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前言:</b>今日随机找了二百多位全国的景区同行咨询了一下这个暑期游客数量的现状,发现游客还有增长的景区也就十家左右,真的是全行业惨淡。出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但是景区里的游客却是越来越少。景区在互卷的路上越走越远,还没发现,卷走游客的并不是其它的景区,卷来卷去,卷了个寂寞。高铁一票难求、机票价格直线上涨、高速上各种堵,这足以说明出门的游客并不少。但景区游客量最大同期下滑最大50%以上,你说游客都去哪里了?大家都下滑,这就证明抢走景区游客的并不是景区,那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都是什么呢?今天就通过和二百多家景区同行的交流,聊聊自己的认知。</p><p class="ql-block"><b>一、极端天气影响越来越明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都会发现,近几年的气候变化越来越大,极寒极热成为了常态,今年就连东北都需要打空调了,酷暑、连雨天更是常态化。四月份在河南,每天都是近四十度的高温天气,比东北的桑拿房还酸爽,我曾和朋友说过,这天还能来旅游的绝对是真爱,因为他们是拿命在旅游。在交流的同行中,很多景区受天气影响非常大,要不然就是大太阳天天暴晒,要不就是天天下雨发洪水,泥石流,感觉现在出游就像是在闯生死关。</span></p><p class="ql-block">景区大部分是靠天吃饭,人多人少全靠天意,在过去这种极端天气不多,受到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当下这种极端天气常态化的大环境下,如果不针对极端天气的影响调整产品运营,那景区就真会让老天爷霍霍死。景区要想活下去,就要针对极端天气调整产品,营销。景区的产品,要尽量规避极端天气的影响,甚至利用极端天气做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像川西,一进入暑期就天天报道下雨导致的泥石流封路,灾害等,这样还有多少游客敢去呢?极端天气,让景区游客下滑,这个实锤了。</p><p class="ql-block"><b>二、景区真的没啥可玩的</b></p><p class="ql-block">现在绝大部分的游客都脱离了目光短浅的那个阶段,不是随便搞点东西就能够让游客买单的时代了。拿我自己举例,这十几年玩了四千多家景区,现在一个景区想要吸引我去,那得给我什么样的理由呢?游客虽然没我走得多,但是几十上百家景区还是有的,关键还都是头部景区,这眼光、这认知、这需求,怎么能够不快速拉升呢。</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中国景区都大同小异,除了一些地区的顶级自然资源,其它的景区都让游客傻傻分不清楚,让游客提不起兴趣。很多景区自认为很好的旅游产品,在游客眼里可能真的是大集上的白菜土豆,没啥新奇之处,毕竟景区所谓的新产品,绝大部分是工厂的标品,看到别人有,自己山寨而来。很多景区都想出去学习,认为别的景区肯定比自己优秀,但现实是,他有的你可能也有,即使没有也见过。现在看来,中国的景区对于游客很不友好,火爆的项目看的都是人头,核心体验就是排队;冷清的项目啥都没有,也就是个散步体验。对于景区的产品,这个需要反思,用心梳理自身,寻找产品机会,这是个论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需要有耐心,景区没啥可玩是现实的痛点,也需要景区敢于正视,只有这样才有破局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三、消费降级更理性</b></p><p class="ql-block">经济环境不好是不争的现实,受到冲击的不仅是旅游行业,其他行业更严重。不是游客不花钱了,只是游客花钱更理性了。原先一年旅游的预算可能是一万,现在却变成了五千;原先每年计划出游五次,现在计划出游两次,更多的是去免费的地方做个旅游需求平替。让游客花钱去一些可去可不去的景区,现在真的是一种奢望。</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城市公园、免费的古镇街区、郊野公园等随处都是,这些免费的比很多收费的景区建设的还要好。我们可以发现,一到节假日,很多公园,水边,都是人满为患,三五家庭或者好友,开个车,搭个帐篷,做个烧烤,就是一次不错的放松体验,钱其实不一定花的少,但是都花在了刀刃上,绝对没有浪费。游客没有停止出游,只是绝大部分景区能够给游客带来的旅游体验,有很多不用买票的场景完全可以替代,甚至体验感更好。在面对消费降级的当下,很多景区的第一反应就是打价格战,这是最傻的做法,只能加速死亡而已。