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1994年少林寺与白马寺之旅

【牛亚丽·静默蕴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难忘的1994年少林寺与白马寺之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4年的春日,阳光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我和孩子爸爸带着两个孩子,踏上了去往少林寺的旅程。那时的日子过得朴素,时光也走得从容,这样一次远门,对全家来说像场郑重的仪式,光是收拾行囊时,孩子们就围着行李箱转了好几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路辗转,孩子们的兴奋劲儿就没断过,像两只停不下来的小鸟,叽叽喳喳猜想着少林寺的模样。车一停稳,眼前便是通往寺院的小路——不算宽,还是土路,却比后来的柏油路热闹得多。路两旁的摊贩挨挨挤挤,木雕小佛像、印着“少林寺”字样的粗布帕子、还有拳头大的少林功夫小摆件,在简易木架上摆得满满当当。摊主们操着浓重的本地口音吆喝,讨价还价的声浪混着远处隐约的钟声,成了最鲜活的背景音。孩子们看得眼睛发直,攥着我们的手不肯挪步,非要把每个摊子都瞅遍才甘心,那股子热闹劲儿,比城里的集市还要让人觉得踏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时候的门票是10元钱,如今说起来轻描淡写,在当年却得掂量着花。那会儿工资不高,一家人出门的每一分钱都要算着来,可真站在少林寺门口,把那张带着体温的纸币递过去时,心里反倒落了定——这钱花得值,能让孩子亲眼见见课本里的少林寺,比买啥都强。后来偶尔想起,总忍不住算现在的门票涨了多少倍,具体数字记不清了,只知道翻了好多番。可再贵的票,也换不回当年土路上的烟火气,换不回孩子攥着门票时,眼里闪的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会儿的少林寺,带着未加修饰的质朴。红墙灰瓦的古建筑错落着,墙缝里钻出几丛青苔,更显岁月沉厚。寺里的老树枝繁叶茂,阳光穿过叶隙,在地上织出晃动的光斑。最让孩子们惊叹的,是广场上那架伊尔-14型4202号飞机——后来才知道,这竟是毛主席的专机,1957到1958年间,他曾坐着它飞遍大江南北,足足23次。1994年,河南省政府特意协调原中原航空公司,把这架国家一级文物运到少林寺展览。孩子们围着飞机跑了好几圈,小手指着螺旋桨问个不停:“它能飞多高?毛主席坐在这里看云吗?”我和孩子爸爸望着机身上斑驳的印记,仿佛能看见当年舱内的灯光,心里涌着说不出的感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少林寺,我们顺路去了白马寺。那时的白马寺大门朝南,一踏进去,香火的清苦气便漫了过来。信徒们低着头慢慢走,佛殿里的佛像隔着袅袅香烟,更显庄严。孩子们虽不懂这些,却也被那份安静裹住了,脚步轻了,说话也放低了声音。我们一家人慢慢逛着,看殿角的飞檐挑着流云,听风吹过铃铛的轻响,心里静得像落了场雨的院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回家后,儿子兴冲冲地跟同学讲起旅行:“少林寺有毛主席坐过的飞机!白马寺的菩萨笑得可慈了!”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说他在吹牛。儿子揣着满肚子委屈跑回家,一进门就哭了,抽抽噎噎地问:“妈妈,我们真的去过少林寺吗?”我把他搂在怀里,摸着他的头说:“当然去过呀,你看,你衣服上还沾着少林寺的土呢。”他把学校的事一股脑倒出来,眼泪把我的衣襟打湿了一片。“别人信不信没关系,”我擦着他的眼泪,“咱们眼睛看见的,心里记住的,都是真的。这是咱们一家人的秘密,多珍贵呀。”说了好一会儿,他的哭声才慢慢停了,小脸上重新绽开点笑模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再想起来,1994年的那次旅行,心中依然满是温暖。那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出游,更是一段充满欢乐、好奇、感动与成长的家庭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我们一家人心中永远的珍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牛亚丽 2025.07.30</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