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三线建设启示录

凯博尔

<p class="ql-block">  作为曾经在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工作过的工作人员,寄情于山西地方军工的每个企业,并且对那些驻扎在大山里的军工企业的过往有着更多更深的熟悉和了解;作为曾经在山西地方军工企业工作过的一群共青团干部,对自己的精神之乡和青春付出之地情牵梦绕,充满了难忘之情。</p><p class="ql-block"> 为此,建立在公器意识修史的基础上,杨学文发起成立《山西三线建设启示录》编写组,宋天平、张竑伟、李红、端木振文、闫利峰、郑彦昌、张武元、赵解放参与编写工作,通过广泛收集和整理山西省地方三线军工各企业的历史,意在用回忆的文字见证、还原和缅怀那段历史,通过用经济学的观点总结那段历史,并且用批判性的思维揭示和分析那段历史,并为后人存史。</p><p class="ql-block"> 横向看,本文所回顾的历史场景,仅是山西“三线建设”整体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可能还缺乏一定的完整性。</p><p class="ql-block"> 纵向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评价体系也有了截然不同的改变,在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往往会改变着我们的历史记忆方式。</p><p class="ql-block"> 因此,以现在的认识高度,重新回到当时的语境中反思事实,也是维护历史真实性,客观记录历史的思想能力。</p><p class="ql-block"> 由于自身的局限,加之资料收集不全,回顾仅是梗概,很难对山西三线建设的历史做出精准复盘和再现,还需各位有志于此的仁人志士共同做进一步补充和修正。</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的历史已经过去,通过回忆和总结山西三线建设,揭示三线建设的各个维度和变量,还原三线建设的真实,并且赋予历史性的思考,以“共建、共享、共传”为理念,以期三线建设不被遗忘,以期三线建设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得到传承,这是一种历史使命,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p><p class="ql-block"> 《山西三线建设启示录》编写组</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五年四月</p><p class="ql-block">联系方式:</p><p class="ql-block">电话13834660059 微信YZ660059</p><p class="ql-block">电话13803453490 微信tyzjf616785</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的目光掠过40年前时,我们看到,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为世人所熟悉的、并值得回顾总结和汲取教训的历史过程——“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是国家统一布局的国防工业建设项目,基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导思想,全面动员,全国布局建点,调动千军万马“靠山近水扎大营”,形成了“三线建设”的宏伟蓝图。</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随着国家对三线建设的政策性调整,当年的三线建设项目工程多已调整下马,成为了废弃的工业遗址,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留下的只是依稀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当年参与三线建设的“三线战士”都解甲归田,许多老军工回忆起那段艰苦创业的历程,依然刻骨铭心,“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当年的三线子弟多已暮年,回忆起曾经的摇篮,虽然遗憾和不解多于成就感,但是仍然坚持传承,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再回首,回望大山里的三线兵工厂时,每个人耳畔不免会响起“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的旋律。一位三线建设的亲历者既深有感慨,又不无遗憾地说:三线工厂的命运不是我们所能够左右的,历史迟早都会在前进的过程中,甩掉那些落后的工厂与产品。但欣慰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完成了国家赋予我们使命。</p><p class="ql-block"> 而三线建设的职工子弟中普遍流传着对三线建设的“喜爱、逃离、怀念”六字诀,可能就是对三线建设的民意测试。</p><p class="ql-block"> 对于那段历史,我们可以不去怀念,但是绝不应该忘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三线建设的背景</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年起我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基本设施建设。</p><p class="ql-block"> 所谓“三线”,是一种地理概念,按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p><p class="ql-block"> 一线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p><p class="ql-block"> 二线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p><p class="ql-block"> 三线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 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 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是国家战略的后方基地,是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建设内容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燃料动力、以及农业、轻工业在内的国家战略产业。</p><p class="ql-block"> 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小三线”:小三线建设是指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战略后方地区建立迫击炮、火箭筒、无后座力炮、步枪、机枪、冲锋枪及其弹药和地雷、手榴弹等轻武器生产厂,包括为武器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在内的地区后方基地。