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弦歌未辍:西南联大的文脉星火与破壁星辰》

琴琴

<p class="ql-block">  1938年的蒙自,雨季来得格外早。南湖边的海关旧址里,闻一多先生正站在黑板前讲《楚辞》,穿堂风卷着雨丝扑进窗棂,他长衫的下摆被打湿了大半,声音却压过檐角的雨声:“‘路漫漫其修远兮’,这路,咱们现在正走着呢。”台下二十几个学生,有的坐着从庙里借来的蒲团,有的干脆蹲在泥地上,笔记本是用草纸订的,铅笔头短得快捏不住,可眼睛里的光,比窗外的闪电还亮。这年春天,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组的西南联大,刚在滇南小城落稳脚跟,而这样的课堂,后来在昆明的茅草屋里、在防空洞的石壁旁,一续就是八年。</p><p class="ql-block"> 谁也说不清那些年究竟有多少艰难。初到昆明时,学校连像样的校舍都凑不齐,工学院的教室是用茅草搭的,土坯墙糊着报纸,风穿过墙缝时带着哨音,雨打在茅草顶上像敲鼓。有次梁思成来讲《中国建筑史》,外面下起暴雨,他指着漏雨的屋顶笑:“诸位看,这就是最典型的‘悬山顶’,只是少了几片瓦。”学生们哄堂大笑,笑声里混着雨滴落在课桌上的嗒嗒声。教授们的日子更清苦,陈寅恪先生眼疾加重,买不起进口眼药水,就用草药熬水擦洗;朱自清先生在日记里记着,全家一个月的菜钱只够买三斤肉,女儿病了,连退烧药都要赊账。可每次开校务会,梅贻琦校长问起“图书够不够”“仪器到了没”,大家总说“再想想办法”——那些从北平、天津辗转万里运来的书籍仪器,装在木箱里,有的箱子上还留着日军轰炸的弹痕,却是他们眼里比粮食更金贵的家当。</p><p class="ql-block"> 炸弹来得最凶的那几年,课堂常常在警报声中中断。1940年秋,日军对昆明进行大轰炸,联大师生每天要跑两三次警报。有天下午,吴大猷先生正在讲量子力学,警报突然拉响,他抓起粉笔在黑板上飞快写下最后一个公式:“这个推导,我们到防空洞接着证。”学生们跟着他往郊外跑,怀里抱着课本,跑到半路,有个学生忽然想起:“先生,您的眼镜!”吴大猷摸了摸口袋,笑着摆手:“无妨,公式在脑子里呢。”防空洞里阴暗潮湿,大家就借着洞口透进的光,围坐成一圈听他讲,洞顶的土屑簌簌往下掉,落在笔记本上,没人来得及拍。后来有人回忆,那堂防空洞数学课,推导过程记得格外牢,仿佛泥土里都渗着公式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是苦难里长出的韧性。闻一多先生除了讲课,还靠刻图章贴补家用。他的书桌是一块破木板,垫在两个土坯上,刻刀划过橡皮章的声音,和隔壁教室里沈从文先生讲《边城》的语调,在巷子里交织成趣。有学生见他手指被刻刀磨出厚茧,想送他一块好木头,他婉拒了:“木头糙点没关系,字刻得正就行。”华罗庚先生那时住在乡下牛棚里,牛栏上方搭块木板就是书桌,他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堆垒素数论》,牛甩尾巴溅起的泥点落在稿纸上,他就用手指抹掉继续写。有次日军轰炸后,他的手稿散了一地,他不顾危险趴在废墟里一张张捡,指甲缝里全是泥土,嘴里还念叨着“这个定理不能丢”。</p><p class="ql-block"> 学生们的青春,也在硝烟里透着滚烫的光。他们穿着打补丁的军装,每天徒步十几里去上学,饿了就啃一口掺着沙子的糙米饼,却在课余办起了“冬青社”“高声唱”,在茶馆里演《雷雨》,在山坡上唱《毕业歌》。1941年,物理系学生朱光亚和同学在实验室里做光谱实验,仪器是用罐头盒改装的,电源不稳,灯泡忽明忽暗,他们就轮流用手按着接线处,一站就是半夜。后来朱光亚成为“两弹一星”元勋,总说那时的灯光:“比后来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更让人记挂。”还有杨振宁和李政道,常在联大的小树林里争论物理问题,树影落在他们年轻的脸上,那些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最初思考,就藏在蝉鸣与炮火的间隙里。</p><p class="ql-block"> 1946年5月,联大师生分批北返。离开昆明那天,上千人挤在车站,有人举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万岁”的木牌,有人抱着从茅草教室拆下来的一根茅草——那是他们亲手盖的校舍,茅草里还沾着当年的粉笔灰。梅贻琦校长站在月台上,看着学生们扛着行李上车,忽然想起八年前在长沙临时大学时,陈寅恪先生说的那句话:“国可以亡,文化不可亡。”此刻他终于懂了,那些在茅草屋里讲过的课、在防空洞里算过的题、在油灯下写过的诗,早已像种子一样,落在了这些年轻人心里。</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故事,藏在那些闪光的名字里:杨振宁、李政道摘得诺贝尔奖,邓稼先、朱光亚等八人成为“两弹一星”元勋,还有上百位院士、学者,在各行各业托举起新中国的脊梁。而当年联大的教室旧址,如今还立在昆明的翠湖边,茅草屋顶早已换成了瓦,可墙上那些学生们刻下的公式、诗句,还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就像有位老校友说的:“联大最了不起的不是出了多少名人,而是教会我们,哪怕在泥泞里,也要抬头看星星——那些星星,其实是自己眼里的光。”</p> <p class="ql-block">文:琴琴 图: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