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行记(1)丹麦篇

鸳鸯马

从北京到哥本哈根 2025年6月24日中午,“经典北欧之旅”旅行团24位团友心怀憧憬与热望,聚集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即将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877航班飞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p class="ql-block">这趟由“空客A350宽体客机”执飞的国际航班预定13:20起飞。李宜男、王葆新伉俪和表嫂冯晓青女士、表哥柴毅龙先生在登机口合影留念。</p> 北京至哥本哈根直线距离约为‌7300千米,大型客机需飞行9.5小时,预计于当地时间下午16点左右抵达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r>李景华、张玉民伉俪在35号登机口合影留念。 “北欧”,作为人文地理名词,通常指瑞典、丹麦、挪威、芬兰这四个分布在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和远离欧洲大陆靠近北极圈的冰岛。<div>相比西欧、东欧和南欧,北欧具有独特的地理自然风光和社会、历史文化景观,同样是旅游爱好者向往的出境旅游胜地。<div>“经典北欧之旅”旅行团在讨论、制订旅游计划时,摈弃了孤立在大西洋北端、自然条件恶劣的冰岛,增加了与芬兰隔海相望的波罗的海小国爱沙尼亚,调整后的旅游计划纳入了北欧四国加爱沙尼亚,包含了五国必游的城市和景区,行程紧凑,具有较高的性价比。</div></div> 经过近10小时飞行,哥本哈根时间6月24日下午16点(北京时间22点),旅行团乘坐的空客A350客机平稳的降落在哥本哈根凯斯楚普机场,团友们按计划入住“斯堪迪克斯卢瑟霍尔门”酒店。<div>哥本哈根坐落于丹麦西兰岛东部,是丹麦王国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同时也是丹麦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常住人口138万,是世界著名国际大都市。</div><div>上图是哥本哈根城市风光,高耸的绿色尖塔为圣母大教堂钟楼。</div> 丹麦国粹:小美人鱼 <p class="ql-block">6月25日早晨,旅行团乘车来到哥本哈根朗厄利尼海滨步行大道(又名长堤公园),观赏举世闻名的美人鱼雕像。</p><p class="ql-block">华学芳等团友在美人鱼雕像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丹麦国宝的小美人鱼铜像安放在厄利尼海滨步行大道东侧的浅海中。</p><p class="ql-block">在不足一米深的海水中,堆放着几块花岗石作底盘 ,上面安放着一块直径约为1.8米的椭圆形花岗岩作基座 ,基座上端坐着高约1.5米,古铜色的小美人鱼。</p><p class="ql-block">美人鱼铜像的原型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1837年创作的童话《海的女儿》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个流传于全世界的凄美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麦作曲家费尼·亨利克根据该童话创作了芭蕾舞剧《小美人鱼》,190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上演获得巨大成功。</p><p class="ql-block">梁云芝等四位女士在厄利尼海滨留影。</p> <p class="ql-block">嘉士伯啤酒厂创始人之一卡尔·雅各布森多次观看这场无与伦比的芭蕾舞剧后,被小美人鱼的人格魅力和悲怆命运所打动,他决定捐资给小美人鱼制作一个雕像。</p><p class="ql-block">站在海边,望着近在咫尺的美人鱼雕像,海风掀起浪花抨击着堤岸上的巨石。呜咽的波涛让人觉得似乎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世界。</p><p class="ql-block">刘卫女士在堤岸畔留影,瑞典南端的马尔默市与哥本哈根隔海相望。