主要为满足地区自卫战中地方部队和民兵作战需要,也为野战部队提供武器弹药。</p><p class="ql-block"> 1964年,中央决定建立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部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p><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历时1964——1978年,国家累计投入达2052.68亿元,工程规模史无前例,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与合并,先后建起了1100多个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p><p class="ql-block"> 为战备而产生的国防军工体系,诞生之日起,大部分植入在偏僻的山区中,犹如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部分地改变了当地整个社会生态。这种现代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催生出独特的文化交融。这种文化互渗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塑造了特殊年代的价值认同。这些超越时代的文明嫁接,使三线建设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样本。</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山西省三线建设的基本布局</p><p class="ql-block"> 山西国防工业在建国初期就具有一定的基础。在“一五”时期,国家对原来的山西军事工业老厂进行了扩、改建,并投资4.62亿元新建了一批大型国防工业企业。</p><p class="ql-block"> 山西的军事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涵盖了兵器、航空、航天、电子、船舶、核工业和邮电通讯等行业。其中,兵器工业占到全省部属军工企业总数的44.7%,形成了以兵器工业为主、陆海空及航天工业配套的军工产品生产格局。主要产品有枪械、火炮、枪弹、炮弹、导弹、火炸药、水中兵器、航空仪表、卫星地面发射及卫星遥测跟踪接收设备、高炮指挥仪、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电讯电缆等。这些产品用于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增强了我国国防的实力。</p><p class="ql-block">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调整改造后,山西的国防工业成为我国实力雄厚的重要军工生产和科研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时期,山西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和“省自为战”的精神,以及“地处一线二线的省份,各自建一批省属的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的要求,由山西省国防工办直接领导,建设地方军工基地,组织生产步兵营连级的火力武器。</p><p class="ql-block"> 1971年8月,山西省革委会决定成立晋东南、吕梁等地区国防工办,承担本地区军工项目协调、生产监督、保密管理和战时动员职责‌。</p><p class="ql-block"> 1979年5月,山西省委调整军工企事业单位领导关系,各地市国防工办及相应机构随即撤销。</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在山西省的布局分为三个板块(未包括晋南坦克基地541厂,已改名为中信机电制造公司,仍在原址生产经营),这些深藏于沟壑之间的军工集群,构成了立体的国防工业网络。</p><p class="ql-block"> 第一板块:吕梁地方军工</p><p class="ql-block"> 吕梁山区的兵工厂如同门类齐全的常规兵器版图,形成比较完整的军事产品体系,以应对未来的战争。其中包括:</p><p class="ql-block">963厂、9141厂、9129厂、9146厂、9151厂、9169厂、9147厂、阳泉曲库</p><p class="ql-block"> 第二板块:晋东南电子工业基地</p><p class="ql-block"> 晋东南地区的电子基地构建了军民兼容电子元器件的基础布局,完善了现代兵器的电子配套产品。其中包括:</p><p class="ql-block">850厂、4291厂、4370厂、4382厂、4402厂、4393厂、4500厂、4542厂</p><p class="ql-block"> 第三板块:宁武防空高炮基地</p><p class="ql-block"> 宁武地区的防空高炮基地的建立,开发了地方低空防空产品,对未来战争的防御体系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其中包括:</p><p class="ql-block">187厂、286厂、287厂</p><p class="ql-block"> 历史地看,山西的三线建设并非简单的工业迁徙,而是一次国防工业的空间重构。同时,对于山西省的工业建设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板块是建设在山西省吕梁地区的地方军工基地:</p><p class="ql-block"> 从1965年开始,国家陆续投资1.2亿元,在山西省吕梁地区建成了9个地方军工企事业单位(包括一库、一电厂),主要生产的是步兵常规轻兵器,共有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机械设备34000台,职工7300人。这些军工企业分布在吕梁山区的交口、中阳、孝义等地。 其中:</p><p class="ql-block">一厂:山西建设机械厂(963厂)、</p><p class="ql-block">二厂:山西新建机器厂(9141厂)、</p><p class="ql-block">三厂:山西金星工具厂(9129厂)、</p><p class="ql-block">四厂:山西晋丰机械厂(9146厂)、</p><p class="ql-block">五厂为山西凌云机械厂(9151厂)、</p><p class="ql-block">六厂为山西火炬机械厂(9169厂)、</p><p class="ql-block">七厂为山西前进机械厂(9176厂)、</p><p class="ql-block">一库为阳泉曲物资储备库、</p><p class="ql-block">一电厂为晋光电厂。