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地五台山

喵老爸

<p class="ql-block">7月下旬,北京酷暑难耐,决定短游不曾到访过的佛教圣地五台山,避暑纳凉礼佛还愿。高速公路🛣️一路畅通,五个小时左右就来到了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现在旅游景区的游客中心越设越离谱,出了高速公路出口不久就卡在了进山的必经之路上,购票安检审验放行…之后还要在山谷公路上行驶十几公里,才能到达五台山景区的核心地带:台怀镇。还好,没有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但肯定要满足约定的条件!优惠政策还是不错的,60岁以上“老人”就可以免去景区的首道大门票了😉。</p> <p class="ql-block">到达台怀镇马上开始游览模式,这里群山环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特别是突来一阵云雾急雨,似乎是对我们独特的洗礼。抬头仰望,云雾青山红墙白塔,仿佛遁入了佛界的清幽乐土。</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景区中心位于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地区距太原市230千米,距忻州市150千米。</p> <p class="ql-block">《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p> <p class="ql-block">首先游览拜谒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之地:罗睺寺,其牌楼匾额题字据说是乾隆皇帝手迹。仅仅在台怀镇及附近区域,就分布着大小寺庙二三十处。幸得礼佛高人指点,得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参访了几处重要禅院圣地。</p> <p class="ql-block">罗睺 [luó hóu]寺,是密宗最早的传播中心,为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处之一。罗睺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罗睺寺历史久远,据《清凉山志》记载,罗睺寺乃唐时所建。其 “罗睺” 之名,一说或许与禅宗在印度传法的第十六位祖师罗睺罗多尊者有关,另说或许跟释迦佛之子罗睺罗相关,今之介绍多取后者。大殿前的一对石狮为唐代石雕卧狮。</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一处历经千年的古老佛寺,寺内有着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碑文,上面记载着“创建于唐,显迹于宋,续修于胜国贤藩,迨我先朝,曾辟院以供十方”,可见这所佛寺在唐朝年间就已经营建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除了在唐宋年间的传奇经历之外,在明朝时期政府也对此处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加重建,那么为什么大明对这座佛寺会如此看重呢?据说隆庆帝病重(万历帝朱翊钧的父皇),朱翊钧尚且年幼,所以无法接过朝政大权,帝王的权力之争使得皇宫之中暗流涌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历皇帝之母</span>李贵妃内外焦灼,无法可施,遂对天许愿说,我主如有不测,能保皇儿登基,我愿自出私财,往五台山重修罗睺寺,以表我的诚心。后来隆庆帝病逝之后,朱翊钧得到了忠臣张居正的辅佐逐渐稳定了局势,又将朝堂之中那些有反叛之心的大臣全都除去了。这个时候的李贵妃已经成为了一国的太后了,为了还愿,她命人去五台山对罗睺寺进行重修。</p> <p class="ql-block">山门左侧丈余高的藏式砖塔,叫文殊塔,塔上雕有文殊像。罗睺寺殿宇内的主要塑像,有明显的喇嘛教风格。</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珍藏一部北京版的《藏文大藏经》,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所赐。共107包,为甘珠尔类(佛部),收入律、经、密咒三部分。有目录汉、藏、满、蒙四种文字并列、密部、大般若、二万五干颂、万八千颂、诸般若、宝释部、华严部、诸品经、律部和八干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寺内有 “开花现佛” 的独特建筑与宗教仪式设置。“开花现佛” 是通过人为操纵木质机械使得莲花开放或闭合,从而显现或遮蔽内部佛像的装置。(此图片来自网络,顺致感谢)</p> <p class="ql-block">步出罗睺寺侧门,正前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台怀镇制高点:黛螺顶。</p> <p class="ql-block">台怀镇,作为五台山的核心区域,它被五台山的五座台顶环抱,是这片圣地的灵魂所在。。这里不仅有五峰耸立、高出云表的壮丽自然景观,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台怀镇的东侧,屹立着一座常隐于云雾之中的小山峰,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黛螺顶,又或“青峰顶”,因其山色青翠而得名。