</p> <p class="ql-block">卡尔·雅各布森邀请雕刻家爱德华·艾瑞克森担任雕塑师,并邀请饰演小美人鱼的芭蕾舞女演员艾伦·普莱丝做为面容模特。</p><p class="ql-block">郭光华女士在美人鱼雕像前留影,阳光伴随着轻松与快乐洒在她脸上。</p> <p class="ql-block">美人鱼雕像上半身为一少女,整齐的秀发束在脑后,丰满的乳房高高隆起,右手抚在基座的石头上,左手搭在右腿上。</p><p class="ql-block">她的下半身似人又似鱼,修长的双腿呈跪姿,腿的下端没有脚,而是细长的鱼尾。</p><p class="ql-block">徐建蓉女士在美人鱼雕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美人鱼雕像静静地坐在海边,仿佛诉说着百年的等待。</p><p class="ql-block">张玉民、李景华伉俪在美人鱼雕像其留影。</p> <p class="ql-block">小美人鱼是丹麦的国粹,也是哥本哈根市徽,它在丹麦人心里的地位,如同法国人心中的埃菲尔铁塔。</p><p class="ql-block">肖林女士站在海边岩石上留影,凉爽的海风拂过她的面颊。</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都会有人反对,美人鱼雕像落成之后世人对它褒贬不一。</p><p class="ql-block">虽然绝大多数人赞不绝口,将其奉为丹麦国宝,但极少数三观不正的家伙却视它为洪水猛兽,这些人的存在导致美人鱼雕像和安徒生原著中的小美人鱼一样命运多舛。</p><p class="ql-block">有人给她披上神父穿的道袍遮羞;也有人给铜像戴上穆斯林头巾;它数次被人涂上油漆;有人锯下它的手臂;曾两次被人割下头颅。</p><p class="ql-block">最极端的一次是2003年,铜像不幸被人用炸药炸落到水里,打捞起来后发现她的手腕和膝部均严重损毁,经过较长时间才得以修复。</p><p class="ql-block">华学平女士在美人鱼雕像前留影。</p> 盖菲昂喷泉 <p class="ql-block">盖菲昂喷泉(又名神农喷泉)是位于哥本哈根朗厄里尼长堤公园中的标志性青铜雕塑,泉水从三级圆盘形的台阶上均匀的往下流,顶部的雕塑群展现了北欧神话中吉菲昂女神驾驭四头公牛耕犁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该作品由丹麦雕塑家昂拉斯·蓬高耗时十年创作,1908年竣工。</p><p class="ql-block">雕塑群包含女神、套犁及四头铜牛,泉水从牛鼻喷涌形成垂瀑,水池周环绕青铜蟒蛇装饰。</p><p class="ql-block">李娅娣女士在盖菲昂喷泉其留影。</p> <p class="ql-block">主体雕塑高约5米,盖菲昂女神左手扶犁,右手执鞭,驾驭着四条铜牛拼力耕犁。四条铜牛躬身抵角、奋力拉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昂拉斯·蓬高的创作灵感源于西兰岛形成的传说。</p><p class="ql-block">盖菲昂是神话中的一位女神,她一生未婚,却同大力神生下了四个儿子。</p><p class="ql-block">相传古代瑞典有个戈尔弗国王,答应盖菲昂女神可以从瑞典国土上挖出一块土地,但限时一昼夜。</p><p class="ql-block">盖菲昂女神把她的四个儿子化为公牛,用犁头从瑞典国土上挖了一大块土地,并把它移到海上,从此,瑞典的国土上留下了一个维纳恩湖,而挖出来的土地就是现在哥本哈根所在的西兰岛。</p><p class="ql-block">王惠玲女士等7位团友在盖菲昂喷泉小恬。</p> 圣阿尔班教堂 <div>距离盖菲昂喷泉仅50米的圣阿尔班教堂建于1885-1887年,由英国建筑师阿瑟·布洛姆菲尔德设计,采用传统英式哥特复兴式风格建造,为当时哥本哈根日益增多的英国移民群体提供服务。</div> 圣阿尔班教堂被视为北欧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英式宗教建筑,其建筑特征印证了19世纪英国文化对丹麦的影响。<div>2015年哥本哈根建筑遗产名录评定其为"维多利亚时期建筑典范"。</div><div>全体团友在圣阿尔班教堂前合影留念。</div> 该教堂外立面采用丹麦罕见的火石材料,高耸尖顶和哥特式拱窗构成其标志性外观。<div><br></div> 圣阿尔班教堂作为丹麦唯一的英式教堂,至今仍承担圣公会欧洲教区宗教功能,它与盖菲昂喷泉、小美人鱼雕像共同构成哥本哈根经典景观集群,并成为城市知名旅游地标。