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一抹红】, 我的红岩情结

赵晋渝

<p class="ql-block">昵称:赵晋渝</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26609</p><p class="ql-block">图片:原创</p><p class="ql-block">重庆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 </p><p class="ql-block">1961年长篇小说《红岩》面向全国发行,立即引起空前反响。小说反映了重庆解放前夕重庆地下党如何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迎接解放,坚持斗争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小说几次再版几次脱销。凡读过《红岩》小说的读者已深深被小说里的故事情节所吸引。1965年《红岩》小说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和之后的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的歌剧《江姐》问市,再次将全国的红岩热推向高潮。红岩精神也因此而逐步形成。</p><p class="ql-block">(图片均为重庆 1949情景剧剧照剧)</p> <p class="ql-block">我的红岩情结也因红岩热的不断升温而伴随我多年。</p><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知道红岩的故事还是在刚上小学时。</p><p class="ql-block">我清晰的记得在一家小人书摊,通过一本《沙坪书店》的连环画。我认识了江姐、许云峰、陈然等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那时,红岩英烈的事迹感染并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p><p class="ql-block">在课间休息的教室,在下课放学回家的路上,同学们常常聚在一起回味着《红岩》小说中的精彩段落。女同学最爱朗诵的是江姐的“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男同学也琢磨着叶挺将军的样子“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我将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p><p class="ql-block">烈士的豪言壮语已成为同学们笔记本上的学习警句。</p><p class="ql-block">学校的音乐教室也常常响起以叶挺将军《囚歌》谱写的歌曲。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已成为那时同学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整个学校都呈现在学习红岩精神的氛围中。</p> <p class="ql-block">升入高年级后,我终于可以流利的阅读大量书籍了。</p><p class="ql-block">于是,母亲为我买了长篇小说《红岩》和揭露杀人魔窟“中美合作所”暴行的书籍,我对《红岩》小说中的故事有了全面的了解。我深深地被革命者追求真理、崇尚信仰的精神所打动,一种强烈的要去白公馆、渣滓洞瞻仰革命先烈的愿望犹然而生,成为了我的一个期待。</p><p class="ql-block"> 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学校组织我们去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p><p class="ql-block">我起了个大早。左肩挎着书包,书包里装着中午的干粮用白纸包着的两个馒头,右肩挎着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多年盛满凉开水的军用水壶,高高兴兴的坐上了开往烈士陵园的大客车。</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身穿棉布白衬衫和蓝色的裤子,脖子上系着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手牵着手一步一步的登上石阶,来到了绿树成荫的歌乐山下。</p><p class="ql-block"> 当一朵朵同学们亲手做的小白花投向那烈士长眠的陵墓并深深的鞠一躬时,我们的心灵似乎得到了一丝慰藉。渣滓洞的牢房虽然黑暗阴深,却遮不住江姐们亲手绣的五星红旗的光辉。特务们纵有老虎凳竹签子皮鞭电刑,也丝毫摧不垮共产党人钢铁般意志。</p> <p class="ql-block">当兵入伍期间,战友们经常围绕小说《红岩》问这问那。每当我向战友们解答时,时常流露出一种骄傲的神态。我为来自红岩烈士的家乡感到自豪。虽远离家乡但我时时牵挂着故土。</p><p class="ql-block">每次探亲我都要择机前往烈士陵园拜谒先烈,每次瞻仰我都有新的启迪。</p><p class="ql-block">红岩青松为什么挺立?</p><p class="ql-block">那是革命先烈的铮铮铁骨在迎霜斗寒!</p><p class="ql-block">不凝的鲜血为什么流淌?</p><p class="ql-block">那是革命先烈用生命书写的红色乐章!</p><p class="ql-block">于是我感悟到了红岩精神。</p><p class="ql-block">红岩精神代表着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代表着对人民的忠诚、代表着对真理的追求、代表着无私的奉献。红岩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挺立起一个不屈民族的脊梁,凝聚了巴渝大地优秀儿女的精神血脉。</p><p class="ql-block">凡是来重庆出差或工作的朋友,我都要向他们推荐参观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村。他们都十分乐意,因为在朋友的心中也早已有这种期待,亲临实地感受红岩精神,他们敬谒了英烈也带走了红岩精神。</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国家富强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在逐年提高。重庆的红岩精神也在与时俱进。</p><p class="ql-block">前些年重庆烈士陵园挖掘整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先烈故事,组成红岩精神宣讲团在全国巡回宣讲。每到一处听众都是坐无虚席。接着,重庆又新推出的反映重庆解放前夕,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组织开展狱中斗争的现场实景情景剧《重庆1949》,再现了血雨腥风的斗争场面,使观看者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立体的诠释了红岩精神。</p><p class="ql-block"> 近两年重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埋头苦干,担当作为,深化改革,提振精气神、凝聚万众之力,就是为新的发展时期红岩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是红岩精神的发展和延续。</p><p class="ql-block"> 值得庆幸的是,星移世易,时代在变,环境在变,观念在变,红岩精神的宣扬形式在变,但红岩精神的精髓没有变。红岩精神发源地的重庆正以多项改革创新之举追赶全国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潮头浪尖。</p><p class="ql-block"> 啊!红岩精神,一个伟大的时代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