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线企业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的“出生证”

丹景过客(倪同正)

<p class="ql-block">大三线企业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的“出生证”</p><p class="ql-block">2015年4月23日,我请老校友、原上海柴油机厂厂工会办公室主任韩世先陪同,去上柴厂为【大三线】拍片打前站,经过几道关节到了厂文书档案室查阅有关上柴包建锦江厂的资料,一口气拍了几十张照片,其中这一份二厂协议,是我迄今所看到的有关锦江厂建厂时间最早的一份文件,在新的时间更早的建厂文件没发现之前,我们似可将它作为锦江厂的“出生证”来看待。现公布于此,同时也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机械工业部“关于锦江厂、岷江厂、湔江厂三厂的初步设计批复”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机械工业部军管会生产指挥部“关于锦江厂工厂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一并公布在这里,供有兴趣的同志们阅读了解。</p><p class="ql-block">为了对锦江厂的诞生有个较为详细的介绍,特转载原锦江厂设计科副科长徐雨生同志撰写的回忆锦江厂创建的文章,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倪同正</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0日编发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协议书</p><p class="ql-block">签订协议单位:上海柴油机厂、锦江农业机械厂</p><p class="ql-block">八机部:</p><p class="ql-block">八月底至九月初于北京召开为期15天的基建工作会议期间,我们在部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备战、各荒、为人民”的方针,五七指示。为在三线地区建设打不垮、炸不烂的巩固后方,根据部指示:上海柴油机厂油泵车间一分为二的原则,包建锦江农业机械厂,具体包建内容经两厂多次讨论协商,协议如下:</p><p class="ql-block">一、人员调配问题:</p><p class="ql-block">(1)由上柴厂抽调职工350名给锦江农机厂。其中:干部100名工人250名。</p><p class="ql-block">(2)分期分批调迁时间是:干部,六六年内调配45名,六七年内调配55名。工人,六六年四季至六七年一季内调配25名,六七年三、四季内调配225名。</p><p class="ql-block">(3)关于人员条件:根据国家经委的有关规定,强弱搭配的原则,成套输送。</p><p class="ql-block">二、非标准设备的制造。按设计要求需增加非标准设备8项124台套中,由上海柴油机厂负责制造73项105台套。六七年内制造供应。其余均由锦江农机厂现场自行制造。</p><p class="ql-block">三、工艺装备,按设计原则,共需工装2663套,上海柴油机厂在六七年内除调拨1440套外,尚需造1223套供应锦江农机厂。(2663套系指135、180两种产品)。</p><p class="ql-block">四、为使锦江农机厂投产前衔接需要,上海柴油机厂在六七年内负责供应135油泵毛坯1000套/4000缸,冷冲件500套2000缸。</p><p class="ql-block">五、有关协作件、外购件按部规定保证供应落实。(包括调正投产材料)上述包建项目内容,经两厂负责人签字后,按此执行。本协议书一式三份。一份上报中国拖拉机内燃机工业公司,上海柴油机厂、锦江农业机械厂各存一份。</p><p class="ql-block">备注:现场制非标19项,要求部借调工人解决六八年制造非标56项及其它问题另外协商安排。</p><p class="ql-block">协议签订单位: </p><p class="ql-block">上海柴油机厂代表: 王恩文 </p><p class="ql-block">锦江农业机械厂代表:周 蔼元</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六年九月七日签定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回忆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的创建</p><p class="ql-block">徐雨声 </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六年三月,正值史无前例的“文革”前奏时期,八机部规划司派员来沪传达部党组的决定:要上海柴油机厂在四川省负责包建大马力柴油机厂和油泵油嘴厂。</p><p class="ql-block">五月廿五日接八机部电告,需即派员赴渝到北碚第三设计院报到,参观学习已建成的第一批三线工厂并参加两厂厂址的选择。</p><p class="ql-block">五月廿八日,上柴厂党委决定由林宏兴厂长等4人赴渝。林厂长3人负责向阳厂选址,油泵油嘴厂的选址仅我1人承担。当到达重庆北碚第三设计院后,先是组织大家参观学习已建成的涪陵化油器厂、汽油机厂、标准件厂等等。第二天下午,我接到了三线建设西南办事处的电报,让我速到蓉参加油泵油嘴厂的选址,并配合洛阳设计院绘制厂区总平面布置草图。于是我当夜动身赴蓉,到达省机械厅招待所时,便见到了总图设计的负责人王元忠同志。据他告知,部里派来的选址人员因急于返京,前天已将厂址选定。那天在连续选了两个厂后,再向里走到达响水洞时,天已黄昏,人未下车就在车内看了一眼,说了声:“就是这里吧”,厂址就选定了。</p><p class="ql-block">我隔日乘车前往现场观察后,确实令人吃惊,立马电告请林厂长前来,他回电要我配合设计院,将总图绘制出来,再复制1份带回厂里向党委汇报。</p><p class="ql-block">回沪后,当王永安书记、袁明亮厂长等人听完厂址情况汇报,并看了总图后,王书记立即表态:必须赴京向部党组反映已选厂址存在严重问题,要求推翻重选。但后来“文革”风暴越刮越紧,要求重选厂址的事便再也没有提到厂党委的议事日程上来。</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六年七月,八机部在北京华侨饭店召开三线建设动员大会,参加该会的代表有周霭元、丁正昌、徐坚文、叶文龙和我共五人。