<div>肖林女士在圣阿尔班教堂前留影。</div> 三位女士坐在草地上合影,她们身后的教堂在蓝天白云下显得庄严而神圣。 管风琴教堂 <p class="ql-block">格伦特维教堂,因造型酷像一座巨大的管风琴而被称为管风琴教堂。</p><p class="ql-block">为纪念丹麦著名的神学家和赞美诗作家哥戎维,丹麦在全国征集有关纪念的设计方案。在众多的方案中,琰森·克林特的设计方案引人注目,最后评委会采纳了他的方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极为罕见的表现主义建筑风格教堂。</p><p class="ql-block">由于这种风格的建筑稀少,管风琴教堂成为了这座城市最知名的教堂之一。</p> 教堂在1921年9月8日哥戎维生日那天奠基,于1940年9月8日全部完工,历时19年。<div>程克坚先生在管风琴教堂前草坪上留影,他手握一根超长的自拍竿——这根“影石360全景相机”自拍竿未拉开仅有36厘米长,携带很方便;全部展开后长度竟达3米;自拍杆加上程先生身高和举起的手臂,能将相机镜头提升接近5米的高度,具有近似航拍无人机以“上帝视角”俯瞰大地的效果。</div><div>这根可长可短伸缩自如的宝贝被团友们戏称为“金箍棒”,程先生用它为北欧旅行团拍摄了许多高质量的照片和视频。</div> 华学平、华学芳两姐妹坐在教堂后院的草坪上,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神圣。 具有几何图案的教堂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它的设计现代而富有艺术感。<div>整个教堂共用6百万块黄砖小砖镶嵌,所有这些黄砖都是由精心选择出来的六个砖瓦匠手工制作的。<br>李娅娣等5位团友站在管风琴教堂门前留影,仿佛置身于一个未来世界。</div>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外部全部用黄砖砌成,浑然形成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品。</p><p class="ql-block">徐建蓉女士在教堂前留影,几朵黄色与紫色的花朵在风中摇曳。</p> 管风琴教堂代表了典型的丹麦设计风格,简洁大方,却又别致典雅。<div>教堂可纳1800人,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更多的装饰,只有用小黄砖砌成的不同造型的顶棚,支柱及窗框等等,造型独特,与内部造型互相衬托,令人耳目一新,使人由衷地赞叹设计师的非凡构思。</div> 哥本哈根市政厅与广场 丹麦市政厅广场,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与国王新广场遥遥相对。<div>广场的中心建筑市政厅建于1905年,由建筑师马丁·纽阿普设计。</div> <p class="ql-block">广场上人来人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穿梭在历史建筑之间,红砖塔楼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p><p class="ql-block">团友们仿佛通过时光隧道穿越到百年前的欧洲,却又被现代的活力所包围。</p> 哥本哈根市政厅前的石碑上刻着一串数字,记录着这座城市与远方的距离。<div>广场内高达110米的钟楼耸入云端,登上钟楼可俯览整个哥本哈根的市容。</div><div>在钟楼门的上方,人们可以看到著名的“世界钟”;该钟有13套机械装置同时运行,显示全球各地时间以及各种天文时间。<br><div>游人来到这里都会驻足片刻,似乎在丈量这场旅程的意义。</div></div> 哥本哈根市政厅结合了古代丹麦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正门上方的镀金塑像是这座城市的奠基人——阿布萨隆大主教。 华学平女士在哥本哈根市政厅拱形大门前留影,门厅上的油画叙述着哥本哈根的历史和传说。 <p class="ql-block">步入富丽堂皇的大厅让人眼前一亮,大厅面积约1500平方米,主要用于结婚典礼和官方接待。</p><p class="ql-block">这座宏伟的建筑,红砖墙与拱形结构浑然一体,二楼悬挂着两面丹麦国旗。</p><p class="ql-block">刘卫女士在哥本哈根市政厅大厅留影。