</p><p class="ql-block"> 熟悉吕梁地方军工的都知道,当时有个顺口溜,很有意思也很形象,叫“一厂的枪,二厂的弹,三厂的工装,四厂的饭,五厂的姑娘真好看,六厂七厂扯球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厂是山西建设机械厂(963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位于山西省孝义县西泉镇一条狭长土沟内。1965年2月筹建,1965年4月15日破土动工,设计占地面积2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964平方米,设备373台套,概算投资728万元。当年年底完工投产。</p><p class="ql-block"> 工厂产品是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计划产能是15000支。</p><p class="ql-block"> 工厂职工1200余人,由从重庆建设机器厂(296厂)、太原山西机床厂(247厂)和长治淮海机械厂(342厂)三个厂调集过来。</p><p class="ql-block"> 工厂投入生产以后,共生产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16万支。军转民后还生产了气枪、自行车零件、工矿油田配件等民品。</p><p class="ql-block"> 1984年12月被撤销军工建制,划归太原市二轻局,搬迁至太原市。</p><p class="ql-block"> 二厂是山西新建机器厂(9141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位于山西省中阳县车鸣峪水峪沟,由沈阳五三工厂(321)分迁而建。1966年5月筹建,批复占地面积5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781平方米,设备844台套,概算投资1607.2万元,职工总数1884人。1969年8月投产,实际完成投资2176万元。</p><p class="ql-block"> 设计年产2300万发7.62毫米枪弹生产线一条。1965年9月五机部和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从沈阳321厂分迁1亿发枪弹生产能力给山西,于是工厂生产规模扩大为四条生产线。</p><p class="ql-block"> 1979年全国地方军工调整,军品任务逐年减少。工厂1984年12月被撤销军工建制,1991年工厂整体搬迁到晋中的榆次市,2013年完成政策性破产。2007年改制成立“晋中市德圣射孔器材有限公司”,至今一直在正常生产经营中。1984年,该厂研制成功油管输送式射孔起爆器。1985年,被石油部确认为射孔弹定点生产厂。1989年,YD-89射孔弹定型,曾获得石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销量居全国同类型企业之首 。</p><p class="ql-block"> 三厂是山西金星工具厂(9129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位于交口县水头镇后水头山沟,1966年6月开工建设,批复占地面积9.85万平方米,设备411台套,概算投资439万元。1969年试产,1970年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 工厂主要承担钻头、夹模具、量具、机床用各种刀具等模具制造,服务于吕梁地方军工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人员大多是由上海和东北援建人员所组成。</p><p class="ql-block"> 工厂经历了筹建期(1965年-1968年)、试生产期(1969年-1970年)、生产军品期(1970年-1979年)、生产民品期(1980年-1984年)、1985年转民用企业,1989年搬迁太原。搬迁期(1985年-2005年)和企业破产期(2006年-2015年)。</p><p class="ql-block"> 1984年12月撤销军工建制,该厂搬迁至太原市。</p> <p class="ql-block">  四厂是山西晋丰机械厂(9146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位于交口县水头镇大南沟,由山西省和天津市负责筹建。1966年5月始建,占地面积1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828平方米,设备707台套,概算投资850万元;1970年底,基本建设完成,实际完成投资2566万元。定员836人,主要骨干是四川296厂援建抽来的技术骨干和天津支内人员。</p><p class="ql-block"> 工厂主要生产高射机枪及配件,年产56式14.9毫米高射机枪架100架、62式14.5毫米四联装高射机枪枪身400挺。1974年,产品正式通过鉴定。</p><p class="ql-block"> 1984年被撤销军工建制,1988年搬迁至太原并入太原钢铁厂,更名为太钢机修厂。</p><p class="ql-block"> 一同移交的还有山西晋丰技校(省国防工办直属学校)。学校设车、钳、铣、冲压4个专业,招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招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1984年12月迁入太原,交省二轻厅辖管。</p><p class="ql-block"> 五厂是山西凌云机械厂(9151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曾用名:红星农机厂)位于霍县李曹镇侯家庄。1967年筹建,建设投资1200万元,占地3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215平方米,设备439台套,概算投资1270万元。1970年7月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 批复年产54式12.7毫米和14.5毫米穿甲燃烧高射机枪枪弹1000万发。</p><p class="ql-block"> 随着军转民,工厂在山西省国防工办的统一组织下,作为总装厂,转产自行车。从1980年起,共生产26英吋飞仙牌自行车7万多辆。</p><p class="ql-block"> 1984年,工厂被撤销军工建制,由临汾钢厂兼并,搬迁至临汾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厂是山西火炬机械厂(9169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位于山西省孝义县河北村。1967年开工建设,批复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设备146台套,总投资340万元。</p><p class="ql-block"> 主要为吕梁地方军工厂提供锻件和大型配件。</p><p class="ql-block"> 生产纲领:型锻件和自由锻件1066吨/年,一般铸件和精密铸件共计1000吨/年,机床大修配件100套/年,木质包装箱40万个/年。</p><p class="ql-block"> 这个厂建厂历史很曲折,因各种原因,更改了好几次地址。