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观苏人苏笃厚一一民国时期高陵中学最后一任校长的坎坷人生</p><p class="ql-block"> 一个高大精瘦的身影正聚精会神地侧着身,前腿一弓,后腿一蹬,双手握着一个刨耙,在渠南生产队刚耕过的地里刨梁梁。梁梁刨得是那么直,像用尺子量过一样,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有时,也看到他肩扛着犁,手里牵着老黄牛走过村头。那高大的身影,那精明利索的身姿,一个典型的关中汉子,一个标准的农民形象,谁又能想到,他是我们村第一位大学生,曾经是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一名当年高陵唯一一所中学的校长。</p><p class="ql-block"> 这个人就是位于大唐龙兴之地、高祖李渊旧宅龙跃宫旁的通远李观苏村西队的苏笃厚,我也出生生活生长在这里,我与苏笃厚是同村。</p><p class="ql-block"> 苏笃厚(1921-2001),1942年考入西北师范学院,成为我们李观苏村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学任教,1949年高陵解放前夕担任高陵唯一一所县立中学(现高陵一中)校长。</p><p class="ql-block"> 苏笃厚父亲苏季文,先后娶了两房妻子,前妻张氏,生有一儿一女,后房乔氏,生有五儿一女。苏笃厚是前房所生,排行老大,其次是后房所生,老二苏均平,老三苏有志,老四苏成全,老五苏银川,老六苏养志。我还隐约记得那个精明的老头。苏季文上过几天学,精明干练,有经商头脑,联合几位兄长办起村里最早的油坊。那个年代,人们有了积蓄后,就是置田买地,苏季文很快成了村里的大财东、大地主。当年我爷生活拮据,也曾把三亩六分地卖给苏家苏福厚堂下。后来在苏家还翻出了我爷卖地的地契,同时翻出的还有民国时期陕西省水利局颁发的用泾惠渠浇地的契约用水权证。</p><p class="ql-block"> 发家后,用儿子苏成全的话说,就是:“父亲在勤俭持家厉行节约的名义下,对改善家人的生活毫不关心显得十分吝啬。但对供养子女上学却非常大方,只要愿意读书,而且自己能够考上,都会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其家土地堂两侧也刻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楹联。在我这些年走访过的传统村落中,大户人家大概都有这样一个情结,自己本来没有多少文化,一旦发家致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必须让子女读书。</p><p class="ql-block"> 苏季文的儿女们,大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苏均平高中毕业后教了几年书,又被选送西北大学师范学院进修;苏成全也被西安师范学院录取,后来从事高等教育,曾担任陕师大成人教育学院院长、陕西教育学院院长、省政府教育督学;苏银川、苏养志分别考上了三原水校、茂陵农校,弟兄们都成为村里的姣姣者,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苏成全任师大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时,回村探亲,我还亲临拜访咨询成人教育事宜,当时我正报考成人教育。他和蔼慈善有亲和力。</p><p class="ql-block"> 1945年 ,苏笃厚从西北师范学院毕业后,先在周至县私立武城中学教书。周至县志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东乡人士创办私立武成初级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立武成初级中学更名为周至县县立初级中学。(户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中也记载,当年户县也有个私立武成中学即今鄠邑区第二中学,为王允恭等所创始,该校创办于1934年,最初位于甘河镇甘河村东岳古庙内,最初为小学,后逐步发展为中学、高级中学。王允恭与魏瀛共同在古庙内开设学堂,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基础。 )查证,两县记载应该是一个中学,户县甘河村解放前属周至县辖。周至县志载,私立武成中学为东乡人士创办,也是在避讳。</p><p class="ql-block"> 苏笃厚在周至武成中学任教不到两年,又受聘于家乡的高陵县立中学(现高陵一中)。高陵县立中学创办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首任校长是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罗端先。民国元老于右任欣然题写了“高陵县立中学”校名,是解放前高陵唯一中学。</p><p class="ql-block"> 罗端先(1887一1965),字志仁,是我们李观苏村子西边不足三里地的姬家乡罗家店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科,高才生。罗校长曾在上高等小学时与苏笃厚父亲苏季文(纪文)有同窗之宜,所以他力主苏笃厚回高陵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罗校长受命创办高陵县立中学之前一直担任西安省立二中校长,主要精力还在省城难于分身,所以不久就将高陵县立中学校长之职交给了北京师大物理系毕业的郭凤岗。