山顶上,一座古老的寺庙静静伫立,它最初名为佛顶庵,但在清代之后,更名为黛螺顶寺。寺庙内,庄严的“五方文殊”像静静凝视着远方。 这座高达约四百米的山峰,不仅承载着五台山的自然风光,更象征着五台山的五大台顶。那里👆🏻是今天准备攀登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从罗睺寺出来,前往五爷庙,路上看到这尊弥勒佛坐像位于突出位置,雕刻精美,神态自若,非常引人瞩目。据说此处隐含着神奇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五台山最灵验的祈愿之所</p><p class="ql-block">在台怀镇,五爷庙可谓是声名远扬,它是五台山香火最为旺盛的寺庙 ,也是众多游客和信徒的必打卡之地。这座庙宇原名万佛阁,寺内供奉的五爷就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因为民间传说五爷有求必应,五爷庙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祈福人数最多香火最旺的场所。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的核心建筑当属五爷殿,它为重檐歇山顶,四边出廊,殿前建有精美的抱厦前庭。殿身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龙、凤、麒麟、狮、花卉、人物等图案栩栩如生,将建筑装点得富丽堂皇。殿内供奉着五爷的塑像,五爷金脸金身,端坐于正中,威严而不失慈悲。传说五爷是龙王的第五个儿子,性情刚烈,却又极具慈悲之心,能广济众生,有求必应。因此,前来朝拜五爷,祈求财运、事业、健康、平安的信众络绎不绝,香火终年鼎盛。</p> <p class="ql-block">随后穿过台怀镇热闹的公路通道,来到黛螺顶新修缮不久的登山入口牌楼前,准备冲顶登高…挑战1080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黛螺顶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寺庙集群区东,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山峰,垂直高度只有 400 米 。从山下仰望,寺院屹立在半山腰间,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在绿树的环绕下若隐若现,云雾时常缭绕其间。因其形状恰似一只倒扣的大海螺,且在盛夏时节,山上草木繁茂,一片郁郁葱葱,呈现出黛青色,故而得名黛螺顶 。</p> <p class="ql-block">攀登过半,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休息回首,台怀镇核心地带的寺庙群错落有致,尽在眼前。遗憾的是,五台山标志性的大白塔(图片左前方)正在包裹修缮之中,不然在这里可以留下一张五台山的标识打卡图片了。</p> <p class="ql-block">借用一张网上图片,一览大白塔全貌(感谢拍摄者)</p><p class="ql-block">在五台山台怀镇的显通寺南侧,有一座因塔而名的佛教寺院 — 塔院寺 ,它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也是五台山 “五大禅林” 之一。寺内那座巍峨耸立的大白塔,不仅是塔院寺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五台山的象征,被誉为 “清凉第一胜境”。</p> <p class="ql-block">这条登山路是沿南端的山脊而上,即著名的 “大智路” 。大智路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全程共计 1080 个台阶,基本是直上直下 。这条路的名字和台阶的级数都与佛教常识有关,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专管智慧,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被称为 “大智路” 。人生有 108 种烦恼,通过历经艰辛,走过这 1080 级台阶的智慧路,便能给人增添聪明,消除烦恼 。</p> <p class="ql-block">一鼓作气继续攀登而上,1080级台阶顺利通关,虽然呼吸急促大汗淋漓,但心满意足,为自己点赞喝彩,心诚则灵🙏❤️👌!</p> <p class="ql-block">相传,乾隆皇帝曾多次欲登上台顶进香拜佛,却皆被风雨所阻 。一次,乾隆对黛螺顶的青和尚说:“五年后我再来时,既要登台顶,还要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 到了第五年,青和尚果然想出办法,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文殊殿) 。</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于五十一年(1786 年) 三月再到五台山,特登黛螺顶来此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此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了许多路程 。</p> <p class="ql-block">黛螺顶最初名为青峰顶、佛顶庵 ,后历经多次更名与修缮。