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化古为宗抓好行书的创作》</p><p class="ql-block">谢少承主席金陵老年大学讲座</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1日上午。</p><p class="ql-block">讲座内容:</p><p class="ql-block">《从十二届国展审稿经验谈国展行书创作》及怎样投展。</p><p class="ql-block"> 一.基本概念。</p><p class="ql-block"> 1.章法为“布白”。即留白妙用。具体来说,就是字之点画,字与字、字组与</p><p class="ql-block">字组、行与行按一定的书法艺术规律巧妙安排的方法。字的结构与字组为小章法,整体谋篇布局为大章法。</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观看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欣赏的是作品的整体大效果,尔后才会关注笔法等细节,有了大效果才</p><p class="ql-block">能吸引观者进一步深入品味。行书的章法主要表现在:势态、疏密、收放、虚实、避让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成。使点画之间虽断似上连,笔断意连,即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临摹古代经典作品。</p><p class="ql-block">经典临帖:要以王義之等历代15位行书大家。纵观中国书法的行书发展史,大约每100年才出一位著名行书大家。现在以中国第十二届“兰亭奖”入展作品谈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届入展者们的经验体会:创作前一周要临摹。同尺寸大小作品。三五天相同内容后开始创作。每天至少保持三小时以上创作时间。长久了即如有神助。一定要有足够的经典临帧数量才有质变的飞跃!且一幅作品中要有枯笔!还要有几个块面(浓笔)!但大字难于精密。线条精细要有变化就不呆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牵丝引带:</p><p class="ql-block"> 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顺带出游丝,连接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一般情况下,字的固有笔画要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轻重粗细不能落差太大,否则会生硬不贯气。牵丝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故当知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简括省略:前面谈到几笔当成一笔写,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如其中“無”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横和撇代替了,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p><p class="ql-block"> 行书的笔法:每个字的横画与竖画都要有变化!连笔太多要注意透气!</p><p class="ql-block"> 太多的平行线不要雷同,要想办法把它破掉!一个字中要有“阴阳变化互生"才会灵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方圆互参: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而行书则随笔顺势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让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力度,又富有圆笔的通畅与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易呆板生硬。纯用圆转则又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提按自如: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与回锋这两笔法,在行书的运笔中已很少应用了。现在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笔法的运用。凡轻细之处则收笔轻提起,速度也要稍快。而遇要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的"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运笔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忽重,应该是顺其自然。提按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至于一篇之内要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晋唐往后历代大家的名作,即可领会合理的"提按"在行书书写中的妙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六点是行书布局谋篇的基本方法。当然还有许多手段在这里无法赘言靠大家在临帖中感知,在创作中悟道。总体来说,行书章法要或多或少地制造矛盾对立,然后化险为夷,实现对立为统一。 总之,每幅中要有:对立统一的理念。丰圆互参作品就美了!提按自如才更有审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行书的章法解析</p><p class="ql-block"> 书法创作中,章法构成极其重要,它是人的审美理想与自身修养的集中体现。何绍基晚年定居浙东,当地有位姓沈的书者,有人让何对沈作一评价。何绍基说:“沈只知一字耳。言下之意就是说沈不懂章法,写出来的作品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在实际创作中要避免这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行书章法布局基本要素</p><p class="ql-block"> 1.点线结合:从视觉上看,点的运用好的方面给人以统朗、散淡、空灵之美。用的不好会有锁碎、散乱、不贯气之感:线用好了会有抒情、条理、韵律之美,用不好会有繁复、零乱,不透气之感。点线运用应遵循:不重复、少平行、少直角 、少锐角、相映带的原则。历史上王铎用线较多,成功概率高,失败少,但少数作品有雍塞盘绕之嫌。而祝允明则用点较多,成功的范式也不少,也有牵强为之,散乱之感。基本要求:纵有行,横无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收放得法:章法的收与放反映“行气”的动势,行气贯通是行书布局谋篇的最重要的技巧。“行气”要收得紧,拓能开。需要强调的区间可大,可弱化处理的则小,这样“行气”就有一种轻松跳跃的起伏,充分展示作品的韵律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字体错落大小:由于行书单字的高矮、宽窄、笔画繁简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因此,行书采用“纵有行,横有列”的章法。一行字的字数多少没有规律,就可以有意识地增加或减少字数,拉大或缩小字距,以求变化;而横向点画可伸可缩,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就可以有意识地调整宽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字势欹正相生:行书的“行气”对字势的欹正关系更有着特殊的要求。有的字左欹右正,有的左正右欹;有的上正下欹,有的上欹下正。有的是一个字组正,或是一个字组欹,总体要求欹正相生,“行气”轴线摆动起来,摇曳生姿才得趣。其中体现作品有对立又统一的审美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虚实相生:在行书创作中,虚实对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表现虚的手法有:留白、枯笔、渴笔、细线、短线、点淡墨、相对较小的字等。