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育 桃李纷芳

《燕山文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深耕教育终不悔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育得桃李满庭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记老校长王克非</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王克非校长在三河一中、二中任职期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教育持续发展服务”为办学理念,以“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为根本目标,并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育宗旨。在学校管理中坚持“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行教育改革之先”,注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b></p><p class="ql-block"><b>☞王克非先生任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2.8—1983.12),三河市政协副主席(1983.12—1987.5)期间,率先垂范,尽心尽力,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履行职能,支持市委工作。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积极参与和关注我市的教育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等工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生从教赢尊重★</b></p><p class="ql-block"><b>☞王克非,男,汉族,1927年7月出生于河北省三河市高楼镇沈家庄一书香世家。1945年8月(高中期间)参加革命工作,曾在高楼完小、沈庄子小学任教。194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在冀东军区教导团任政治教员。1949年任中共三河县(现三河市)委宣传干事、理论教员。1952年任三河县政府扫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7月3日任三河县文教科科长。1958年蓟县和三河县合并,任联合县文教局副局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58年6月,三河教育科改为文教局,任副局长。1961年5月任三河城关完全中学(现三河市一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61-1968)。1972年1月—1976年任燕郊高级中学革委会主任,1977年后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工作勤勉,廉洁奉公、治校育人。</b></p><p class="ql-block"><b>☞1982年8月任三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12月至1987年5月任三河县政协驻会副主席,政协党组成员、顾问。主要负责监察、指导全市教育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84年6月,全县中学五级以上教师共112名,他是唯一的一位中教一级教师。</b></p><p class="ql-block"><b>☞1988年4月—1991年12月31日,参与了三河市《教育志》的编撰和把关,是三河教育志编写小组的顾问。1989年底离休,继续担任燕郊高级中学终身名誉校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90年1月离职休养。</b></p><p class="ql-block"><b>☞2003年1月27日上午7时50分,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在燕郊家中不幸去世,享年77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王克非同志是抗日战争后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积极主动参加我党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积极贡献。</b></p><p class="ql-block"><b>☞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到热火朝天、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他为人师表,敢为人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耕耘,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我市的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共产党员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受广大师生和百姓的敬爱及社会各界的尊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中躬耕铸辉煌♥</b></p><p class="ql-block"><b>☞王克非校长在一中(原三河市二中)、二中(燕郊高级中学、原三河县一中)时,非常重视学生品德修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每年高考上线率均高于廊坊同类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尤其在二中(燕郊高级中学)期间,他还非常重视学校文艺人才的培养,学校演出队排演的单弦牌子曲《壮丽青春比火红》、小话剧《一个针线包》、小歌舞等文艺节目屡次参加省、市、县区各级文艺调演与汇演;武术、体育等项目也多次参加各级表演赛与选拔赛并获奖。燕山大板《向阳中学志红多》更是创出了曲艺新品牌“燕山大板”,在河北省内外推广、发扬光大。</b></p><p class="ql-block"><b>☞王克非校长经常深入课堂,言传身教、答疑解惑,他对古今经典名篇烂熟于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至今同学们仍清楚地记得老校长生动活泼地为大家讲解《劝学》《师说》《岳阳楼记》《陋室铭》《荷塘夜色》等古今名篇和鲁迅杂文,《毛泽东选集》中名篇名段的精彩内容的情景。