明万历二十年(1592 年) 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 改称大螺顶,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 最终定名为黛螺顶,并沿用至今。在佛教中,海螺是一种重要的法器,象征着佛法的传播与弘扬,而黛螺顶的形状恰似海螺,仿佛是上天赋予这片土地的神圣象征,寓意着佛教的智慧与慈悲如同海螺的声音,能够传遍四方,普度众生。</p> <p class="ql-block">黛螺顶上好风光,台怀镇全貌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普陀、九华和峨眉)之首。2004年,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道下山,发现侧面山谷中顺着山势坐落着三座醒目宝塔。查询后发现,这是金界寺的“上师塔院”区域,其中三座白色舍利塔(能海上师、清定上师、清海上师)为该寺院主要特色。</p> <p class="ql-block">下山路过金界寺,其始建于唐代,原为华严宗道场,宋代名相张商英曾重修,清代康熙皇帝第十六子允禄扩建并更名为“洗心堂”。寺院在土改时期被毁,后于1981年重建,1994年改建,现名为“上师塔院”。</p> <p class="ql-block">回到山下停车场回头仰望,发现登黛螺顶其实还有另一种方式,乘坐登山索道。不过那样登顶拜佛许愿的诚心,可就要大打折扣了!也许架设索道,也是考验游客智慧勇气的方式吧?</p> <p class="ql-block">时间尚早,于是转奔与黛螺顶遥遥相对的菩萨顶而来。几座寺院修建在这座风水宝地小山的周边山下,红墙绿茵、小径佛音,盘旋而上,如入仙境。</p> <p class="ql-block">广宗寺,俗称铜瓦殿,该寺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列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p><p class="ql-block">《清凉山志》载:“正德初,上为生民祈福,遣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今称铜瓦殿,赐印,并护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寺内正殿背后立有明正德三年石碑,对创建广宗寺的情况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原来,广宗寺的铜瓦殿,计划在东台顶建造,后因“峰顶极高,风势雄猛”,“无益于后”,才选址于此处。</p> <p class="ql-block">寺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名列五台山十大寺院之一。在明朝历史上,明孝宗(1470-1505)朱佑樘似可算是较为开明的皇帝之一,在位时斥逐奸妄,起用正直练达之士,且屡禁皇亲国戚侵占民田,故史有“弘治中兴”之称。弘治中后期,孝宗上五台山拜佛,有感灵山显迹,很想在高高的东台望海峰上建一所皇家寺院,专用于为民祈福。他恐东台山高风猛,还特颁旨意,大佛殿要用铜瓦铜脊,以保证沉稳坚固,不被山风刮倒。可惜,铜瓦铜脊在文革期间已经损毁。</p> <p class="ql-block">广宗寺内东北角还建有一座墓塔,是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院长法尊法师的灵骨塔。法尊法师圆寂于1980年12月,终年80岁。他精通藏文,对佛学研究造诣很深,曾对佛教经典作了大量的翻译工作,把长达200卷的《大毗婆娑论》译成藏文。广宗寺是法尊法师出家的地方,故他的灵骨塔建在这里。塔高六米,围基三丈,塔身洁白。塔正面中央的石碑上嵌刻有赵朴初书写的“翻经沙门法尊法师灵骨塔”字样。法尊法师的灵骨塔于1981年9月落成。</p> <p class="ql-block">广宗寺位于灵鹫峰的半山腰,所在位置视野极佳,对面高耸入云的黛螺顶掩映在青山丛林之巅,遥遥相对。</p> <p class="ql-block">广宗寺侧院幽深隐蔽,僧舍层叠开阔,闹中取静,乃是静修福地。广宗寺中正殿前内额挂有康熙御匾,上书“云嵋”二金字,据说与其父皇顺治帝出家五台山的传说密切相关,此地确有神秘莫测之感。</p> <p class="ql-block">寺外山坡梯地被红墙围合,从山下仰视庄重威严,在此俯视,发现另有奇妙,几片精心护养的菜地散发着泥土的味道,这里想必是僧人们劳作禅修的所在,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从广宗寺的后院,可以抬头仰望菩萨顶🔝康熙皇帝手书“云峰胜境”牌坊和108级登顶台阶。那里可是不少领袖名人登临的地方,甚至出现在不少历史题材的影视镜头中。</p><p class="ql-block">台怀镇的北部,有一座小山峰,被当地人称为灵鹫峰,又或是菩萨顶。这座山峰得名于其独特的地理形态,它与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部的灵鹫峰极为相似,那里是释迦牟尼佛曾经讲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就起床出发了,一行人前往文殊菩萨祖庭殊像寺礼佛还愿,这一天是农历润六月初一,拜佛许愿正当时。</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是位于台怀镇新坊村的寺庙,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殊像寺被誉为文殊菩萨祖庭,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始建年代虽已无从确切考证,但根据文献资料推测,可能建于后赵时期,后在唐代得以重建 。