</p><p class="ql-block"> 1984年12月被撤销军工建制,与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合并,转产白酒,更名为山西杏花村汾酒总公司汾青酒厂。</p><p class="ql-block"> 七厂是山西前进机械厂(9176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位于山西省交口县康水神头山沟。1968年筹建,占地面积3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213平方米,设备443台套,概算投资2985.2万元。1972年建成,1992年下马搬迁。</p><p class="ql-block"> 批复年产7.62毫米轻重两用机枪4000挺。但从1971年建厂,到1984年撤销军工建制,一直没有正式投产,长期处于产品研发阶段。</p><p class="ql-block"> 1992年工厂搬迁太原,与太原五金工业公司体育金属织网厂合并,2006年破产。</p><p class="ql-block"> 阳泉曲物资储备库</p><p class="ql-block"> 阳泉曲物资储备库是专为地方军工各厂提供配套物资供应的综合性仓库。1986年有偿转让汾西矿务局。</p><p class="ql-block"> 晋光火力发电厂</p><p class="ql-block"> 晋光火力发电厂建于1968年,主要为地方军工厂提供电力供应与保障,建设投资1500万元,装机容量10300千瓦,建成后移交中阳县电业管理局,1984年下马。</p> <p class="ql-block">  需要指出的是,1979年底,随着形势的变化,山西省国防工办探索走军民结合之路,组织以凌云机械厂为主的七个工厂联合生产民品自行车。</p><p class="ql-block"> 1980年1月,地方军事工业各厂召开自行车生产试制会议。1980年,晋昌公司成立,是国防工办设立的直属公司,负责自行车的经销。</p><p class="ql-block"> 会议确定成立自行车生产专业领导组,组长是凌云机械厂总工程师、副厂长翁家禄。</p><p class="ql-block"> 经研究确定生产 66 厘米(26 英寸车胎)轻便自行车,定名为飞仙牌,并确定各厂的分工:</p><p class="ql-block"> 凌云机械厂为总装厂,生产车架、前叉、链盒、挡泥板。</p><p class="ql-block"> 晋丰机械厂为配套厂,生产车把、车座、支架和中轴。</p><p class="ql-block"> 火炬机械厂为配套厂,生产车圈。</p><p class="ql-block"> 前进机器厂为配套厂,生产轮盘、曲柄、前后闸、脚蹬。</p><p class="ql-block"> 新建机器厂为配套厂,生产后依架。</p><p class="ql-block"> 建设机械厂为配套厂,生产前后轴、涨闸。</p><p class="ql-block"> 1980年,联合试制出飞仙牌自行车 30 辆。</p><p class="ql-block"> 后来各厂分别购置专用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逐步形成年产自行车 20 万辆的生产能力。</p><p class="ql-block"> 联合体前后共生产约7万多辆飞仙牌 26 轻便自行车,在当时的自行车市场上也是享有盛誉,供不应求。</p><p class="ql-block"> 1984年,各厂撤销军工建制后,飞仙自行车生产随即停止。</p> <p class="ql-block">  1984年12月1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下发【晋政函】125号文件《关于改变小三线军工企事业单位隶属关系的通知》,明确:凌云机械厂转交省冶金厅,并入临汾钢厂;火炬机械厂转交省轻工厅,并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新建机器厂迁入榆次市,归榆次市二轻局管理;建设机械厂、晋丰机械厂、前进机器厂迁入太原市,归太原市轻工局管理;金星工具厂划归太原市二轻局塑料工业公司。至此,吕梁小三线企业实现了搬迁和转型,完成了军工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地处吕梁的地方军工基地主要生产的是步兵的常规轻兵器,属于山西省小三线建设的一部分,有将近2万职工和家属在此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为山西省国防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活跃了吕梁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工业文明。</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板块是建设在山西省晋东南地区的电子工业基地(8个电子工厂)</p><p class="ql-block"> 1965年,国家四机部决定从北京、天津、南京等地选择一些重点企业通过包建和分迁的形式,到三线地区建设新的电子工业基地。当时确定在山西省的晋东南地区建立电子工业基地,共规划了12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经过调整,只保留了8个项目:</p><p class="ql-block"> 1、国营东方红机械厂(4291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寺头乡马寨村。1966年开始筹建,由天津712厂包建,工厂管理干部、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甚至厨师等均来自天津。</p><p class="ql-block"> 主要产品是计算机外设 “纸带穿孔机”和打印机(球式打印机、柱式打印机、菊花瓣式打印机等)。</p><p class="ql-block"> 随着三线工厂的搬迁,工厂并入国营大众机械厂(785),迁入太原市。</p><p class="ql-block"> 2、国营永明无线电器材厂(4370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位于襄垣县北底乡小堡底村。</p><p class="ql-block">1965年7月,工厂由北京第一无线电器材厂(797厂)电表车间成建制迁建搬移,1969年建成投产,共完成建设投资758万元,占地9.26万平方米,职工总数885人。</p><p class="ql-block"> 设计产能为安装式电表20万只,精密电表2000只,宝石轴承30万只。</p><p class="ql-block"> 工厂是当时国内唯一专业生产高准确度、高灵敏度0.5级安装式电表和大批量供应1.0级电表的大型生产厂家。产品由建厂初期的13种发展到鼎盛时期的108种。所生产的H63C15型电表和H59L13型、FHZ5型等优质电表连续三次上了国家“两弹一星”和核潜艇,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非洲等地。由于该厂产品品种繁多、功能齐全、质量上乘,在业内有“电表之海洋”之称。</p><p class="ql-block"> 1992年工厂搬迁至太原市小店镇,新建工厂产品仍以模拟和数字式电工仪表为主。