眼前浮现的是烈士陵园里那些没有照片的墓碑,那是战友们用生命铸就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前几日出游路过北京站,看见一列高铁缓缓驶出。银白色的车身上,“复兴号”三个字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我突然想起武学兄的话:“我们修架的是铁轨,但铺设的是通往未来的路。”候车大厅里,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正在参观铁路博物馆,他们趴在展柜前,好奇地看着我们当年用的煤油信号灯。那一刻,我无比确信,那些消失在风雪中的青春,都化作了铁轨下坚实的基石;那些飘散在岁月里的号子声,正随着高铁的汽笛,响彻新时代的辽阔蓝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皱纹终将悄悄爬满额头,但那颗炽热的兵心,永远不会生锈。当我在电脑上认真读完编校稿《历史卷》、敲完校对稿《天路雄师》的最后一个句号,窗外已是繁星满天。那些星星,多像当年青藏线上的道钉啊,在记忆的苍穹中,依然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向前。</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王长江,高级经济师、高级注册咨询师、项目管理师,社科专家,期刊主编,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协会员。前铁道兵战士、铁十师青藏铁路建设者、永远的铁道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