老校长常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格言鞭策学生,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以致用,拿来我用”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与师生共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78年12月8日,燕郊高级中学改称三河县第二中学。王克非校长采取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座和学校教师分期到名校参观学习等措施提高教师素质,使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学秩序日益稳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b></p><p class="ql-block"><b>☞1980年初,为改善教学环境,创办京东教育名校。由老校长牵头向社会各界募捐小组成立,经过细致和复杂的工作后,先后向进驻在燕郊开发区的冶金部等中直单位,募捐了46万元建了一座三层教学楼,建筑面积3760平方米,可容纳24个教学班。教学楼含教学、办公、图书馆、实验室、各专用教室等,打破三河县学校没有教学楼的现状,开创了募资兴建教学楼的先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980年11月,《光明日报》发表调查报告,肯定了三河第二中学的办学成绩和经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随即在“新闻报纸摘要”中播出。1984年,经县政府批准,改称三河县燕郊高级中学,仍与三河一中同为重点学校。此后,管理机构趋于优化,教学思想得到更新,教学质量继续提高,连续4年,高考成绩居全市之冠,省委书记高扬来校视察,对燕郊高级中学的教学质量和经验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赏。</b></p><p class="ql-block"><b>☞到1989年,学校经过长期建设,共有18个教学班,学生950名,教工125名,校园占地100亩,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连成一片,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藏书2.3万册,理化实验仪器、体育器材齐备,勤工俭学有线路板、机加工等项,年收入近30万元,可以弥补国拨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师生福利。河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曾于1985年10月以《鲜花盛开的地方》为题,在屏幕上加以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王克非在三河第二中学任校长十七年期间,他勤奋治学,强化管理,争创河北名校,为提高二中的教育质量、建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改善办学条件等作出了突出贡献,使三河市第二中学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期。</b></p><p class="ql-block"><b>☞《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的专题报道,省委书记高扬来校视察的肯定,这是对三河教育事业的高度认可和赞扬,融入了老校长和教师们的大量心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王克非在三河市第二中学当校长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的奖励和表彰近百次,如“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勤工俭学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王克非校长本人也获得国家、河北省、廊坊市的奖励和表彰十余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记忆超凡堪称奇♥</b></p><p class="ql-block"><b>☞王克非校长有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他能从前到后背诵并讲释。《毛泽东选集》中的每篇每段,大家只要一背诵,他就立刻说出是《毛泽东选集》中的第几卷,哪篇文章、第几段,写于什么时间、什么时代背景,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说得准确无误。学生们如果背诵中有什么差错,他都能一一给予纠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曾有一个学生回忆说,有一天我们班自习课老校长推门进来,像老父亲一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鼓励大家,提升学习士气,他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及课堂情况,有声有色地背诵了一大段毛主席的文章,接着他问:“你们知道这是毛主席的哪篇文章里的一段话吗?”因为不是老三篇,自然大家都不知道。他返身在讲台上拾起一截粉笔头儿,龙飞凤舞地在黑板写上文章名,毛选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 。又说:“要多读毛主席的文章,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去。”那时家家都有《毛泽东选集》,回家我查了一下老校长背诵讲解的那一段,字词句标点都非常准确,自此我对老校长超强的记忆力深信不疑。</b></p><p class="ql-block"><b>☞王校长对古典文学作品也很有研究,功底深厚。1982年5月有个年级教学班语文老师因事请假,学生上自习,王校长巡视到该班,学生正在朗读新学的周敦颐的《爱莲说》,学生对古文知识还知之甚少,觉得深奥难懂。王校长登上讲台,声情并茂地背诵了《爱莲说》全文。同学们就在下边全神贯注地看着课文,手指点着字句,检查老校长背得是否准确。当同学们发现竟一字不差时,不禁对老校长超人的记忆力十分敬叹。然后,王校长从周敦颐所处时代讲到写作该作品的背景,从该散文对当时文坛的巨大影响讲到它的现实意义、文章风格……。学生们都被王校长的渊博知识、超常记忆,具有吸引力的讲授口才所折服,由此在学校里掀起了一股学生学习“古文”的浪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王克非校长博学强记绝非偶然,乃是三分天赋,七分勤奋使然。他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也被冲击、批斗,但王克非对党十分忠诚,主动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使在住牛棚、上干校的日子里,也孜孜不倦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潜心研究文化教育工作。