但随着科技进步和产品迭代更新,工厂终未能跟上时代步伐,2010年宣告破产,走完了它44年的漫长历程,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p><p class="ql-block"> 工厂旧址已转让给当地政府,并打造“797文化创意产业园”。</p><p class="ql-block"> 3、国营华阳器材厂(850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柳树底村。工厂始建于1966年,由天津无线电厂(712厂)援建,1972年建成投产,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投资3000万元,职工总数1200人。</p><p class="ql-block"> 工厂主要生产无线电插件配件,包括:Q型连接器、FQ型连接器、D型矩形连接器、KL型开关、IC卡座、CA型连接器等。</p><p class="ql-block"> CA型连接器原计划作为712厂接插件分厂,战时作为总厂的后方基地。1969年经四机部批准,作为部直属企业,建设成为规模在1500人的专业化接插件开关厂,供应华北东北地区各厂的无线电接插件配件。工厂生产的Q104插头座曾应用于我国卫星发射工程,并受到上级通电嘉奖。</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工厂成功转型为民用产品生产,开发的彩电显像管插头座几乎垄断了北方电视机厂市场。</p><p class="ql-block"> 1989年2月,工厂搬迁到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岗路42号 ,1997年被石家庄市无线电三厂兼并(改名:河北850华阳电器有限公司)。2007年破产重组,更名为中壹发展八五零电子有限公司,继续从事电连接器、开关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并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船舶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搬迁后,在晋的原厂区逐渐荒废,成为晋煤集团陈庄煤矿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4、国营卫华仪器厂(4542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位于山西省沁源县韩洪乡王家湾村。由北京大华仪器厂(768厂)援建。1965年筹建,建设投资达1.2亿元,1970年投产。</p><p class="ql-block"> 主要生产军用2公分雷达测试仪、2公分信号源、2公分波导原件、铜轴原件、不间断电源、超隔离稳压器等。</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4542厂拥有一流的生产加工和技术研发能力。这点仅从卫华厂曾建有华北无线电计量站可见一斑(全国除北京768厂有大型电子计量站外,卫华厂仅次其后)。从解密资料上看,卫华厂曾在八十年代初期,配套生产了“东风—5”的2公分雷达测试仪,并受到电子工业部的表彰奖励。</p><p class="ql-block"> 1986年,工厂搬迁至太原,被太原刚玉集团兼并。</p><p class="ql-block"> 5、国营金阳器材厂(4393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位于山西省阳城县西河乡中寨村。由北京798厂、706厂、738厂的磁芯生产线、磁芯测试线及磁芯体生产线,连人带设备搬迁建设。1970年上半年开始边建设边生产,1972年12月竣工验收,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完成建设投资800万元,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职工总数800人。</p><p class="ql-block"> 工厂当年规划主要产品生产规模为年产记忆磁芯8亿只,磁芯存储版2000只。主要应用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信息存储。</p><p class="ql-block"> 1981年,计算机磁芯存储器遇到产品迭代的冲击,企业陷入生存困境,尝试转产收音机、电视机稳压器、计算机系列开关电源等。</p><p class="ql-block"> 1989年底,三线企业调整,工厂搬迁至太原市。先后开发生产了开关电源、新材料、LED防爆灯、车灯、钕铁硼磁材等各式产品。</p><p class="ql-block"> 6、国营东声器材厂(4382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位于长治市武乡县城。由北京第一无线电器材厂(797厂)援建,1970年筹建,1976年建成投产,计投资近千万元。</p><p class="ql-block"> 主要生产各型军用电声产品,以及民用电容传声器。CR1-5电容传声器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产品质量银奖,仿制φ9.7mm、φ6mm传声器,一度在市场上有着较高的占有率,HK-1、HK-2系列抗噪声传声器至今依然在由从工厂走出去的民营业主生产。</p><p class="ql-block"> 1992年,工厂搬迁至太原小店镇,虽经数届领导班子的努力,企业发展终未跟上时代进程,2010年5月宣告破产。</p><p class="ql-block"> 7、国营春光电工厂(4402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位于山西省沁水县端氏镇。由北京电子管厂(774厂)承建,并派30多名技术人员为工厂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设经验。</p><p class="ql-block"> 主要生产框架栅管、高可靠管、超小型管等电子产品。</p><p class="ql-block"> 1985年,工厂迁至河北省石家庄市,与石家庄显像管厂合并。</p><p class="ql-block"> 8、国营山西建山机器厂(4500厂)</p><p class="ql-block"> 工厂位于长治县南宋乡南宋村,由北京建中机器厂(700厂)主要援建,山西大众机械厂(785厂)辅建。</p><p class="ql-block"> 1970年6月筹建,1973年底基建完成,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093.55万元 。1973年底投入试生产,年工业生产总值1300多万元。</p><p class="ql-block"> 工厂主要产品有红箭﹣73反坦克导弹控制盒和红箭﹣73K℃快速测试仪等系列产品、台式电子计算机、汉字微型计算机、数控线切割机等20余种产品。</p><p class="ql-block"> 红箭一73反坦克导弹控制盒、红箭﹣73 K℃ 快速测试仪、汉字微型计算机等产品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并得到中央军委、总参和国防部领导的嘉奖鼓励。</p><p class="ql-block"> 随着三线建设项目下马,工厂1991年搬迁至太原万柏林区千峰北路95号,占地面积36.77亩,还有职工1089人。