</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正门左侧,伫立着一尊穿西装长袍、戴礼帽先生的铜质雕像,这是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雕像。</p><p class="ql-block">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p><p class="ql-block">这位童话文学巨匠的代表作有《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p><p class="ql-block">这些借助儿童视角观察世界,热情歌颂真善美,无情揭露鞭挞王公贵族愚蠢、贪婪和残暴的166篇故事,收集在《安徒生童话》一书中。</p><p class="ql-block">这部让读者(不限于少年儿童)爱不释手的传世之作已被译为150多种语言出版发行;他的童话故事还激发了大量电影、芭蕾舞剧、舞台剧以及电影动画的衍生创作。</p> <p class="ql-block">安徒生文笔诙谐而柔和,灵动轻巧又饱含浓重的忧伤和哀挽。他的写作技巧精致而不矫饰、主题深刻而不刻板;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国儿童心中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p><p class="ql-block">李一民先生在安徒生雕像旁留影。</p>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终生未婚,他将自己毕生的时间都耗费在了童话上。<div>安徒生曾对一位年轻作家说:“我为自己的童话付出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可估量的代价。为了童话,我拒绝了自己的幸福,并且错过了这样的一段时间,那时,尽管想象是怎样有力、如何光辉,它还是应该让位给现实。”</div><div>郭光华女士在安徒生雕像旁留影,她的目光跟随大师凝视的方向,在蓝天白云中找寻《卖火柴的小女孩》。</div> 《夜莺》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唯一的一篇以中国为背景的童话故事。<div>该作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夜莺美丽的歌声打动了皇帝,它成为皇帝的宠儿。但不久之后,一只能发出曼妙乐声且外表华丽的人造小鸟获得了更多赞美,于是夜莺飞走了。然而,当皇帝的生命面临死神的威胁时,人造小鸟却唱不出一个音符...<div>刘卫女士在安徒生雕像旁留影。</div></div> 为纪念安徒生在童话领域的杰出贡献,“国际安徒生奖”由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于1956年开始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授予儿童图书作家和插图画家,以此奖励并感谢他们写出了好书《我的童话人生》。<div>“国际安徒生奖”奖项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并以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div><div>肖林女士在安徒生雕像前留影。</div> <p class="ql-block">街道上行人与骑车人交错而过,色彩斑斓的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生动。</p><p class="ql-block">刘卫女士穿梭其中,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节奏与活力。</p> 共享单车的概念起源于国外,早在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就启动了第一辆共享概念的自行车项目“白色自行车”计划,随后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国。<div>丹麦以自行车文化著称,56%民众选择自行车出行因其便捷、低成本和环保。</div><div>哥本哈根街头共享单车停放点。