面对消费降级,景区要做的是,快速提升自己,独有的旅游体验,干掉平替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寻求一份未来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四、头部旅游目的地虹吸效应明显</b></p><p class="ql-block">以前游客出游是盲目的,只是大概知道去哪里,是大旅游目的地导向。现在旅游攻略的门槛实在太低了,游客从不知道去哪里玩,到现在的太知道要去哪里玩了,在出门前,可能连一日三餐在哪吃都安排好了。如果你的景区没有在游客出门前进入他们的行程里,你想半路截胡那真是太难了。</p><p class="ql-block">游客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出游的计划也只能是去最值得去的地方或者解决刚需。这个暑期,少数增长的景区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避暑游项目,在这个下火的夏天,避暑真心成为了刚需,有避暑资源并能做好相关产品和营销的项目都有着很好的市场机会。现在的市场环境而言,头部的虹吸效应只会越来越明显,如果景区还想求发展,就只能做一个有野心的景区,去争一争头部景区的交椅。</p><p class="ql-block"><b>五、景区管理者集体躺平</b></p><p class="ql-block">很多景区老板想挣扎,但几乎都没钱了,还在梦想者哪个冤大头资本能够给你投资,在没钱的现实中,如果没有新的资金进入,想挣扎也动不了了。很多景区职业经理人,在外行指导内行或者混乱的管理机制内,都开始了不主动、不担责的工作模式。</p><p class="ql-block">在国内,绝大部分的景区没有产品创新,更没有营销,所谓的营销充其量算是个推销。一个景区从老板到管理层,都对景区失去了信心,陷入了发展的迷茫期,管理层上班只是为了上班,这绝对是一个景区的悲哀,但这却是绝大部分景区的真实现状。景区都躺平了,游客又怎么会去花钱参与景区的未来。景区管理者的躺平,让景区正式进入了恶性循环的轨道,越没游客,越不投入,越不投入,景区越差,越没游客。</p><p class="ql-block"><b>六、免费的替代品很多</b></p><p class="ql-block">游客出游,无非就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寻找一份快乐。但是现在能够解决这个需求的的替代品越来越多,关键还免费。就好比各类商场,能打卡、能吃饭、能看演出;餐秀,不仅仅是吃饭,还能够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旅游大道,各地都在开发各种经典旅游大道,沿线配套完善、有文化有风景;小众乡野,很多大美的风景,都在一些小众的地方,这些年也被发现,并推出。</p><p class="ql-block">现在这免费的一大堆,再加上各地官方的免票引客政策,让游客一看到收钱的景区就感觉自己是冤大头,毕竟这消费环境,就是各种告诉游客,不花钱依旧可以玩的很好。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并不在景区里,一旦这个认知普及,那景区真心就没机会了。跟免费的替代品打PK,景区真的一点优势都没有,毕竟中国的景区大部分没啥产品力,真心赶不上现在的城市公园,要想在这种环境里去取得游客的青睐,那绝对是一次涅槃重生,需要大毅力和大魄力,还有资金的支持。</p><p class="ql-block"><b>小结:</b>这么看来,景区不下滑真的不科学,这十几年景区的野蛮生长,让中国景区的数量不断膨胀,但质量却越来越差,经济环境的改变,让这个泡沫加速破裂。很多景区还在为自己游客的下滑寻找理由,其实唯一的理由就是自己的景区太差,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这种下滑绝对不会是短期行为,只能是越来越严重。流量思维打造的景区产品,只能算是个快餐,创造不了价值,更无法打造品牌力不可能持久。未来的旅游市场,需要高质量的景区产品,需要品牌力的支撑,该死的景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景区想要拥有未来,就不能让外部环境的改变去背连年下滑的锅,需要正视自己的产品问题,从自身需要破局的点,否者,大罗神仙来了也救不了。景区下滑的理由大差不差,景区增长的原因,有基数很小的、有踩到避暑刚需的、有拼命搞产品的、还有真金白银做营销的。你的景区是增长还是下滑,能留言分享一下吗?</p><p class="ql-block"><b><u>作者简介:韩吉飞 曾任野三坡旅投集团总经理、渔田.七里海度假区文旅事业部负责人、四川省文旅实战导师、中国景区职业经理人培训导师。拥有丰富景区管理实战经验。仁聚文旅创始人,走访过国内所有5A景区和其它中小景区四千余家。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taoyuanxiaoyaoke</u></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