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 边塞年华“三点红”

胡杨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976' 边塞年华“三点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张瑞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式军装,最鲜明的特点是一身绿,帽徽为红色五角星,左右领章为红旗,“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俗称“三点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像(1976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国庆节,我所在的内蒙古西部边防部队和全国一样,是在相对平静的氛围中度过的。虽说每逢重要时间节点部队例行进入战备状态,但就我个人而言,这次国庆节战备与毛主席逝世全军进入一级战备时那种紧张茫然的境况相比,至少在心理上感觉两不相同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军训中(1975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年的国庆节毛主席都要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或检阅部队,或观看群众游行,与军民共度佳节。十月一晚上的天安门广场还要施放烟火,璀璨烟花扮亮夜空,普天同庆光耀中华。但由于1971年9月林彪出走,因此改变了国家延续20几年已有的国庆模式,加之毛主席的健康每况愈下,所以从1971年当年及以后的几年,改在北京中山、北海等几个主要公园举办“游园活动”,在京的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则分别到这些场合露面,坐在观众席前排小凳子上“观看文艺演出”,以这种方式“与人民群众联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1976年国庆节活动,是以10月1日晚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召开“首都工农兵学商群众代表国庆座谈会”的形式举办的,当时距毛主席逝世才20几天。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在会上发表的讲话寥寥数语,时间没有超过一分钟。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晚进行的实况报道中,人们知道整个座谈会时长很短,明显感受到一种悲伤、压抑的气氛。我在后来回忆彼时的心情时,曾用“六神无主”四个字概括。那时大家心里都有个期盼,但又不好说这个期盼是个啥,总之是国泰民安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当年在连队</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庆节后大约十天左右,《人民日报》先后刊登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出版&lt;毛泽东选集&gt;第五卷和筹备出版&lt;毛泽东全集&gt;的决定》,以及“两报一刊”社论《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都突出宣传“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的毛主席语录。团部大院高杆大喇叭转播中央台节目的时间延长了,我们听着听着似见端倪:中央台播发的新闻量锐减,尤其是前几天每篇新闻稿中必会出现的“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销声匿迹了,代之而来的是反复播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老的革命歌曲,让我们这些身在边防的军人也分明察觉到国家政治形势有了重大变化。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我们看的报纸是隔日一趟的地方邮车送来的,记得有一天的《人民日报》上出现“誓同一切背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篡改毛主席的指示,搞修正主义,搞分裂,搞阴谋诡计的人斗争到底”的提法,《解放军报》特别强调:“一切听从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指挥。”接着,团部大院里出现了三三俩俩聚集聊天的人,他们多是司政后机关的干部,虽给人神秘兮兮地感觉,但似乎又不避讳他人旁听,我就听到其中有人点名道姓地议论江青的种种不是。凡此种种,进一步印证了自己揣测“国家出大事了”的判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月18日下午,“谜底”终于揭晓!团里先是召集我们党员在团部礼堂传达中共中央两个文件,即《华国锋同志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通知》、《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事件的通知》,接着对全团指战员进行传达。当大家听到中央已在十几天前抓捕了王洪文等四人的消息时,先是惊愕、继而兴奋,几天来人们对国家时局的种种猜测这一刻终得答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日下午,在礼堂召开“双庆”大会,大会开始前十分钟,我非常意外地被指定为在主席台上带领全团呼口号的两名同志之一,政治处的同志喊我到台上,在帷幕一侧将用钢笔大字书写在几页纸上的口号,分别递交到我和另一位同志手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热烈庆祝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热烈庆祝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到王洪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到张春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到江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到姚文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切行动听从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纸黑字,明白无误。尽管昨天已听文件传达,知道“王张江姚”是“万恶的四人帮”,但这些话落实在纸面上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尤其是那几个带着惊叹号的“打倒”更是给我带来强烈地视觉冲击——多年来,“这几位”在媒体上出现时可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个个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的“双庆”大会用时很短。团首长再一次宣读了中央“两个通知”并作简短表态讲话,接下来就是呼口号了。