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和教育大讨论】有奖征文交流活动——从个体出发,创建“三和教育”新高地<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qgz0rx?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5849882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网页链接</a></p> <p class="ql-block">教育的田野上,总有一些理念如晨露般滴落,浸润土壤,催生出别样的生机。“三和教育”便是这样一股力量,它不追求标新立异的口号,而是扎根于教育的本真,在“厚”“宽”“温”“高”的维度里,为每个生命铺就一条既能扎稳根基、又能舒展枝叶的成长之路。</p> 厚度:在知识与品德间埋下深根 <p class="ql-block">清晨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背诵乘法口诀,声音稚嫩却坚定。这场景让人想起老木匠教徒弟量尺寸时的郑重——尺子量的是木材,传递的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谨。“三和教育”所倡导的厚度,正是这种知识积累与品德沉淀的共生。</p> <p class="ql-block">在乡村小学的数学课上,老师没有急着讲解方程式,而是先讲了“曾子杀猪”的故事。“算错数字可以重算,但若失了诚信,就像算盘少了一颗珠子,再怎么拨都难归其位。”这样的课堂,让勾股定理里藏着正直,让四则运算中透着担当。学生们在解应用题时,不仅要算出答案,还要思考“如果这是村里的扶贫款,多算一分会给乡亲们带来什么影响”。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成了安身立命的骨架,撑起人格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一位退休教师曾说:“教了四十年书,最欣慰的不是学生考了多少分,而是他们走出校门后,记得‘借东西要还’‘说谎会脸红’。”这正是厚度教育的真谛——让知识如树的主根,深扎在品德的土壤里,任风雨来袭,自有不倒的底气。</p> 宽度:把课堂的围墙拆成阳关道 <p class="ql-block">春日的田野里,一群学生正蹲在田埂上观察麦苗。生物老师拿着放大镜教他们看叶脉,语文老师却在一旁吟起“麦陇风来翠浪斜”,数学老师则让大家估算一亩地的产量。这不是杂乱无章的玩耍,而是“三和教育”中宽度教育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传统课堂里,学科如隔岸的孤岛,学生在其间往返,却难见全貌。而宽度教育就像架起的桥梁,让物理杠杆不仅能撬动石块,还能分析古桥的力学之美;让历史纪年表不仅是数字的排列,还能与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相互印证。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原来《清明上河图》里的船,藏着那么多物理知识;原来算圆周率的祖冲之,和写《兰亭集序》的王羲之生活在同一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学校的“走班制”更是打破了空间的局限:喜欢机械的学生可以去汽修厂跟着师傅学拆装,热爱自然的孩子能在湿地公园记录候鸟迁徙。一位家长感慨:“以前孩子放学就关在屋里做题,现在会蹲在楼下看蚂蚁搬家,说要写篇‘蚂蚁社会的组织架构’,这变化比考满分还让人惊喜。”教育的宽度,本就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原野。</p> 温度:让教育带着心跳前行 <p class="ql-block">办公室的灯光下,老师正在给学生的作业本写评语:“这道题的解法很特别,像你画的画一样有灵气,下次可以试着讲给大家听。”字迹不算工整,却带着温度,像冬日里捧在手心的热茶。</p> <p class="ql-block">“三和教育”里的温度,藏在细节里。有个转学来的男孩总是低着头,老师发现他书包里装着捡来的流浪猫,便在教室角落设了个“动物观察角”,让他负责照顾;有个女孩考试失利后躲在操场哭,校长路过,没有说“下次努力”,而是陪她坐了很久,说“我小时候也考过倒数,后来发现,摔倒了能自己站起来,比考第一还重要”。</p> <p class="ql-block">这种温度,让教育不再是冰冷的标准线。评选“进步奖”时,不仅看分数,还看“有没有主动帮同学讲题”“是否坚持每天给植物浇水”;开家长会时,老师不说“谁家孩子考了多少名”,而是讲“每个孩子这周做了件什么温暖的事”。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爱,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尊重,是“我看见你的特别,也接纳你的不完美”。</p> 高度:让每个梦想都连着星辰大海 <p class="ql-block">研学旅行的列车上,学生们正在讨论“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为什么没有翅膀”。历史老师说:“因为古人相信,心怀远方的人,自带翅膀。”这句话,道出了高度教育的内核。</p> <p class="ql-block">在“三和”的课堂里,家国情怀不是空洞的口号。地理课讲黄河,老师会带学生算“一碗黄河水含多少泥沙”,再聊“为什么要保护母亲河”;思政课谈职业,不只是讲“医生救人、老师教书”,还会说“哪怕是种庄稼,也在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出力”。有个学生长大后去了新疆支教,写信回来说:“记得您当年讲‘张骞出使西域’,说他走的每一步都在拓宽中国的版图,现在我才懂,我们站的每一块土地,都需要有人去守护。”</p> <p class="ql-block">教育的高度,从来不是要求每个孩子都成为“栋梁”,而是让他们明白,即使做一棵小草,也能为春天添一抹绿。就像那些在乡村行医几十年的医生,在山区坚守的老师,他们或许没站在聚光灯下,却用一生的坚守,诠释着“大写的人”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践行“三和教育”的校园里,常常会想起这样一幅画面:老槐树下,几个孩子围着一位白发老师,有的在算树皮的年轮,有的在看蚂蚁搬家,有的在听老师讲过去的故事。阳光穿过叶隙,落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p> <p class="ql-block">这或许就是“三和教育”最动人的模样——不急于让每个生命都长成参天大树,而是先让他们扎稳根、舒展开、带着爱、望着远方。因为教育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标准件”,而是让每颗种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长成自己最好的模样,然后一起装点这片名为“未来”的原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