郭凤岗教物理很受学生欢迎,但为人老成持重,不苟言笑,交际能力稍逊一筹,人称"郭呆子",因此把学校办得缺乏生气,自己也觉得不适合担任学校的领导工作。据说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省立学校的校长必须是本省人,而县里中学的校长就应该是本县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哥就成了继郭凤岗之后第三任校长的最佳人选。</p><p class="ql-block"> 据四弟苏成全回忆,当时其父亲不赞成大哥接任校长之职,主要担心大哥少年得志忘乎所以,对今后的成长不利,但大哥却跃跃欲试,志在必得。在罗端先的举荐和支持下,这个刚满25岁的青年就挑起了中学校长这副重担。大哥的突出优点是课讲得好,他本来是学理化的,但在高陵中学主要讲数学和英语,这就意味着中学的几门重要课程他都能教,无论哪门课临时缺了教师,自己都可以顶上去。另一个优点是年轻热情,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因此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但也正是由于年轻气盛,做事就难免有点儿鲁莽,不计后果。比如他上任不久就拿一位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开刀,公然叫板,让这位教师“不吃凉粉腾板凳”。一般来说,校长解聘教师采取的办法都是寒暑假不再续聘,立马让走人的情况很少。也是由于这件事,使他在师生中获得了“苏杆子”的绰号。所谓“杆子”,就是有点儿不够成色,说话难听一点就是二球的意思。把“郭呆子”换成了“苏杆子”显然都带有贬义。当他知道这个绰号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在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上,自鸣得意的对“杆子”二字作了新解。他说,“敢作敢为谓之'杆','子'是对男子的美称和尊称,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都称'子',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自称苏子”。他旁征博引,最后得出结论,“杆子”就是敢作敢为的男子汉,不仅给“杆子”正了名,而且说得大家心服口服,赢得了全场一片掌声。</p><p class="ql-block"> 苏笃厚比较廉洁。他当了中学校长之后,由于应酬较多,还不时向家里伸手要钱。我见到过一份早期档案,是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四月一四日时任高陵县立初级中学校长苏笃厚呈给高陵县县长张的关于申请电话用电池的呈子,可见当时财务管理也非常严格,一甬电池都要县长批。在1949年春夏之交,苏笃厚突然接到反动当局要求带领师生向南撤退的命令,他不仅抗命不遵,而且提前放忙假,让学生回家参加夏收,也算明智,做了一件对得起家乡父老的好事儿。</p><p class="ql-block"> 苏笃厚的耿直直率让他吃尽苦头。解放后,在1958年内部肃反中,苏笃厚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其罪名是曾经担任国民党高陵中学区分部委员,迟迟没有向组织主动交代,从敌伪档案中查出来之后,不仅拒不承认,还质问办案人员,"我这个组训委员组的是谁?训的又是谁?"态度极其蛮横,所以按照共产党历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最后决定开除公职,遣送回乡劳动改造。</p><p class="ql-block"> 苏笃厚特别聪明,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与他有类似情况的教师都及时向组织如实反映了情况,并作出了深刻反省,躲过一劫。他却执迷不悟,固执己见,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也反映出他的耿直个性。他直到1983年才给予平反,恢复公职。记得他恢复公职后,高陵二中还骋请他教了一阵子学,村里人都知道他教数学很厉害。原来他刨的土梁梁整齐端直,与他的性格有格,更与他精明认真、一丝不苟的数学头脑有关。</p><p class="ql-block"> 苏笃厚的历史问题,不仅使自己忍辱负重,吃尽了苦头,而且对儿女们的升学就业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他生有二女(刺梅和桂梅)、三男(家齐、家棋和家俊),改革开放之后都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常说"家有良田百亩不如一技在身",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才是硬道理。三个儿子各自都学了一门手艺,老大学泥水匠,自学成才成了建筑工程师;老二自学园艺,后来在我们西苏小校废弃的校园内种植果树,栽培的油桃远近驰名。老三学的是木匠,心灵手巧,做的一手好木器活,可惜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 苏笃厚平反退休后,也过上了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苏笃厚的一生,也影射了一个时代变迁,见证了一个社会的发展变革和社会进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