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土归流,实行屯兵制。清政府在理番县境内分设杂谷屯、甘堡屯、上孟屯,下孟屯、九子屯,俗称“五屯”。</p><p class="ql-block">据民间传说,因九个儿子共居一寨,繁衍生息而得名九子寨,后改寨为屯。屯系清朝时期边陲之地军事编制番号总 称。屯兵则是有战则战,无战则耕的农民。</p><p class="ql-block">九子屯原管辖地,上至下孟小沟口,下至通化乡卡子村卡子寨。右至薛城衙门边大河北岸,左至薛城辖内小沟口山顶为 界,隔河相望理番厅府。屯辖各寨有水塘上下寨、九子龙窝两寨、立列尔瓦两寨、小流星寨、大流星寨、八角寨、木卡寨、 通化乡卡子寨(今九子屯寨除薛城水塘上、下寨,通化乡卡子寨外其余均属木卡乡辖)。原屯守备衙门设于九子寨,后迁至尔瓦 寨。</p><p class="ql-block">九子屯羌族的民居建筑与其他地区羌族房屋(碉房)建筑一样,是古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建筑房屋的特点是就地取材,片石 与粘泥垒石而砌,房屋传统的大门一般是单扇右开的木板门。最具特色的是木制门锁(羌语称朵抹扭扭),门锁安放在大门框右侧离地一米高的 石墙中。大门槛外左边立有泰山石敢当避邪,房屋顶端照楼墙边正中砌有神塔,上面安放白石,象征天神之供奉(羌语拉扎且)。</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九子屯兵到东南沿海参加抗击英军入侵一事。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元月, 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一路攻陷了舟山,宁波,定海,随后又占据了吴淞,逼近南京。</p><p class="ql-block">清廷从全国各地调集兵马,决心在广东和浙江将英国人“痛加剿洗”。四川抽调了嘉绒兵千名,九子兵士与其他屯兵一道历经三个月于1842年2月抵达浙江,同年三月投入打击英帝国主义的战斗中,嘉绒屯兵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特别是在大宝山战役中,嘉绒兵在与英军近10个小时的激战中,越战越勇,最后与英军展开了肉搏战,英军尸横野,伤亡惨 重。据记载英国人自己承认:“自入中国来,此创最深”。</p><p class="ql-block">九子屯羌民歌谣、锅庄、羌笛、唢呐等也有特色。九子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永远在羌山羌水间闪烁着。</p> <p class="ql-block">这山巅孤寨,宛如遗世独立的一粒坚硬种子,被命运之手弃置于嶙峋的高崖之上。它无声地存续,又无声地倾颓,其间多少悲欢离合早已被山风卷走,如同风干在石墙上的标语,终将湮灭于时间之河。然而在石缝间,在门隙里,在阿妈手中的彩线里,总又悄然钻出些嫩芽,萌发些新的故事。生命的意义,或许并非挽留那些注定消逝的辉煌,而恰是在荒凉深处,依然能听见草根顶开岩石的微响和风中的诉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