原厂区、生活区在2003年左右全部出售给南宋村, </p><p class="ql-block"> 工厂到2009年被裁定破产,走完了自己长达50年的企业历程。</p><p class="ql-block"> 随着三线工程的调整,上述8个电子工厂都已异地搬迁,原厂址大多废弃。其中迁入太原市的工厂纳入1987年成立的山西东方电子集团(由785厂、690厂、4291厂、4393厂、4370厂、4382厂、4500厂、4542厂组成)进行管理。随着体制改革,分别纳入山西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管理。</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晋东南地区电子工业基地为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山西省电子工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变了山西省电子工业薄弱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板块是建设在山西省宁武地区的防空高炮基地</p><p class="ql-block"> 1965年12月,由华北局、北京市、五机部组成联合建厂组,在华北地区选址,开始筹建防空高炮基地。</p><p class="ql-block"> 经反复勘察、论证,最后确定三个项目建在山西省宁武县的芦芽山区,由北京市负责建设和管理,重庆望江机器厂(497厂)负责生产技术指导。</p><p class="ql-block"> 三个新建项目分别是:国营长城机械厂(187)、国营烽火机械厂(287)和国营恒光机械厂(286)。项目总概算 4488 万元,总建筑面积 14.06 万平方米,设备总数 2614台套,职工总人数 4302 人。项目于1966年6月破土动工,1969年底陆续建成投产;项目实际完成投资9196万元,新建建筑面积22.67万平方米(含山洞面积),新增设备3220台套。</p><p class="ql-block"> 其中:长城厂完成投资 4592万元,建筑面积 10.5万平方米(含山洞面积 7062平方米),各类设备 1449台,职工 2470人。设计年产 37毫米双管高射炮 500门和炮管 2000根;经大型试验,工厂生产的高射炮能够达到技术指标要求,1971—1978年共生产990门。</p><p class="ql-block"> 烽火厂完成投资 2490万元,建筑面积 6.62万平方米,各类设备 860台,职工1529人。设计年产玛钢铸件 150吨、灰铁铸件 2000吨、有色金属铸件 128吨、压铸件 27.4吨、精铸件 160吨、铸钢 200吨、锻件 1268吨;工厂供给长城厂、恒光厂的锻铸件,经理化试验和装配考验,产品质量基本合格。 </p><p class="ql-block"> 恒光厂完成投资 2114万元,完成建筑面积 5.55万平方米(含山洞面积 3719平方米),各类设备 911台,职工 1514人。设计年产 37毫米双管高射炮瞄准具 1500台;工厂生产的瞄准具,经各种条件下抽样试验,产品质量基本合格,1971—1978年共生产3124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4 年 11 月,国务院三线办公室通过《“七五”三线地区企事业单位调整方案》,对第三类企业分别实行关、停、并、转、迁。</p><p class="ql-block"> 由于宁武三个高炮厂建设在一条两山相对的峡谷中,厂区生产条件相对恶劣,因此在三线项目调整中,宁武的三个厂同时被撤销,1984年被并入晋南五四一总厂,搬迁后的工厂原址废弃。陷于封闭和荒废之中。</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宁武高炮生产基地为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于山西的三线建设的作用功不可没。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由此带来的工业文明的种子已经扎根于宁武县的山区中,并且在改变着山区的落后。</p> <p class="ql-block">  当发展经济建设的春风吹进大山时,军工体系的封闭性开始遭遇市场经济的熵增效应。曾经引以为傲的军品生产线,在民用市场需求面前显得笨拙而低效。这个发现如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具象化演示——任何封闭系统都将走向无序,唯有开放才能获得新生。 </p><p class="ql-block"> 中国社科院有一组数据:</p><p class="ql-block"> “1966-1978年,三线地区每1元基本建设投资提供的国民收入为4.98元,比全国的6.87元低27.6%,比一线地区的9.34元低46.7%;三线地区每1元基本建设投资提供的国民收入增加额为0.309元,比全国的0.406元低23.9%,比一线地区的0.655元低29%。</p><p class="ql-block"> 单以1978年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比较,三线地区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总产值只相当全国的68.7%、一线地区的49%,每百元全部资金实现利税只相当于全国的53.7%、一线地区的38.4%,每百元总产值实现利税只相当于全国的77.8%、一线地区的76.7%。”</p><p class="ql-block"> 1984年8月,国务院三线办公室召开了三线调整工作会议,决定把布局调整放在首位,对第三类企业分别关、停、并、转、迁。</p><p class="ql-block"> 列入“七五”到“九五”计划,解决“脱险搬迁”问题的三线企业有274个(这274个是问题最严重、难以继续生产的),占全部三线企业的14%。后经合并、改制、重组等调整为201个,于2005年底全部完成调整搬迁。其他问题比较严重的,尚未列入调整改造计划。(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在2006年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p><p class="ql-block"> 1985年前后,按照山西省政府有关文件,山西的19个三线企业不再隶属山西省国防科工办管理,随着政策的调整,三线建设的军工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国防工业序列。企业陆续下马,逐步撤销、转产、移交和搬迁,三线建设项目的历史宣告结束。 </p><p class="ql-block"> 当年轰隆隆机器响的厂房安静了,当年的风华正茂的“好人好马”渐渐老去,当年喧闹的家属区已经人去楼空。三线建设项目的职工和子弟均已迁徙到城市,开始了新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站在废弃的工厂遗址前,往日的工厂原址还依稀保存着原貌,静静地在大山沟里与飘零的落叶一同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当时"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与现在的涂鸦奇妙重叠,这种时空折叠的视觉冲击,揭示了三线建设的多重历史维度:既是世界冷战格局的地缘注脚,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物质见证。