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去旅行(一)红岩精神永耀心间——渣滓洞白公馆访记

雨芷萱

<p class="ql-block">  初读《红岩》时,心中便埋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今年盛夏,我终于踏上了重庆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走进了书中描绘的渣滓洞和白公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步入渣滓洞,江姐曾经居住的牢房赫然在目。不足十平米的狭小空间里,五张上下铺铁床占据了大部分面积,单薄的被褥整齐地叠放在床头。我驻足凝视,难以想象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革命者们是如何在这方寸之地坚守信仰。恍惚间,我仿佛看见江姐正站在铁栅栏前,用她坚定的目光和铿锵的话语鼓舞着狱友们的斗志;耳畔似乎回荡着她们在极端困境中仍坚持开展的狱中联欢声。</p> <p class="ql-block">  审讯室的景象更令人心惊。生锈的铁链、闪着寒光的刺刀、烧得通红的烙铁、阴森可怖的老虎凳......每一件刑具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这些冰冷的器物见证了多少革命志士的坚贞不屈,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解放的钢铁长城。</p> <p class="ql-block">  转至白公馆,细雨中的小萝卜头雕像格外引人注目。这个身着单薄衣衫的少年,胸前飘扬的红领巾与他稚嫩却坚毅的面容形成鲜明对比。他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仿佛能穿透时光的迷雾,直视着我们这些后来人的心灵。宋振中,这个八个月大就随父母入狱,八岁时与双亲一同遇害的小英雄,用他短暂的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细雨轻抚着雕像,似在低声诉说着那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教师,站在这些浸透着血泪与信仰的遗迹前,内心的震撼远非寻常。凝视着江姐牢房冰冷的铁栏,触摸着审讯室锈迹斑斑的刑具,仰望小萝卜头雕像那超越年龄的坚定眼神,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沉重叩问:我们该如何将这用生命书写的信仰之火,传递给教室里的下一代?</p><p class="ql-block"> 教科书上的文字是苍白的,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件遗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何谓“信仰”、何谓“坚韧”、何谓“舍生取义”。江姐们在酷刑下的不屈,小萝卜头在暗无天日中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光明的向往,不正是最鲜活、最深刻的德育教材吗?这比任何说教都更能直抵心灵。我们有义务让英雄不再仅仅是遥远的名字或模糊的符号,而要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化作孩子们心中可感可知、可敬可学的力量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