按照政治处的要求,每条口号我们领呼两遍,瞬间将大会氛围推向高潮,那一刻真个是一呼百应,群情振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月21日,首都北京 150万人民群众举行“双庆”盛大游行(据说当时北京城人口尚不到一千万),华国锋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与群众见面。我们收听了央广的实况转播,那种久违的欢乐气氛通过电波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给人的感觉的确是华夏同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日子,因连队当年的线路整修施工项目均已告竣,我们日常除了学习中央陆续下发的有关文件和报纸批判“四人帮”的文章外,就是平整营区地面,归整因施工临时堆放的线杆等材料。不久,分区根据上级部署,对所辖部分单位进行整编,我连是接受整编的连队之一,番号由已沿用8年的“巴彦淖尔军分区边防线路架设维护连”改为“巴彦淖尔军分区机务通信连”,连队随之进行整编教育。1964年入伍的双亲白乙拉连长直接提任内蒙古军区骑兵一团副团长,1968年入伍的万仲林副连长接任连长。我连在潮格旗海力素公社的维护点升格为海力素机务站。上级还一次性给连队分配来好几辆BJ212多座位吉普车(俗称“212大屁股”)。连首长们干劲十足,对连队各项建设进行规划,逐一实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年的Bj212可没有这样好</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改变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局面,连队决定在营房西北一侧,建一座种植蔬菜的玻璃大暖棚,力争当年即让同志们吃上自己种的鲜菜。所以我们在整编教育学习之余都到暖棚工地劳动。连队卡车从遥远的农田拉回熟土,再从牧民羊圈拉来羊粪给土地施肥。天气已很冷了,连队到百十多公里外的五原县购买煤炭,派战士们跟车连续运煤好几天。在近300平米的暖棚东侧入口处建起烧火炉子,再在菜地下面搭建与三十米暖棚同长的火炕,由战士值守每日傍晚至次日清晨烧煤供暖。与此同时,连队决定在暖棚附近打一口井,以根本解决浇地用水问题。从被服库房找出那些尚未上缴的破旧衣服让参加打井的战士们换上,人工轮班挖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27日下午,巴彦淖尔军分区王副参谋长乘吉普车风尘仆仆赶到我连,请连长集合全连听他宣布有关命令。当时我们七班战士正在参加连队打井劳动,我腰间系着绳子在已挖了近两丈深的井筒子里干活,浑身上下全是泥浆。听到集合哨,我扬着脖子冲井口摇辘轳提土的战士喊:你们告诉连长,我就不上去了!不料几分钟后从井口传来万仲林连长的声音:今儿别人不参加可以,唯你必须参加,赶快上来换身干净衣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只好乖乖地攀爬出井,按连长要求洗了把脸,整装入列。威武严肃的副参谋长首先宣读了分区关于改变我们连队番号的命令。连队改变番号的事儿早在十几天前我们进行部队整编教育时就已知晓,所以大家听完也就完了,没有什么反响。副参谋长接着宣读的是任职命令,这个却叫我和战友们始料不及:“中共巴彦淖尔军分区党委命令:张瑞祥任巴彦淖尔军分区机务通信连有线电技师(排长),行政23级”。任职命令涉及5人,未等副参谋长一一宣读完,队列就有些不整齐了,战友们左顾右盼在队列中寻觅我,随之高兴地冲我挤眉弄眼。队伍解散,大家纷纷跑到我们班闹着让我买糖庆贺。接着,一些身在机务站、维护点等远离连部的战友也打来电话向我祝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由此成为巴彦淖尔军分区所属各部队1975年入伍的几百名名战士中第一个提为干部的。突如其来,我懵然无知,没有一点思想准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对自己这样没有任何背景的平民子弟,得以在入伍后较短时间内提干,深有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是得益于组织的培养和战友们的帮助。我作为新兵被分配到连队后,始终得到连队党支部的关心爱护,先后任文书(军械员)、副班长、班长,两次被派往分区参加政治业务培训;在一些具体工作中,连长、指导员对我言传身教,经常手把手地指导;在连队主业线路架设维护施工中,安排我在各个环节劳动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操作技能。那些老班长和其他战友们对我的关爱则体现在军训场地、施工现场及日常作息的点滴之中,回忆起来心暖有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次是自己工作上的勤勉。虽然我入伍前就是党员,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就是一名新兵,是最普通的战士。那时,我最或缺的就是不愿意表现自己,只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作好各项本职工作,诸如当文书时帮连首长干私活、平时到连队伙房帮厨、到连队厕所打扫卫生这些我从来没干过。稳重做人、诚信守礼、不卑不亢是我的座右铭,虽说自己不会打扑克下棋,不喜好“掺堆儿”,但并不影响我和干部战士包括比我入伍早好几年的老兵们友好相处(我连当时尚有1969年入伍的战士),那些欺负甚至辱骂新兵的部队陋习,从未在我身上发生过。对战友的要求,凡自己能做到的都尽心去做,那几年帮他们给亲友写信、写入党申请书(填写入党志愿书)的数量之多,实难统计。对战友有求必应,前提是不得违反原则,这方面是有例可证的,就因我坚守原则不作违纪的事儿亦曾引得个别战友不快,一度对我心生芥蒂,但随着时间的检验矛盾最终都得以化解,彼此关系融洽如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是连队作风正。事后得知,早在几个月前连队党支部就我提干之事即向上级作了呈报,上级也就此派出考察组前来考察,并发函到我几位家人的工作单位查询家族出身历史、现实表现等等。除了连首长,好几位排长、老班长等都知晓此事,但期间这么多天,竟无一人向我“通风报信”(我的家人也毫不知情)。七十年代的连队及地方组织,纪律严、风气正,由此可见一斑。无须讳言,后来不正之风乃至腐败现象在社会上严重蔓延,部队也未能幸免,深受其害,一些案例可谓触目惊心。好在我提干时部队风清气正,从我入伍直至8年多以后转业离队,也从来没给哪位领导送过哪怕一支烟、一瓶酒的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像(1982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点同样重要,即“人贵有自知之明”。由于自己在工作中作出些许成绩,得到组织上和战友们的认可,但并不说明自己就多么出类拔萃。客观地讲,连队不少战友工作和日常表现也是很不错的,仅以和我同年入伍的战友为例,他们中有的在军事项目和体能方面优胜于我,有的在线路维护检修技能方面比我强得多。所以,我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添加在座右铭中,谨记初心,坚持始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如梭。我1975年入伍,转眼已过半个世纪。八载戎边,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回首军营,每段往事都是心中的珍贵纪念。当兵无悔,激励如昨。即便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对祖国、对战友、对家人自豪地说:我曾是一名合格的军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谢谢原摄影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作者2025年7月自录小视频</b></p>