</b></p><p class="ql-block"><b>☞在燕郊高级中学当校长时,同事们看到,《毛泽东选集》1-4卷就放在他的办公桌上,翻开四卷,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感言和体会文字,其勤奋的学习韧劲可见一斑,他的记忆力超乎常人也就理所当然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燕山大板”成非遗★</b></p><p class="ql-block"><b>☞20世纪70年代,燕郊高级中学(现三河市第二中学)在以王克非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教育质量始终名列前茅,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人才,是河北省极负盛名的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王克非校长十分重视学生德育教育。他以爱党爱国、孝老爱幼、尊师重教、刻苦学习、热爱劳动等内容定期制定德育专题,利用全校学生大会、班级大会、班会及各种活动组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b></p><p class="ql-block"><b>☞王克非校长还把德育工作渗透于学校文艺活动之中,充分利用文艺宣传这一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学校的新气象和好人好事,表扬先进激励后学。王校长十分重视学校宣传队建设,不仅提倡和鼓励以班为单位自编自演节目,还在学校有重大活动或节日时,挑选各班优秀节目参加学校的演出。为更好地发展、提高燕郊高级中学文艺宣传队的演出质量,王校长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抽调有文艺表演天赋的刘燕和擅长编导节目及画布景道具的胡嘉梁两位老师负责宣传队节目排练、演出;二是在学校财政拮据的情况下,挤出钱来为学生购买演出服装、道具、乐器等必备物品;三是在各班精选文艺人才提升学校宣传队演出水平;四是时常亲自指导和编审节目,使学生表演的节目质量得到很大提升。王克非校长对校、班演出队文艺宣传工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校演和参加县、地区、省会演、调演等活动。由于王校长对演出节目的质量和形式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加上强有力的组织措施,使原燕郊高级中学成为河北省新生的曲艺形式“燕山大板”的摇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 1974年春,为参加秋季廊坊地区文艺汇演,学校排练了一个新节目《向阳中学志红多》。这个以说唱为主的节目,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运用了当地广泛流行的“莲花落”基本曲调和大板节奏,吸收了霸王鞭的舞步,经过不断地创作、加工和实践,形成了“燕山大板”的雏形。王克非校长看了这个节目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鼓励节目组要进一步研究和再创作,继续提高节目质量,争取在全地区文艺汇演中取得更好的成绩。</b></p><p class="ql-block"><b>☞1975年初,在春季廊坊汇演中,三河燕郊高级中学代表队上演的《向阳中学志红多》获得了优秀节目一等奖,并在廊坊文艺上刊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年4月,在王克非校长的支持和领导下,由燕郊高级中学文艺宣传队的胡嘉梁、刘燕、王德华老师重新编创的《向阳中学志红多》排练成功。演出十数场,非常受学校师生和当地百姓的欢迎和喜爱。因为这种演出方式主要流传于京东的三河、燕郊一带,故被称为“三燕大板”。</b></p><p class="ql-block"><b> ☞ 1975年6月,在三河县举办的学校文艺汇演中,燕郊高级中学表演的“三燕大板”《向阳中学志红多》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县领导高度评价。当年8月,还获得了三河县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后“三燕大板”在当地影响力越来越大,走出了三河,并在省内外广为流传。胡嘉梁老师提议“三燕大板”已经风靡全省,为适应其发展应更名为“燕山大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 王克非校长对此事非常重视,马上向廊坊文化局汇报,经研究一致同意采纳这个建议,从此“燕山大板”这种曲艺形式在河北正式亮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76年1月,廊坊地区举行文艺汇演,“燕山大版”《向阳中学志红多》获得了好评,还被河北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专门录了音像,作为今后重点研究和推广的资料。</b></p><p class="ql-block"><b>☞“燕山大板”《向阳中学志红多》在1976年4月8日河北省举办的专业曲艺调演上,引起了轰动,得到了广大观众和曲艺界前辈的肯定和赞赏,并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河北省文化厅为此举办了“燕山大板”专题研讨会,决定加大对这一新生曲艺曲种的扶持和宣传力度,并向全省推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王克非校长为使“燕山大板”进一步提高演出质量和水平,向廊坊文化局求援,请求派更好的一些专家老师来燕郊高级中学指导“燕山大板”的表演,使之再提升一个档次。这个请求得到了文化局的全力支持。</b></p><p class="ql-block"><b> ☞ 全省各地区迅速掀起了学习“燕山大板”的高潮。从此,“燕山大板”完成了从孕育成型到走向成熟的创作历程,被列为河北省主要曲艺曲种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王克非校长十分关心“燕山大板”的发展,学校为参加编创人员提供优质生活条件,给参加“燕山大板”表演的学生(演员)的生活、排练、演出等提供了后勤保障。在1977年春,为进一步研究和传扬“燕山大板”和为三河培养音乐教师,经廊坊政府批准,在燕郊高级中学成立一个文艺班。为办好这个班,王克非校长专门从新集小学抽调有音乐才能和学生管理经验的陈克强老师任文艺班班主任,兼音乐课教学和乐队管理。1977年夏,为提高文艺班学生的音乐素质,又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的白瑾老师负责音乐专业训练。</b></p><p class="ql-block"><b> ☞1979年夏,此曲种不仅在三河已经普遍流传,还在河北省几十个区、县在学习和传唱,此曲种在当时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力。之后又有山西、山东、河南、东北等省的文艺团队派演员专门到三河燕郊高级中学学习“燕山大板”。