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呼伦贝尔④

虎渔五柳

<p class="ql-block">  呼伦贝尔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像北京、南京、西安、洛阳那样古迹文物多如牛毛,司空见惯,但这里也🈶独特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呼伦贝尔213万常住人口中,有41个少数民族。历史上,匈奴、鲜卑、回纥、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轮流主导这里,传承积淀了文化的多样性。 </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是匈奴人的地盘。汉武帝击溃匈奴之后,鲜卑族人从大兴安岭南迁至呼伦湖一带,实现了从游猎向游牧的转变,逐步建立北魏政权。一代英主孝文帝大刀阔斧改革,积极主动拥抱大汉文化并迁都洛阳,为隋唐一统天下、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八世纪,蒙古族祖先在此逐渐兴起,十二世纪蒙元帝国鼎盛之前,成吉思汗曾在这里大战数轮,统一蒙古高原,把呼伦贝尔地区分封给他的3个弟弟。 </p><p class="ql-block"> 蒙元王朝把国人分为四个等级,这是逆潮流的骚操作,远不及鲜卑孝文帝高明。印度种姓制度存续,故经济文化发展缓慢。 </p> <p class="ql-block">  呼伦贝尔博物馆参观,了解呼伦贝尔历史。</p> <p class="ql-block"> 海拉尔区成吉思汗广场雕像</p> <p class="ql-block">  敖鲁古雅,使鹿族鄂温克族人的部落名称。这里现有200多名鄂温克族人,纯血统的鄂温克族人大概只有10%。他们的部落首领大多数都高寿。政府免费为他们提供了宽敞的别墅,彻底告别了简陋的“撮罗子”,还给予高考降分录取等多种优待。现在这里建设成AAA景区,集中展示其独特的驯鹿文化、白桦树皮文化,让旅游为他们创造收入来源。</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五月花”抵达普利茅斯时,正值严寒,清教徒们没有食物,面临生存危机。印第安人送来了食物,帮助他们渡过劫难。后来又送来谷物种子、教授种植方法,帮助他们盖房子。清教徒们心怀感激,设立了“感恩节”。后来,盎格鲁撒克逊人自己撕下伪装,开始屠杀印第安人。他们把天花患者使用过的毛毯送给印第安人的部落首领,以此传播疾病。美国政府还公开奖励猎杀:男性印第安人的头皮100美元/张,女性、老人、小孩的头皮50美元/张,这些头皮用来制皮靴。美国陆军把屠杀印第安人作为例行工作长达100年!几个世纪下来,印第安人从500多万减少到今天的几十万。</p> <p class="ql-block">  参观鄂温克族驯鹿文化与白桦树文化展览</p> <p class="ql-block">  这里比邻俄罗斯、外蒙古,商贸往来人文交流,进一步充实了文化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语言、服饰、婚丧嫁娶习俗,都是文化多样性的直接表现。此外,建筑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满洲里的套娃广场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标本。</p> <p></p> <p class="ql-block">  套娃广场的欧式建筑非常吸引眼球,不停鼓动着我按下快门的冲动。但想拍好,真不容易。广场周边树木和停车场占据了好机位,加之🈲飞无人机,摄影师选择余地几乎没有。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发现对面的烂尾楼。高近5米的广告牌围墙临街而立,长达数百米。遮丑也不容易。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刚刚蒙蒙亮,绕行一段路,我来到烂尾楼群中正对套娃酒店A座的那一栋。这里一楼地面比套娃广场地面高出约7米左右,视野开阔,拍摄方便。只是长长的广告牌围墙后背丑陋无比,又无法回避,只有借助后期了。 </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天雨🌧飘飘洒洒。我再次原路来到这里拍摄。后悔昨天没有及时发现这里,错过了绚丽的晚霞和碧净的蓝调。</p> <p class="ql-block">  据说套娃广场建筑为巴洛克风格,内饰奢华精美,此行没有拍,遗憾。确实也没有大草原上欣赏异域建筑的心里准备。</p> <p class="ql-block">  蒙古包源自匈奴人的穹庐,后经突厥、契丹人改良,蒙元时期集大成并标准化,是游牧民族的活动住宅。</p><p class="ql-block"> 木制框架与毛毡覆盖,拆装、迁徙方便。主体结构包括哈纳(菱形网片墙)、奥尼(天窗支架)。圆形房体嵌套方形天窗,寓意“天圆地方”宇宙观。内部中央为火炉所在,象征心脏,划分男女活动区与神圣世俗区域的空间方位规范,承载着宗教信仰与社会伦理。门朝东南,既是顺应自然环境,又寓意日出吉祥。</p> <p class="ql-block">  蒙古包集约化、酒店化,是草原上的新生事物。这也是一种建筑景观。</p> <p class="ql-block">  时代大变迁。今天,作为民居的蒙古包越来越少了,但其木构架营造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现代建筑中还能找到其建筑理念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少数民族风情表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