</div> 李宜男女士在哥本哈根街头扶着一辆橘黄色共享单车留影。 罗森堡宫(国王花园) <p class="ql-block">美丽的罗森堡花园也叫“国王花园”,坐落在哥本哈根市中心,有小河环绕的罗森堡王宫城堡南面,是丹麦最古老的王室花园。</p><p class="ql-block">团友们步行在罗森堡宫绿树成荫的道路上,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脸上,明媚而柔和的光线及满眼的翠绿需要用相机定格。</p><p class="ql-block">三位陌生的外籍游人参加了合影,那一刻的笑容,纯粹而真实。</p> 坐落于国王花园内的罗森堡宫由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于1606年下令建造,采用荷兰文艺复兴样式设计,主体为红砖墙搭配青铜屋檐,护城河环绕四周,配有高耸塔楼与旋顶结构。<div>罗森堡宫侧视图</div> 罗森堡宫最初为皇室夏季行宫,经历扩建后定型,1634年增建荷兰风格塔楼。<div>罗森堡宫正视图,宫门前的大理石基座上卧着两头狮子。</div> 罗森堡宫1710年起停止居住功能,1838年改建为博物馆;现罗森堡宫由丹麦国家所有,命名为历史建筑博物馆。<div>刘卫女士在罗森堡宫留影。</div> 城堡被一整条护城河环绕,北面的一座吊桥通向城堡的主入口,但通过城堡南面建在花园内的“绿桥”也可以离开城堡。<div>李娅娣等四位团友在罗森堡宫合影留念。</div> <p class="ql-block">罗森堡宫是十六世纪丹麦国王克里斯钦安四世所建的夏季宫殿,宫殿外林荫处处,绿草如茵,花园中绽放着黄色的玫瑰花,环境清幽。</p><p class="ql-block">华学芳女士在罗森堡宫留影。</p> <p class="ql-block">罗森堡宫是克里斯钦安四世设计的,他很可能监督了整个建筑的施工。他一直居住在自己钟爱的住所中直到1648年辞世。</p><p class="ql-block">肖林女士在罗森堡宫留影,她身前一片红色的花朵开得正艳。</p> <p class="ql-block">郭光华等五位女士在罗森堡宫草地上合影,她们身后是宏伟的城堡,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那一刻的笑容,纯粹而真实。</p> 卡隆堡宫(哈姆雷特城堡) 卡隆堡宫意为“皇冠之宫”,又名“哈姆雷特城堡”。<div>这座矗立在哥本哈根半岛尖端的宏伟建筑,自1574年起便成为北欧文艺复兴风格的典范。<div>这座由荷兰建筑师设计的城堡,以其独特的岩石基座和褐色铜屋顶展现出非凡的气势。</div></div> <div>这座城堡最初是由菲特烈二世以通行税资助建造的,它位于半岛尖端,扼守着狭窄的厄勒海峡的要塞。</div><div>李娅娣等四位女士在卡隆堡宫前留影。</div> <p class="ql-block">在北欧战争期间,卡隆堡宫曾被瑞典占领和洗劫。</p><p class="ql-block">菲特烈四世继位后,加强了防御,并不断修复宫殿的损毁。</p><p class="ql-block">自1785年起,这里被改作兵营,成为丹麦军队抵御外敌的重要据点。</p><p class="ql-block">李一民、刘卫伉俪站在石阶上合影,丹麦国旗在风中飘扬,塔楼在云朵下显得格外挺拔。</p> 即便是现在,城堡外面数门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大炮仍直指瑞典,诉说着卡隆堡宫曾经的重要军事地位。<div>李宜男女士在卡隆堡宫留影,她面前是古炮阵地。</div> <p class="ql-block">透过黑色窗框望向这座古老的城堡,绿色尖塔在阳光下闪耀。广场上马车静静地停靠,仿佛在等待着某人的到来。</p> 其实,让卡隆堡宫名扬四海的重要原因源于一个人和一部戏剧。<div>英国大文豪、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于1599—1602年创作的悲剧《哈姆雷特》是以丹麦王室为背景,讲述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而激发莎士比亚创作灵感的城堡就是这座卡隆堡宫。</div>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篇幅最长、影响力最深远的作品,采用多线索叙事、戏中戏结构,塑造了文学史上最复杂的悲剧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人性复杂性与命运无常性,其成就居四大悲剧之首。