当时燕郊高级中学接待到此学习、研究燕山大板的文艺团体和个人应接不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王克非校长为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组织专人接待,指定教师、燕山大板演员对外地来校学习的人员进行燕山大板的基本舞蹈动作、大板打法和唱腔等进行培训。</b></p><p class="ql-block"><b>☞后在“燕山大板”的基础上,编排出了两部燕剧“暴雨之前”和“红缨鞭”,这两部剧均获省、市“创作演出大奖”,使燕山大板由曲艺形式发展到一个新剧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燕山大板在2007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王克非校长是河北省非遗项目“燕山大板”诞生的重要领导和组织者,支持和后勤保障者,导向和审定者。沒有王校长的坚持和努力就没有今天的河北省非遗“燕山大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教育世家书香传♥</b></p><p class="ql-block"><b>☞王克非先生,是王氏家族的老大,一生宽厚为人,勤学谨慎,孝敬父母。十七岁参加工作,就帮父母挑起家庭责任,助弟妹上学,并在道德传承,勤俭持家,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等方面以身作则,极大促使和影响了王氏家族家风的传承和发扬,逐渐家族几代子孙个个学习奋进,学业有成,多数毕业后参加了教育工作,王家成了书香门第、教育世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王克非参加工作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干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从小学教师到教育科长,从三河一中到三河二中的校长,都为三河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三河培养了数万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在北京东一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领跑者和教育专家,得到了三河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爱戴。王克非先生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名人,就连当初浩然选择来三河定居时,都在市领导陪同下先拜访了王克非校长。</b></p><p class="ql-block"><b>☞受王克非校长的影响,王氏一家四代有二十余人从事教育工作,躬耕铸魂、薪火相传。他们像老校长要求的那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甘于奉献,爱岗敬业。他们在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大学等不同的教育岗位上为人师表,秉持教育情怀、播撒理想信念,滋养初心使命、赓续优良传统,多人成为教育行业的带头人,多人先后获得“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三育人优秀工作者” “省厅模范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王氏家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老校长王克非一家有6人从事教育事业。</b></p><p class="ql-block">王克非校长本人数十年历任大蓟县文教科长、三河县文教局副局长、三河一中、二中校长,并为三河二中(燕郊高级中学)终身名誉校长。</p><p class="ql-block"> 夫人赵玉莲,终身在三河任教,退休于燕郊小学。</p><p class="ql-block"> 儿媳吴春林,终身于三河任教,退休于燕郊二中。</p><p class="ql-block">女儿王今伟,1981年考入河北化工学院(现在的河北科技大学),1985年大学毕业到沧州大化任教,高级讲师,省厅模范教师;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现为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河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学会沧州工作委员会会长兼秘书长;高级讲师;河北省诗词协会《燕赵诗词》编委会副主任;《诗联世界》主编,《燕赵诗典》编委、《燕赵诗典·沧州卷》主编;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网站站长、网校校长;《中华诗经阁》名誉总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优秀诗社《知否才女诗社》顾问、讲师;《羲台晨钟》新韵诗社顾问;沧州市委宣传部《书香沧州》阅读推广人,沧州市文联委员;沧州纪晓岚研究会顾问、沧州家庭文化研究会顾问、云天书院名誉院长;诗词楹联作品多次在全国大赛获奖。多次被省诗词协会、省楹联学会、沧州文联评为先进个人。曾以玉宇人寰、雪云飞、花信风等网名担任多家网络论坛版主、总版等,被载入《三河市文化名人录 》《沧州骄子》。所带领的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也多次受到中华诗词学会、河北省诗词协会、河北省楹联学会、沧州市文联、沧州市委宣传部网信办等表彰。《中华楹联博览》《沧州日报》《沧州晚报》等多次刊登其本人及所带领学会事迹。</p><p class="ql-block">孙媳妇郭亚婷,1984年11月10日出生,中共党员,自2007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斗在教学一线,曾多次获得三河市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优质课一等奖,2021-2022—2023连续3年获得三河市政府优秀嘉奖,2021年获得三河市优秀园丁称号,2023年2次获得三河市优秀班主任称号,2023年12月份参加廊坊市骨干班主任培训。</p><p class="ql-block">另外,外孙张驰为注册会计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注册税务师、会计师。拥有央企及国内八大所IPO经验(甲方和乙方上市经验)。资深财经类讲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讲师、上海立信大学特聘讲师、东奥会计在线特邀编者、正保(中华会计网)特聘讲师、上海徐汇区小微基地特聘专家导师,面授、视频直播、录播均有涉及授课内容涵盖。ToB、ToC、ToG,主讲科目:注会、注税、CMA、中级会计师;财务中台、流程再造、财务BP训练营、 税务筹划训练营、政策解读等定制化内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王校长二弟王学孟一家5人从事教育事业。