元泰定二年(1325 年),寺院再次重建,可惜却遭遇火灾,化为灰烬。明代弘治九年(1496 年),在高僧铁林果禅师的主持下,殊像寺迎来了又一次大规模的重建,万历年间(1573 - 1620 年)又进行了重修,寺内至今仍保存着相关的重修碑记。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清圣祖康熙皇帝为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像题匾 “瑞相天然”,这一御笔亲题,不仅为殊像寺增添了无上的荣耀,也使得它一举成为五台山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历来香火十分旺盛,烧香拜佛许愿祈福信众络绎不绝。以至于2019年春节期间,殊像寺大殿前的香炉竟然被烧塌,轰动一时。现在,五台山景区已经在很多寺院禁止🚫明火香烛拜佛许愿,香烛贡品哈达等放在大殿前的台桌上,有专门僧人收集代转。</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是殊像寺的主殿,也是寺内最为著名的建筑 ,它重檐九脊歇山顶,周雕高耸,巍峨壮观。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p> <p class="ql-block">清晨礼佛,心诚可贵。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佛家净土,难禁浮尘🙏🙏🙏。</p> <p class="ql-block">之后转往底蕴深厚、圣泉相伴的龙泉寺礼佛游览。前晚绵绵细雨,今晨云雾缭绕,相伴左右,台怀古镇包裹在仙气浮云之间。</p> <p class="ql-block">来到龙泉寺,首先要登上108级台阶。五台山的108级台阶有三处,其余两处在菩萨顶和南山寺。三处代表的意义如佛教的108颗念珠,据说拔一颗念珠、念一声阿弥陀佛,就会除一个烦恼。这里是走过一个台阶,就会去掉一个烦恼。走完108个台阶,人的烦恼就没有了,就会到了菩萨境界。</p> <p class="ql-block">龙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南,始建年代可追溯至宋代,明嘉靖年间重修,现存建筑群多为民国初期重建遗存。寺院占地面积约1.59万平方米,以影壁、牌坊、普济墓塔三大石雕艺术瑰宝闻名,其中汉白玉牌坊采用镂空雕刻工艺,耗时六年完成,展现了佛、道、儒三教文化元素的融合。寺内保留有民国初年的建筑格局,寺东泉水传说与九龙聚首地形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山水景观。</p> <p class="ql-block">龙泉寺得名源于佛教传说:文殊菩萨将危害人间的九条恶龙镇压于寺东山泉之下,泉水清澈时可见游动龙影,形成"九龙聚首"地形奇观。该传说衍生出"圣泉水可祈福消灾"的民间信仰,清晨取水饮用成为延续至今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隋末李渊曾饮此泉水,得九龙点化建立唐朝,后敕建108座龙泉寺报恩。寺内108级台阶象征破除烦恼,暗合李渊建寺之数,建筑细节亦体现皇家规制。</p> <p class="ql-block">宋代龙泉寺作为杨家将家庙,现存令公塔相传为杨业瘗骨处。塔身雕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体现"忠烈超度"的佛教思想,寺内还流传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龙泉寺是五台山区域,当今为数不多依然允许燃香供灯拜佛的寺院之一,吸引大量信众香客前来上香祈福。</p><p class="ql-block">“南无大智文殊菩萨</p><p class="ql-block">于佛历二五六九年闰六月初一</p><p class="ql-block">在五台山诚心许下心愿</p><p class="ql-block">愿佛菩萨保佑 所求如愿”</p> <p class="ql-block">寺东侧山泉被传为"龙泉",因九龙岗地形形似九龙饮水得名。民间传说该寺原为北宋杨家将的家庙,现存"令公塔"被认为是杨业瘗骨处,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的传说亦与此寺渊源相关。据《五台山志》记载,民国初期该寺曾作为五台山的重要禅修场所。</p> <p class="ql-block">牌坊雕刻1925年落成的三门四柱汉白玉牌坊,由石匠胡明珠率工匠耗时六年完成,采用全镂空技法雕刻89条形态各异的蛟龙,檐下斗拱仿木构建筑,中门刻有"佛光普照""法界无边"鎏金题字。</p> <p class="ql-block">影壁浮雕1922年完成的青石影壁(照壁)中心嵌汉白玉浮雕,立体呈现五台山佛教建筑群的分布特征,包含塔院寺大白塔、菩萨顶等18座寺庙的微缩景观,雕刻深度达15厘米。</p> <p class="ql-block">此行登上了1080级之巅,又体验了108级的修炼,五台山蕴含的文化习俗和佛家禅意多少留下了思维遗迹,或领悟或思辨,皆是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匆匆一游,初探佛门圣地之神秘。回程路上,开出景区游客中心大门不远,高速铁路的建设场面就出现在眼前。两年以后也许高铁就可以直达山门,佛家的清幽之地可能更加难以抵御世俗的侵扰。幸运此时一游,尚能静心体会千年积淀的传统遗产,期待再来,去体验一下五台环游的心情,后会有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