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几天,艾莉通过了入学测试,去年11月通过了入学语言测试,其实她只有五岁多一点,明年9月才入学。我问“如果测试不过会怎样?不能上学?”不是的,哪方面不行尽快补——你看,在国外孩子也躺不平……</p> <p class="ql-block">在德国,学龄前分为两个阶段:零到三岁叫Kinderkrippe(托儿所),三岁以上到六岁叫Kindergarten(幼儿园),统称为KiTa。这很像几十年前的中国,怀孕就开始申请,出生不久就可以送。可惜国内的托儿所消失了,改成了老人的再就业。在德国,产假最多可以休三年,但孩子几个月就可以送出去。我家俩娃入托时间分别是一岁和七个月。当然如果不舍得,可以不送,但别指望在KiTa安装监控,也别指望老师给发视频,更没有家长群随时沟通。</p> <p class="ql-block">和国内幼儿园比,KiTa最大的不同是散养、户外活动多,几乎不用电子产品,只在入学前一年加一点课程。孩子们必备玩沙玩水玩雪的衣服,送去时干干净净,接回时变成漏沙,到了夏天一个个黑不溜秋的。有一段时间,每次接都看见艾莉站在小木屋房顶上。在国内是绝对不会的,老师可担不起这个责任。</p><p class="ql-block">去年冬天,雨夹雪,我看见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在附近草坪上踢足球。男孩女孩都有,穿着连体的雨衣雨裤在泥地里争抢、滚,一片喧闹声。我心想,在国内,这种天气孩子肯定在有暖气的教室里呢。要看到孩子流着鼻涕浑身是泥,老师肯定被投诉了。</p> <p class="ql-block">KiTa也分为公立私立两种,一般来说公立放假多,私立花钱多。国内幼儿园大而全,德国小而多。我家弟弟的KiTa,是一对姐妹开的,接受政府补贴按公立收费。全园只有一个班,满额12人。所以更像一个家庭,老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p><p class="ql-block">德国KiTa很多元,有各种肤色种族的孩子。招生时会考虑到性别和年龄的搭配,公立还要照顾到贫困家庭、特殊儿童。相比之下申请托儿所更难,同时申几十个也不一定能录取。幼儿园则要保证应收尽收。托儿所都是收费的,公立统一标准,私立高低不一。幼儿园公立免费,餐费自担。KiTa一般会照顾本园孩子的弟弟妹妹,优先录取,所以我家弟弟到了三岁,就收到了姐姐KiTa的录取通知。</p> <p class="ql-block">KiTa会对新入园的孩子排开档期。一个适应了另一个再来,不会出现哭声一片的情况。适应期开始有家长陪伴,时间很短。然后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的延长,父母逐步远离,直到独自留下。期间班里大点的孩子,会主动帮助小的。</p><p class="ql-block">有时我会问孩子:“在KiTa你和谁是朋友?”他们会说出一串名字,分不出他们说的哪是老师,哪是小孩,因为在德国都是直呼老师的名字。宝宝生日时,家里要烤小蛋糕带去分享,KiTa也会给每个孩子过生日。圣诞节KiTa会给孩子准备礼物,家长也会给老师准备礼物,但价值是有规定的,有礼也有度。</p> <p class="ql-block">若问中德幼儿园哪种更好,还真不好说。不同方式,实际上都是家长用钱做出的选择。有一点我要给德国点赞——只要集体出门,孩子们都要穿着统一的带反光条的黄马甲。估计这是政府或者法律要求的吧?这可不只是对外提醒,也是孩子的安全课。</p> <p class="ql-block">前不久,艾莉说新来的XX老师对她凶。反映到KiTa,园方调查后邀请家长和老师一起座谈。XX说她很喜欢艾莉,可能自己没意识到太严厉了,主动道歉。家长也表示不针对老师,只是希望孩子的感受得到重视。第二天妈妈对艾莉说:“XX说她特别喜欢你,到了KiTa你可以主动问她好吗?”此后孩子和这位老师相处很好。</p><p class="ql-block">偶尔我会去KiTa接孩子。弟弟会一脸灿烂的和每个人说再见,艾莉则会跟老师说“这是我姥姥,她只会中文,不会说德语”,然后主动做翻译。她让我感觉被这小小的人儿暖心的保护着。</p> <p class="ql-block">每天从KiTa回来,进门第一件事一定是脱鞋、换衣服,和脚一起出来的还有一地沙。用吸尘器一吸,噼里啪啦的响。我开玩笑说“两个宝宝上幼儿园就能盖一座房子”。虽然有些夸张,也不是毫无依据。不信可以算算,俩娃累计上幼儿园135个月,减去节假日,按每天半斤,能带回多少沙子?所以我猜,沙子应该计入低值易耗品,需要定期补充。</p><p class="ql-block">换一个角度看,这样每天负重活动,体力肯定好。我注意到,德国的小孩几乎没有胖子,大都是活力十足的,瘦瘦的大长腿。或许就与他们从小辛苦背沙有关吧?</p> <p class="ql-block">大部分图片来自kita,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