</b></p><p class="ql-block">王学孟:平三联师毕业,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终身在三河任教、任职,曾先后获得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管理者称号。在齐心庄中学任校长期间,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学校的勤工俭学和校办企业工作,走在全县的前列,为学校的发展和正常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后王学孟校长在齐心庄中学离休。</p><p class="ql-block">二弟媳韩敬宜:通县女师毕业、中共党员、小教高级、终身在三河任教,齐心庄小学退休。</p><p class="ql-block">大侄媳祁德华:廊坊师范学院毕业、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曾先后获得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三河市“十佳共产党员”称号。终身任教,三河市第一中学退休。</p><p class="ql-block">二侄媳马会玲:从事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唐山市路北区光明实验小学退休。</p><p class="ql-block">侄孙女王婷:毕业于燕山大学,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工作,现任北京中学一分校教师。曾先后获得教师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数次和教学基本功比赛一二三等奖和学生参赛的优秀辅导教师数次。年度考核优秀,获得政府嘉奖称号。</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3.三弟王学增一家3人从事教育事业。</b></p><p class="ql-block">三弟王学增,高级职称,毕业于张家口师专留校任教,后来调到张家口地委党校任教,81年调到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职工学院从教到退休。</p><p class="ql-block">三弟媳刘淑珍,中级职称,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高楼完小任教,后期先后到张家口东风小学,五一路小学,更生小学,蒙古营小学任教,82年调到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子弟小学任教到退休。</p><p class="ql-block">侄女王晓光,中级职称,84年廊坊师范学校毕业后到退休一直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幼儿园任教。</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4.四弟王学良一家6人从事教育事业。</b></p><p class="ql-block">四弟王学良、弟媳王淑玲终身任教,退休于廊坊师范学院。</p><p class="ql-block">大侄子王晓彪,高级政工师,在廊坊师范学院做管理工作,曾任后勤管理处处长、二级学院党委书记,多次获得省市表彰。</p><p class="ql-block">大侄媳孙春艳,硕士研究生,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语文教学之友》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廊坊市第七、第八届政协委员。河北省“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主讲教师,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建设项目骨干教师。近年来先后主持、参与完成了多项省级科研项目,专著2部,主编学术著作3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并多次获得社科奖励。</p><p class="ql-block">二侄媳王晓芳,廊坊高级技工学校工作。</p><p class="ql-block">侄孙女王骁,硕士研究生,现任廊坊师范学院团委书记,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获得河北省优秀团干部称号。</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5.妹妹王学莲北京市百货公司幼儿园园长退休。</b></p><p class="ql-block"><b>☞“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王氏一家三代20余人在老校长王克非的感召下,从事党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其中30年以上教龄者就有17人,堪称教育世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不忘初心得正果★</b></p><p class="ql-block"><b>☞王克非校长党龄57年,从事教育工作58年,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为己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就积极投入了三河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在三河任校长二十四年期间,不论是一中还是二中,他都极为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以“育人为本、素质第一”为办学指导思想,严格内部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了浓厚的学风、严谨的教风和文明的校风。在教育前线,王校长带着他的团队,上下同心,团结奋战,连续多年高考上线率,名列三河、廊坊乃至全省前列,创造了三河、廊坊的升学奇迹。</b></p><p class="ql-block"><b>☞王克非校长有很多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等高校,为数千农村孩子圆了大学梦。他的学生有的成了教授,有的成了科学家,有的成了军官,有的成了外交官、有的成了干部,有的成了企业家……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着积极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校长曾深情地说:“看到这么多孩子成为优秀人才,为祖国建设服务,我多年为教育的付出值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5.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