<div>由于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卡隆堡宫闻名于世,城堡内每年夏季都会举办国际戏剧节。</div><div>戏剧节上,来自全球的艺术家共同演绎《哈姆雷特》的精彩片段。</div><div>旅行团步入城堡,这里刚刚结束一场演出,男女主演欣然接受团友们的邀请,合影留念。</div> <div>国际戏剧节融合了多种文化,中国艺术家带来的京剧表演格外引人注目,为城堡增添了独特的跨国文化魅力。</div><div>程克坚、梁云芝伉俪与两位主演在卡隆堡宫内合影。</div> 作为激发莎士比亚撰写著名悲剧《哈姆雷特》创作灵感的原型城堡,卡隆堡宫逐渐演化为:这里就是哈姆雷特王子复仇故事的发生地。<br>哈姆雷特虽然只是虚构的角色,却为城堡增添了一层神秘的悲剧色彩,久远的影响至今仍在。<br>出于扩大文旅影响力的考量,丹麦官方强化了卡隆堡宫与《哈姆雷特》的渊源,卡隆堡宫的别称就是“哈姆雷特城堡”。<br>郭光华、刘卫女士与两位主演合影。<br><div><br></div><div><div><br></div></div> 卡隆堡宫历史上曾两度被毁:1623年的一场大火将卡隆堡宫烧为断垣残壁,但1637年的修复工作将其转变为巴洛克风格,展示了独特的建筑魅力。<div>龚学敏先生在卡隆堡宫外观赏风光,他身后的围墙上镶嵌着“心”形边框。</div> 第二次“北欧战争”期间,瑞典人于1658-1660年占领卡隆堡宫,将宫内物品洗劫一空。<br><div>李娅娣等四位女士在卡隆堡宫外合影。</div> 到菲特烈四世国王(1699-1730)时,加强了克隆堡宫周围的防御工事,毁损的宫殿也不断得到修复。<div>戴廓女士在卡隆堡宫留影,现在宫内的陈设全是根据当时情况复制的。</div> <div>宫中现收藏了大量古代挂毯和油画,这些珍贵的文物承载着中世纪以来丹麦的历史和文化。</div> 卡隆堡宫内设有宫廷主题摄影区,游客在这里可穿上宫内提供的复古服饰,戴上“王冠”,沉浸式体验欧洲宫廷文化。<div>郭光华、梁云芝两位女士在卡隆堡宫内合影——穿上宫内提供的复古礼服、头戴金光闪闪的“王冠”后,两人即刻彰显出皇亲国戚般雍容华贵的气场。</div> 2000年卡隆堡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完成了从中世纪海防要塞到文化瑰宝的华丽转身。<div>刘卫女士在城堡入口处护城河畔留影。</div> 丹麦王室居所——阿美琳堡宫 阿美琳堡王宫是丹麦王室的主要宫殿,位于哥本哈根市区东部欧尔松海峡之滨,现为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官方居所。 四座外观相同的洛可可式宫殿组成阿美琳堡宫建筑群,这些宫殿围绕中央八边形广场布局。<div>广场中央矗立着1768年法国雕塑家萨利创作的弗雷德里克五世骑马铜像。</div><div>华学平女士在阿美琳宫广场留影。</div> 宫殿由建筑师尼古拉·伊格维设计,始建于1754年,原为丹麦四大贵族宅邸,1794年克里斯钦堡宫焚毁后成为王室永久居所。<div>李素岚等12位女士在阿美琳宫广场合影。</div> 阿美琳堡宫殿群现存两座对外开放的宫殿,其中克里斯蒂安八世宫改建为皇室博物馆,克里斯蒂安七世宫用于外宾接待。<div>程克坚、梁云芝伉俪在阿美琳堡宫广场留影,他们身后的远景是腓特烈大教堂。</div> 腓特烈教堂坐落于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是丹麦规模最大的铜绿色圆顶教堂,因广泛使用丹麦与挪威产大理石而别称"大理石教堂"。<div>该教堂始建于1749年,历经百余年的停建与重建,最终于1894年以罗马巴洛克风格竣工,其标志性穹顶直径达31米,与阿美琳堡王宫构成城市核心景观。</div> 守卫在王宫前的王家卫队士兵都是1.9米左右的个头。<div>他们头戴熊皮帽,身穿古军装——黑上衣(节日时穿红上衣)、金纽扣,蓝裤子、白条边、脚蹬大皮靴;身前交叉着白背带,活生生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洋铁兵“。</div> 哥本哈根新港 新港是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的人工运河,由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下令于1669年至1673年开凿,旨在将海水引入国王新广场以促进城市海运与经济发展。 