会议由陈正人部长、杨立功副部长和基建司有关负责人作报告,主要内容是论述三线建设的重要性,并要求我们吃大苦,耐大劳,抢时间争速度,将三线建成一个打不垮炸不烂的后方基地等等。对重新选址的问题在那种会议上确也不宜提出,只有到达现场后,让更多的同志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后再赴京上报。</p><p class="ql-block">10月上旬,第一批支内筹建人员到达彭县大宝山公社,从此,围绕着厂址问题,历经了三年,方使八机部承认缺乏调查研究,先后推翻了响水洞和小鱼洞厂址。当正式发文明确厂址定为“关口”时,所有筹建人员无不欢欣鼓舞。</p><p class="ql-block">回忆当时的情景,依然激情澎湃。厂址一经确定,首要的任务便是如何抓紧做好这一版本的工厂设计。第一步是扩大初步设计,也称工艺设计,以工厂为主,设计院参加。第二步称施工设计,也叫土建设计,以设计院为主,工厂参加。生活区设计则全部由厂方自行负责。众所周知,工厂设计质量好或差除了影响到建厂速度外,更严重的是会影响生产,不能按照规定在三年时间内达到或超过设计生产纲领。为此,经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在1969年11月份由徐春涛厂长、袁庆宝主任负责,并配备了老工人出身的技术干部孙耀发、李昌荣两位同志和我共同协调,平衡工厂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进行联络、商讨解决。同时还确定了一批技术经验丰富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充实到各车间、部门开展扩初设计工作。</p><p class="ql-block">其人员名单如下:总泵车间(包括装配):张荣水、金龙庆、罗富云、张林才、楼观海、赵秀梅、蒋祥宝、沃才根、龙锦波。偶件车间(包括芯套、伐座、油嘴):朱存康、张洪兴、丁正昌、庄明礼、徐秀燕、冼兆娥。准备车间:柯笑扬,孙阳波。工具车间(包括总库):徐铭发、何运春、李书炎。机修车间(包括水电风气):王振宝、何达、陈国跃、涂怡庄。热处理车间:朱坚青技术检查(包括计量、理化):肖正权、姚步能、陈仁德。仓库后勤:钱三宝、王九如、裘志军。生活区土建设计:杜凤星、徐联章、徐坚文。</p><p class="ql-block">为了开展工作方便,更好地结合生产实际,厂领导决定将扩初设计队伍安置在上柴厂进行,首先根据八机部下达的设计纲领如Ⅱ号加强泵、喷油器、三对偶件等,对产品结构、工艺共同进行分析,确定每道工序工时定额,计算设备负荷。然后排列车间平面布置图和全厂总图。</p><p class="ql-block">由于设计院工作的角度是代表国家控制新建厂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以达到节约总投资为目的。另外,他们对生产实践经验不足,脱离现实。具体如对确定设备的负荷率时总是偏高,对关键设备选型与厂方总不能统一,厂房高度尽可能低,对设备之间排列距离尽可能缩小等等。诸多具体问题,双方经常唇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最后通过调研、协商统一意见。</p><p class="ql-block">当所有基础资料确定后,便按各车间、部门计算出主要设计图。由于厂区场地面积所限,总泵装配、偶件部分生产面积都采用上楼生产。最后计算出全厂人员总数为2498人。据此确定厂部办公楼、食堂、浴室等面积,有了准确的各个单体面积后,再根据厂区地形图,设计出正确的全厂区总平面布置图。 当扩初设计结束后,紧接着便是大量的生产技术准备工作。根据工艺设计中提出的专用工艺装备,非标准设备、泵体自动线等,这些都必须自行设计,然后再落实到包建厂制造。为此,在包建厂内成立了上柴锦江设计组,除承担设计任务外,还要负责联系落实非标制造和技术服务。这个小组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到达现场的技术人员也积极为投产前做好大量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生活区的设计、施工开始就明确全部由工厂承担,为了不占或少占良田,只能依山就势,沿着水沟、山坡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分布着职工医院、单身宿舍、家属宿舍、商店、学校等等,在那个特殊年代又适逢极左思潮影响,要我们学习二汽建厂时的干打垒精神,不得采用抽水马桶等。为此,我们的家属宿舍除了砖木结构的多层楼房外,还有一批土打垒、石打垒的家属宿舍。</p><p class="ql-block">土建设计工程师们为了让职工们生活得舒适、实用,在设计中确实做到了精心设计。如将厕所巧妙地设计在两层楼梯之间,名义上是干厕,但还是可用水冲刷,勉强做到了“两全其美”。</p><p class="ql-block">喷油嘴当时是西南地区急需的短线产品。当时厂区开始破土动工,为了贯彻“边基建,边生产;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厂领导和有关人员多次商讨,迅速组成了一支生产喷油嘴的队伍,由陈林书同志提出利用临时车库作工场,安装起已到的部分设备,对所需的工装、测试、检查设备、辅料等请求包建厂全力支援。上柴厂也确实做到了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从1970年4月初到6月30日,奋战了三个月,生产出100副喷油嘴偶件,向党的生日“7·1”献了厚礼。</p><p class="ql-block">当时,在那种条件下,时间是那么短,能生产出难度最大,精密度最高的产品,其主要原因是:(一)领导以身作则,坚持在现场,与群众打成一片,带领职工共同奋斗。(二)包建厂的全力支持。(三)全体职工的努力,忘我劳动。与此同时,厂区一个个车间,生活区一幢幢宿舍都在拔地而起……。</p><p class="ql-block">回忆起那时建厂安家时一幕幕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本人虽在81年初调离,但还是一直在关心着锦江厂动态,曾先后三次返厂,看到工厂欣欣向荣地发展,感到由衷地高兴。后来当听到工厂破产时,确实心情沉重。总感到这个厂正如自己带大的孩子一样,感情寄托之深是无与伦比的。 </p><p class="ql-block"> 2005年9月10日写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徐雨声,1934年生。1966年5月由上柴支内到四川筹建锦江油泵油嘴厂并负责工厂设计,后曾任技术准备组组长、技术设计科副科长。1981年初正式调入无锡油泵研究所工作,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