</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三线项目的调整,山西地方小三线企业大部分工厂遗址被废弃,但也不排除还有许多遗址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毕竟这些具有文物属性的遗址代表了一种历史,帮助我们在现实中与一种值得回忆的过去产生交集,从而对过去发生的一切能够做出正常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同时,三线建设的遗址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而且可以实现时空折叠中的价值重估和系统重构。</p><p class="ql-block"> 试想:如果从发展旅游经济的角度出发,将高炮厂的齿轮重新熔铸为装置艺术,将旧厂区打造文创产业园,将地下厂房改造成"三线记忆"体验馆,可能让沉睡的工业遗产焕发新生。三线遗存既承载着历史记忆,又具备文化创新的基础。如何开发和保护利用,是一个亟待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政府的有关部门全面摸底“三线建设”旧址现状,发掘、收集、整理有关山西省“三线建设”的各种资料,整理登记造册、建立档案资料、制定法规条例、妥善保护“三线建设”旧址,建立市级、省级文物保护体系。</p><p class="ql-block"> 二、当地政府合理规划保护“三线”遗存,对已经搬迁空置的“三线”旧厂进行合理规划,筹集资金,协同文旅、宣传等部门,在旧址上修缮改造,建立纪念性的场馆和地标性的纪念碑((譬如恒光机械厂的老职工们已经在工厂旧址共同修建了红色记忆展览厅),并征集企业原来的生产设备、产品,还原再现工作场景。同时与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譬如永明无线电器材厂的原址建立了文创园),使“三线”遗址成为绿色海洋中的人文热点。</p><p class="ql-block"> 三、利用自媒体的形式,通过建立民办公助的三线建设宣传平台,还原当年三线建设情况,包括征集和编撰“三线建设”回顾文集和“三线建设”模范人物录,形成可以保存的历史资料;包括开设“三线建设”公众号;包括有条件的话,创作“三线建设”纪录片,让“三线建设”的历史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得到留存。</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山西三线建设中的反思</p><p class="ql-block"> 历时十多年的三线建设,旨在通过国防工业布局重构,把中国的三线地区建设成为以国防军事工业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自成体系的完整的战争防御体系。历史地看,三线建设对于构建中国军事工业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书写了中国国防工业的一段重要历程,并且完成了部分预期目标。</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国防工业体系建设的维度对三线建设进行考量,三线建设应该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国家再造军事工业的能力的检验,应该说,无论是动机还是目标都是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国家经济建设的维度进行考量,应该说,是一次失败的教训,大部分三线建设项目的下马就是证明,其带来的经济损失难以计数。</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在完成自身军工建设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农村带入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交汇,带入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融合,带入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在被当地农耕文化浸入的同时,也为当地引入现代工业的文化元素。这应该是对于推进农村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回顾三线建设的过往,不能不看到在当时的年代中的主流语境提出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虽然是一种激励职工为三线建设做贡献的宣传手段,但是不能抹杀的是三线建设的职工的无私奉献和他们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在许多参与过三线建设的老职工的回忆中:曾经说三线建设精神激励几代人,为国家安全立下汗马功劳,好像大家都是自觉上战场似的。可事实上,大部分三线工人要的是饭票,是一家老小能够安身立命。</p><p class="ql-block"> 因此,回顾当年的三线建设历史,没有必要粉饰曾经发生的一切,也没有必要在当年的艰难上再涂抹一些高大上的语境来歌颂,应该还原历史,尊重历史,正确认识自己的一生,带着反思去思考,对于自己、对于历史、对于社会、对于子孙都是一种负责任。</p> <p class="ql-block">  对于三线建设的整体历史评价,从不同的层面、参照系出发,后人亦有不同的见解。有不少学者对于三线建设做过研究和论证,但是囿于当时时代的限制,囿于保密工作的需要,囿于三线建设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较多,因此许多历史史料被尘封而没没有披露,只是浮于表面进行了分析:</p><p class="ql-block"> 从基本决策上考量:</p><p class="ql-block"> 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出发点建立在领袖对国际形势的误判,立足点是建立在国际战争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基础上,因此动员举国之力进行三线建设,其指导思想是错误的。而且由于三线建设是立足于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对未来战争的基本特点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导致了所形成的三线建设布局违背未来战争的特点,交了不可挽回的学费。</p><p class="ql-block"> 一种观点认为:三线建设建立在领袖的个人主观臆断上,是“大跃进”思路的延续,在缺乏民主决策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不顾三线地区的客观条件和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片面强调国防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强调了战时经济,加大了军事经济的比重,从而导致经济建设决策出现不可挽回的失误。