这段长约500米的运河连接厄勒海峡与城市核心区,现存两岸建筑多为17-18世纪建造的彩色房屋,形成鲜明的历史景观带。<div>李景华等6位女士在哥本哈根新港合影。</div> 运河两岸曾为丹麦航运贸易枢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新港9号建于1681年,早期为航海机构驻地;安徒生曾在新港20号、67号等公寓居住并在这里创作首部童话 。<div>20世纪后期,运河阳面改造为步行街,传统海员酒吧转型为现代餐馆与咖啡馆。</div><div>现新港已成为哥本哈根核心景点,融合历史建筑与都市休闲功能。</div> 夏季来临,航道停泊着许多复古木船和游艇。<div>肖林女士在新港留影。</div> 旅行团今天在哥本哈根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晚餐后驱车前往欧登塞。<div>夏天的北欧白昼很长,晚上21点半太阳依然挂在天边不愿落下,前往欧登塞途中,团友刘卫拍下了这张日落照片。</div> 22点许旅行团抵达欧登塞,入住”康威尔H.C.安徒生酒店“。<div>徐建蓉女士在酒店用红砖镶砌的回廊留影。</div> 这段视频记录了旅行团在哥本哈根游览的片段。 欧登塞——安徒生故乡 酒店里的安徒生 欧登塞是丹麦第三大城市,也是丹麦第二大岛菲英岛的首府,距离哥本哈根96千米。<br>欧登塞是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故乡,这里童话气息浓郁,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城市之一。<div>旅行团入住的这家酒店名副其实——院子中有一座安徒生铜质雕像。</div> 欧登塞是丹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始建于988年3月18日,1988年是建城1000周年纪念,至今已有1037年历史。<div>刘卫女士在酒店安徒生雕像旁留影。</div> 欧登塞这一地名词中包含着“奥丁的神殿”之意,奥丁是北欧神话中的大神(最高神)。<div>程克坚、梁云芝伉俪在酒店与安徒生雕像合影、</div> 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到日德兰半岛之间的欧登塞,是哥本哈根通往日德兰半岛的必经之地。<div>郭光华女士与安徒生雕像合影。</div> 欧登塞安徒生酒店是一家四星级酒店,红色砖墙是酒店装潢主题格调。<div>杨云芬、徐建蓉两位女士在酒店中散步。</div> 安徒生酒店内有博彩场,冯晓青等13位女士与领队赵伟先生在博彩场门口合影。 肖林女士在欧登塞安徒生酒店博彩场标识下留影。 今天上午团队将在欧登塞市区游览,徐建蓉女士漫步在欧登塞街头。 欧登塞大教堂 圣库努德教堂,又名欧登塞大教堂,建于13世纪,是丹麦境内唯一完整保留的哥特式教堂。<div>这座教堂是追寻安徒生人生轨迹的其中一站,是他5岁受洗礼的地方,因为要参加受洗仪式,他穿上了生平的第一双鞋。</div> 教堂内保存有德国雕刻师制作的黄金木雕祭坛,同时存有安徒生5岁受洗记录及14岁接受坚信礼的历史文献。 圣库努德教堂是15世纪由当时居住在欧登塞的克里斯汀皇后送给当地居民当作礼物。 这座教堂又名克努德·克里克,取自1086年被谋杀的肯努国王,据传他在生前就开始在欧登塞建造教堂,他的遗骸就展示在大教堂的地下室。<div>龚学敏先生在全神贯注的拍摄照片。</div> 欧登塞市政厅 欧登塞,这座承载着童话大师安徒生足迹的城市,其心脏地带就是魅力无穷的市政厅中央广场 位于广场中心的欧登塞市政厅建于19世纪80年代,出自建筑师赫尔德勒德和伦多夫之手,属意大利哥特式风格。<div>市政厅矗立于有400多年历史、规模虽小但建筑精美<br>李一民等7位团友在欧登塞市政厅广场合影。</div> 如果没人介绍,普通游人一定不会想到这个腹肌发达,半躺在市政厅广场上的雕塑竟然是欧登塞的“美人鱼Oceania”(其名翻译为大洋洲)。<div>“大洋洲”出自丹麦当代雕塑家斯文德·维汉森之手,该雕塑家的人体作品一向彪悍,这个美人鱼雕塑落成时也引来不少当地人的非议,但最终还是得以保留。</div> 旅行团进入欧登塞市政厅大楼,高大宽敞的礼堂采光很好,墙壁上画着线条简易的彩绘。 9位女士在市政厅大厅合影。 程克坚先生单膝跪地认真地为另外一拨团友拍摄合影照。 刘卫、李一民伉俪在市政厅内合影。 李景华女士在市政厅内留影。 梁云芝、郭光华两位女士手持讲解器在市政厅回廊聆听解说观赏彩绘。 肖林女士在市政厅手持讲解器在市政厅回廊聆听解说观赏彩绘。。 