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詹天佑旧居

杨大同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1日,我们全家从延庆返京途中,自驾途经水关长城,孩子们想当一次“暑天好汉”,再爬一次长城。</p><p class="ql-block"> 水关长城以险著称,天清气朗,小众宁静。我和先生自然认怂,甘居山下,仰视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不想在水关长城山脚下,竟有意外收获和惊喜! </p><p class="ql-block"> 登石板小路拾级而上约五六米,竟藏有一处詹天佑旧居。多年前我登水关长城曾到访过山背后的青龙桥火车站。那里铺陈着一百多年前的铁轨,伫立着詹天佑铜像,著名的人字形轨道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却不知道附近还藏有詹天佑的旧居,如获至宝。</p> <p class="ql-block">旧居真旧。除了屋顶的新瓦,一切都和百年前一样。</p><p class="ql-block"> 小院门楣低矮得要撞头。东西北三面老屋,围成一个长方形小院。青砖柱角,石头墙,木窗棂,红瓦盖顶,干净齐整。这里曾是姬姓家宅。100多年前的深山僻壤里,有这样一处院落,也算家境殷实。</p><p class="ql-block"> 1905年,詹天佑奉清廷之命修筑京张铁路。曾以此处作为铁路建设临时指挥部,居住了三年。</p> <p class="ql-block">进得居室,潮气扑面。东房留有旧时的土炕。北房宽敞,有办公桌、座椅。一百多年了,旧居尚在,旧物难寻。唯有墙上挂满的老照片让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想当年,陋室之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该是多么红火繁忙啊!</p> <p class="ql-block">细看旧照,詹天佑的形象逐渐高大伟岸。</p><p class="ql-block"> 詹天佑十二岁时和三十名留美幼童的合影。孩子们一律穿长袍马褂,满脸的呆萌与稚气。</p><p class="ql-block"> 1872年詹天佑十二岁从广州到香港考取了清政府办的“幼童出洋预备班”。父亲签字画押了生死状∶ “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詹天佑生于普通茶商之家,当时的官宦人家可舍不得让子弟漂洋过海,面对生死考验。</p> <p class="ql-block">詹天佑在美国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p><p class="ql-block"> 1881年奉召回国。此前,清政府开始聘用洋人在中国修铁路、架桥梁。詹天佑参与工程实践之后,逐渐担起了自主设计制造的重担。开启了由国人独立承担建设铁路之先河。</p><p class="ql-block">他自勉∶“勿屈己而徇人,勿沽名而钓誉。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p><p class="ql-block">他雄心所致∶ “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p> <p class="ql-block">詹天佑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工程师,一生修建铁路六条。最有创意的是脚下的京张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丰台修到张家口,需穿越居庸关、八达岭的天堑。此处山峦陡峭,重峦叠嶂,长城蜿蜒迤逦,自古地势险峻为御敌之屏障。詹天佑引领一众国人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施工。要知道,百年前中国几乎没有重工业基础,没有大型机械装备,全靠人背肩扛。</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铁路穿山越岭,詹天佑发明了用竖井方式开隧道,几处同时打竖井,左右开挖。用老乡打水的辘轳绞出碎沙石,用水桶挑出隧道溢出的积水,硬是缩短了两年工期。</p><p class="ql-block"> 他亲自到汉阳铁厂监督生产高质量铁轨。</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火车动力爬山,他发明了人字轨,用两台机车一头一尾推拉火车上山,创造了铁路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詹天佑引领国人修铁路,培养了大批中国铁路工程师。其中,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1893年铁路工程班首批毕业生陈西林,接任詹天佑任总工程师,继续修建了张绥、绥包铁路。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呕心沥血。</p><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专门提出了陈西林先生?经证实,他是师大附中老同学李小泊的姥爷,京张铁路通车前验道留影中,右起第三人是詹天佑,第五人是陈西林。这已成为他们家族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詹天佑58岁病逝。实为过劳而亡。其时,他调任湖北任要职,患有腹疾,于1919年抱病参加远东铁路国际会议。返乡途中再次登上长城浩叹∶</p><p class="ql-block">“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1919年4月,詹天佑卒于武汉。</p><p class="ql-block"> 詹天佑生于清末,学成美国,归国修铁路,架桥梁。正值中国积贫积弱,改朝换代乱世之中。它能在夹缝中挺立,攻坚克难,执着于中国工业铁路建设,建立丰功伟绩实属不易。这样的实业家,这样的知识分子,这样的国之栋梁,这样的不凡平生,除了敬佩,还能说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绕过旧居,来到后院。一台石碾子看着亲切。不知道当年是人推磨还是用毛驴?詹天佑一个广东人,吃过洋面包和大米饭,吃北方乡村的贴饼子咸菜,碴子粥,吃得惯吗?</p><p class="ql-block">我指着一架绿萝下张张原木条桌条凳,像一处通风的凉棚课堂。当年该是詹天佑演讲的地方吧?与他的智者朋友们共商修路大计的地方吧?</p> <p class="ql-block">10岁的外孙路易稚气的问我,“怎么中国的铁路用100年的时间发展这么快呀?” 我一时语塞。孩子确实乘过中国呼啸而过的飞机,见识过风驰电掣的高铁,在北京坐过四通八达的地铁。这些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詹天佑人拉肩扛修铁路的时代仅仅过去了120年。</p><p class="ql-block"> 我想,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詹天佑的成长成功是同样的道理。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智者交朋友,交流,更重要的是每个人自强自立的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