表现实的手法有:空间密实、浓墨涨墨、长线、大字等。虚实处理要从大处计议,有时整片虚,整片实,虚中藏实,实中藏虚,整体要干净利索,不可零打碎敲,杂乱无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墨色层次分明:墨迹的深浅是靠墨色的浓淡润燥来实现的。熟悉用墨技法,创造艺术层次的立体视觉,这是对书家用墨技法的实际检验。一般情况下蘸一次墨写完五六个字左右,笔上的墨就会由浓变淡,再由淡变涩,乃至枯笔,这时再蘸墨继续书写,而且各行的蘸墨时机自然错开,于是就出现墨色浓淡燥润的层次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临帖与创作的转换进阶。如何“化古为我”?关键在于把握转换的“火候”。什么时间转换,如何转换?一般说来只要对碑帖技法基本掌握,形神谙熟于心,达到可以背临的程度,便可转入创作。创作期间亦可分两步走:</p><p class="ql-block"> 一是集字创作:即把碑帖的范字编成诗联文每天书写,这是准创作阶段。是创作的初始或叫过渡阶段。</p><p class="ql-block"> 二是完全脱开碑帖:根据自己掌握的技法,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正意义的书法创作,是“我化为古”的被动角色向“古化为我”的主动角色的转换,是古典情结向“笔墨当随时代”的转换,是积累的传统功力向表现主体意识的转换。应该认识到,临帖的长期性决定了创作转换的长期性,转换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并非是进入创作阶段后,不</p><p class="ql-block">再需要临帖了。而是二者之间需要不断地交替进行,螺旋式上升。临帖越多,技法</p><p class="ql-block">掌握得越牢靠,越创作越能强化临帖所得,越能深刻地理解传统碑帖的妙处。有时只</p><p class="ql-block">临不创,大脑记忆与肌肉记忆单纯,没有中间穿插创作实践靠得住,创作能逼着你</p><p class="ql-block">去借鉴传统,逼着你去思考自己的表现形式,从而达到固化记忆,举一反三的功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切记:坏习气不叫风格!</p><p class="ql-block">好习惯是:一天创作,一天临帖!——王铎语。</p><p class="ql-block"> 秘笈: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是由“我化为古。古化为我”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大家切记《征稿函》提倡:自撰诗文创作,但你们切记不要上当,千万不要上当。因为你自撰的诗文书写,评委这一关不易通过,也最容易被他抓住你的毛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国展创作与投稿的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间隔时间长,错过了只能再等四年。因此,如何把握住这次机会,我觉得还是先从理解巜征稿启事》入手。这是考试需要正确的理解考题的要求和技术规范。下面仅就我自己的理解,谈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审美风格的问题。上一届即第十二届国展已经过去四年多,期间有很多单项展乃至兰亭奖赛事。所以,书法的审美风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大家尽量要参考最新的国展导向。因为四五年前的书法创作导向意义不大了。大家要知道,书法的审美一直在变化,国展也是如此,这是审美的渐变,关注书坛最新走向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水平好依然没问题,但万马军中要想取胜,还是需要跟随书法的时代审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书写内容出处要选权威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古籍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岳麓书社、浙江古籍出版社。“书写时应注意使用权威版本,保持内容的准确连贯和相对完整。书写非自撰内容应在落款处写上原作者姓名及篇名”,千万不要忽略这个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投展书法作品的要求是这么规定的:书法投展作品请投寄作品原件,尺寸为8尺整张(高248cm,宽129 cm)以内,一律为竖式。小字类(单个字径一般在2cm以内)作品尺寸为4尺整张(高138cm,宽69cm)以内,一律为竖式。手卷作品尺寸为高35cm以内,长度248cm以内。册页作品成品尺寸每页高宽不超过40cm,正文页数为10-24页(5-12开)手卷、册页作品入展数量一般不超过本书体入展总数的6%。需要提示大家的是:不要超尺寸!一律为竖式!不要装裱。</p><p class="ql-block"> 至于作品形式,规定“手卷、册页作品入展数量一般不超过本书体入展总数的百分之六,如果按照一千件作品入展的话,那么这类作品就是60件,其实也不少了,相当于单项展的三四分之一,虽然觉得少,可我觉得这类作品好创作。大家自己掂量!(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倡导关注艺术本体、强化自然书写,提升创作质量。反对过度拼贴、包</p><p class="ql-block">装、设计、做旧等形式制作。在评审中采取措施尽力规避书风雷同的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五.为便于评审、装裱和展示,投稿作品应选择高质量专业书画用纸,避免使用易折断、破损的纸张。这就是要求你要选择好一些的纸张。为什么呢?从你邮寄折叠、组委会收稿、登记、归类、评选,来回几个环节可能你的作品最后折腾烂了,即使写得再好也没法让你入展。起码纸张要结实,</p><p class="ql-block">经得住折腾。以往经验是投展作品用圆筒子寄会好一些,起码保证平整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六.本届国展“拟设入展作品1000件左右,入展</p><p class="ql-block">件数根据来稿质量和评审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同一作者不同书体(含篆刻、刻字)可同时入展,一千件入展作品可能人数上会有七八百人,因为能兼善其他书体的高手不少,甚至有的作者能一次上四五种书体乃至篆刻和刻字。如果,你也能写其他书体,精力和时间允许就都投稿,这样命中率高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七.文字上尽量使用最常见的、最通俗的字,千万别卖弄异体字与罕见字的写法,我这是经验之谈。写完了仔仔细细检查一遍,或者请书法群里师友校对、拜托严谨老师帮你校审,千万别跌倒在繁简转换错误、错字、丢字、丢句、丢整段就太冤了!拿不准的字一定要逐个字查阅,千万不要过于依赖网络书法字典。网上书法字典编辑因为是私人行为,没有权威性可言。很多字是张冠李戴,切记要相信权威版本。版本最好选择繁体字的,这样就不需要转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八.如2023年12月15日截稿!我强烈建议大家最好提前五天就把投稿作品寄走,尽量使用“顺丰快递”,而且保价。这样能够保证安全、快捷的送达收稿方。最好不要截稿当天寄,以防万一有低级错误而无法更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九.千万不要临摹他人的作品。这个时代信息太透明了,没有不透风的墙,到时候不仅徒劳无功,还弄得声名狼藉。如果需要可以让老师多给你示范!</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句话:把传统字写好了,以不变应万变!</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日23日文举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