外出旅游其实十分耗费体力,团友们坐在市政厅长条登上小恬。 龚学敏、戴廓伉俪漫步在欧登塞街头。 程克坚、梁云芝、李娅娣、郭光华4位团友在欧登塞街头与三位当地女青年合影。 安徒生故居(纪念馆) <div>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和诗人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于1805年4月2日出生在欧登塞,这里是童话大师的故乡。<br>李一民等团友步行前往安徒生纪念馆。<br><div><br></div></div> <br><div>这座黄墙红瓦的小屋坐落于欧登塞市政厅广场附近的鹅卵石街巷中,临街的19世纪风格建筑群营造出穿越时空的沉浸感,它是安徒生童年时期的居住地。</div><div>1905年为纪念安徒生诞辰100周年设立了安徒生纪念馆,核心建筑为其故居。</div> 安徒生博物馆历经1930年(诞辰125周年)和1975年(逝世100周年)两次扩建,已颇具规模。<div>程克坚、梁云芝伉俪在安徒生故居(纪念馆)前留影。</div> 2022年,安徒生博物馆经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设计重新设计和扩建,占地面积达到5600平方米,收集了安徒生大量的作品和用品。<div>李娅娣女士在安徒生故居(纪念馆)前留影。</div> 新馆通过地上花园与地下展厅的相切圆形结构及绿墙系统,构建起"真实与想象"交织的立体叙事空间。<div>馆内设18间主题陈列室:前12间按时间轴呈现安徒生生平及创作轨迹,展出2000余件手稿、信件、画稿及私人物品,包括两只钉有补丁的皮箱和礼帽等生活器具。</div> 第11间为1930年增建的圆柱形大厅,8幅环形壁画再现其人生重要场景。<div>戴廓女士在安徒生纪念馆留影。</div> 徐建蓉女士在安徒生纪念馆留影。 第13-18间包含多媒体室与图书馆,收藏68国96种语言译本,其中中国展区陈列1926年《小说月报》首载中文译本在内的27种出版物。<div>李娅娣女士在安徒生纪念馆浏览藏书。</div> 安徒生纪念馆中洋溢着浓郁的童话艺术元素和氛围,让进入馆内的游人流连忘返。<div>戴廓女士在安徒生纪念馆浏览藏书。</div> 安徒生纪念馆不仅是丹麦的文化艺术瑰宝,也是全世界喜欢童话文学读者心中的圣地。<div>杨云芬女士在欧登塞安徒生纪念馆外留影。</div> 这段视频记录了旅行团在欧登塞游览的片段。 瑞典马尔默 <p class="ql-block">6月26日下午,旅行团结束在丹麦王国的全部游览行程,乘车前往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p><p class="ql-block">马尔默与哥本哈根隔厄勒海峡遥遥相望,通过厄勒海峡大桥相连,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戴廓三位女士行走在马尔默街头。</p> 马尔默旋转大厦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2005年在马尔默西港区建成。<div>作为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高建筑,其189米高度包含54个楼层,整体结构采用9个立方体交错旋转形成90度扭转形态。</div> 该建筑设计灵感源自卡拉特拉瓦的大理石雕塑《旋转的艺术》,核心电梯38秒可直达顶层观景区域。<div>8位女团友在旋转大厦前留影。</div> 截至2024年,该建筑仍保持着欧洲公寓类建筑海拔高度纪录(海拔基准点以上190米)<div>郭光华、梁云芝、李娅娣三位女士在旋转大厦前留影。</div> 该项目由瑞典HSB公司推动建设,其总裁在1999年看到卡拉特拉瓦的雕塑作品后,邀请建筑师将此三维艺术形态转化为实体建筑 ,建造工程历时四年半。<div>李一民先生坐在旋转大厦下留影。</div> 马尔默旋转大厦2005年在世界摩天大楼评选中获年度最优秀建筑奖 ,2006年被瑞典皇家建筑协会授予"世纪设计创新奖"。<div>李宜男、肖林两位女士在旋转大厦下合影。</div> 当晚旅行团入住米尔品质磨坊酒店,李一民先生在酒店留影。 明天,旅行团将从马尔默进入挪威,前往哈当峡湾游览。<div>感谢美友们阅读本集美篇,向提供美照和视频的团友们衷心致谢!</div><div>请随后继续阅读后续几集美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