因而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国防经费超支和浪费,同时也延误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时机。</p><p class="ql-block"> 从经济布局上考量:</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在宏观布局方面强调大分散、小集中,自成体系。期间,三线地区投资总额达到2000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的大部分,造成投资的低效益,从而延缓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微观布局方面,缺乏科学论证,片面强调“山、散、洞”,忽视了一个企业对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交通运输条件的要求,用军事的观点和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工厂建设,违反了工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导致投资的低效益和浪费,并且使大部分三线建设难以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从运作模式上考量:</p><p class="ql-block"> 一种观点认为:三线建设是一种发展封闭的内向型经济,国家成为唯一的投资主体,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国有经济,调节机构是国家计划和行政命令,动力是单一的精神动员,格局是依靠国内自有资金、自有资源,形成了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而计划经济最大问题是不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结果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惊人,据有关部门测算,1966~1972年,无效投资达300多亿元,占同期国家用于三线资金的18 %强。 </p><p class="ql-block"> 一种观点认为:放到历史座标中考量,横向看,每个三线建设中的企业最终都没有形成完备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纵向看,每个三线建设中的企业的存活寿命都没有达到设计要求;从现实中看,原有的三线建设中的各项目基本上全军覆没。由此可以判断三线建设的历史作用。</p><p class="ql-block"> 一种观点认为:三线建设的先天性不足,包括在调整期间搬迁后重新建厂的过程中,国家政策改为"拨改贷",工厂又一次遭遇资金困难,加之工厂产品对市场的不适应性,又无力技术创新,许多工厂举步维艰,陷入困境,终将走向衰败。</p><p class="ql-block"> 以上分析,由于现实语境中还存在的诸多限制,因此回避了在三线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从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角度上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中国的三线建设,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中国的三线建设,无论是简单的、用现实的观点去诠释和评价以往的历史,或是用纯经济的观点去衡量三线建设的成果和价值,都不足以反映三线建设的全貌,可能会失之偏颇,由此而做出的结论必然缺乏完整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从社会评价体系这个层面看,三线建设的意义和价值还没有形成最终结论。</p><p class="ql-block"> 根据执政意识的变化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不得已对三线建设项目进行调整,从国家的长远发展看,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性转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已经落下帷幕的三线建设,成为我们心中的记忆而念念不忘,并且带来重要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启示一:一个国家的繁荣,应该坚持以长远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备战备荒"的传统指导思想和治国方针,已经严重脱离了时代现实,需要进行调整和扬弃。</p><p class="ql-block"> 启示二:一个国家的强大,固然离不开国防工业建设,但企图以武器生产为主体的单一经济结构去构筑国防军事工业体系,可能与社会发展规律相悖,并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启示三:三线建设让我们认识到产业布局的重要性。在当今经济发展中,应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既要考虑国家安全和战略需要,也要注重经济效益和区域协调发展,避免产业过度集中或分散。可以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协作与分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p><p class="ql-block"> 启示四:在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在追求战略目标的同时,要确保项目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将资源合理配置到最有潜力和效益的领域和项目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p><p class="ql-block"> 启示五:在项目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职工的生活需求,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同时,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例如,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对此,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新的认知体系框架的搭建,将会对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做出公允的评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